中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_煤炭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煤炭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趋势的加快,国内许多产业和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煤炭产业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煤炭本身的特点来说,它又是一项国际性工业,因而对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煤炭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应用给煤炭的清洁利用创造了条件。据世界能源理事会等机构预测,在加速经济发展条件下,到2020年煤炭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重新成为第一能源。在这种背景下,分析和研究中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未来中国煤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能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保障。建国50多年来,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到7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80%、化工燃料60%,均来自于煤炭。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专家预测,这种格局在今后50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煤炭产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煤炭为中国储量最为丰富的资源,位居世界第三,但产量已位居第一。据煤炭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煤炭总公司1993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全国陆上及大陆架150个冲积盆地的煤炭资源总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亿立方米,而煤炭总资源量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为5.57万亿吨。煤炭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中所占比例高达95.5%。我国的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11.1%,排在前苏联、美国之后,居第三位。我们2005年产量为21.15亿吨世界第一,而美国的产量仅为12亿吨。

我国现在的生产能力储采比将大大缩短,我们储量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仅供开采约54.1年。中国有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是我国储采比(探明储量/年开采量)最长的基础能源,但按我们2005年实际产量21.15亿吨,储采比大大缩短仅为54.1年(不包含新勘探储量)。

全球煤炭消费保持增长态势,促进了我国煤炭出口。尽管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出台了众多的环境管制政策,如1979年的《联合国大气污染公约》,1992年的《联合国气度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等,但是并没有因此导致煤炭生产和消费的萎缩。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30年里,全球煤炭消费增长了60%。据美国能源部预测,今后20年全球范围特别是美国、日本、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煤炭消费将进一步增长。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大约比2000年增长40%左右。近年来我国煤炭出口量迅猛增长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口4500万吨,同比增加496万吨,增幅高达12.4%。

维持煤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煤炭进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0年我国进口煤炭7000多万吨,耗资200亿美元。但国际煤炭市场并不太平,中等主要产油地区形势很不稳定,煤炭进口和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过分依赖进口煤炭,将增加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要解决好中国的能源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必须重视和发展煤炭工业,这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1]

2 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传统竞争力理论的观点,竞争力可以理解为竞争主体对竞争态势,综合运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自身能力,谋求在竞争中获胜的现实和潜在实力[2]。产业竞争力则可以定义为产业主体将产业内的企业竞争力加以有效整合形成的产业综合竞争力。不仅包括企业竞争力,而且还包括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培植和整合的制度竞争力和政策竞争力,前者主要是指促进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好坏,后者主要是指政府指定的产业政策的有效性[3]。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则更为偏重在国家环境大背景下产业的控制力和发展潜力。

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国在国际环境背景下,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和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本着系统性、客观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从产业总体实力、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建立一套评价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2.1 产业整体实力

(1)煤炭总储量:煤炭产业离不开煤炭资源,从煤炭储量来看,我国煤炭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为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和独联体国家。

(2)煤炭储采比:煤炭储采比,是衡量一国煤炭资源开采潜力的指标。煤炭储采比等于总储量/总年产量,体现了一国煤炭开采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3)煤炭总年产量:煤炭总产量是体现一国煤炭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煤炭的主要生产国有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

(4)露天煤矿比例:露天煤矿同井下煤矿相比,具有基建投资少,建矿时间短,作业安全、劳动生产率高等优点。全世界露天煤矿的采煤量已经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0%以上,因此露天煤矿比例是另一个衡量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指标。

(5)优质煤比例:国际煤炭协会和美国能源部都将开采出来的煤炭资源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烟煤和有烟煤,另外一类是褐煤。因此,我们用一国煤炭开采总产量中前一类占总产量的比例作为优质煤比例指标,衡量煤炭资源的开采质量[4]。

2.2 产业发展水平

(1)工人人均年产量:工人人均年产量是衡量一国煤炭产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2)百万吨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是反映煤炭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也是反映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由于百万吨死亡率与竞争力为负相关,我们在实际分析中采用的是百万吨死亡率的倒数。

(3)技术水平:体现一国煤炭产业的现阶段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

(4)研发水平:体现一国煤炭产业技术研发投入和研发情况的指标。

(5)集中程度:集中程度反映了大型煤炭企业在一国煤炭生产中所占据的地位。如果一国的煤炭生产主要通过中小型煤矿,那么该国的煤炭企业就不能够发挥竞争优势,在参与煤炭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3 产业市场能力

(1)出口绩效相对指数REP:出口绩效相对指数REP是依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理论,来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判别的一个重要参数。REP=某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全部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份额。在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REP主要用于在国际市场上对不同国家的同一产业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REP>1时,表明该产品(产业)有国际竞争力;REP<1时,表明该产品(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某国的某种产品REP值越高,其国际竞争力越强。

(2)贸易专业化系数TSC:贸易竞争力指数或竞争力指数TSC,代表某产品或某一类产品或某产业的全部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其等于(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在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TSC系数可用于说明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29]。即:TSC>0时,表明该产品(产业)有国际竞争力;TSC<0时,表明该产品(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TSC值越大(但不超过1),表示该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3]。

2.4 产业环境

(1)政策环境: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将政策环境纳入到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来。

(2)基础设施:煤是大宗商品,运输费用很高,一般占交货总成本的25%-40%,在加上卸货的费用,运输成本超过了50%,因此煤炭运输是制约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运输基础设备也是评价煤炭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3)市场效率:市场效率反映一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市场效率也对煤炭产业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

(4)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实力一方面反映了一国经济对煤炭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上下游产业对煤炭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钢铁、电力等重工业和煤炭产业密切相关。

3 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3.1 因子分析模型简介

科学的评价一个国家的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煤炭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特点、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是由Charles Spearman在1904年首次提出,并在其后半生一直致力为发展此理论,使之最终成为了现代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因此他被公认为因子分析之父。因子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推广和扩展,它对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成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多个能够直接测量,并且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是如何受少数几个内在的独立因子所支配的,同时根据不同的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6]。当这几个公共因子(或综合因子)的累计方差和(即贡献率)达到90%以上时,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间又不相关,信息不重叠。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BZ+E

其中E为残差向量。本文采取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旋转。

因子分析法有以下两个其他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

(1)因子分析法是根据评价指标中存在着一定相关性的特点,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使这些较少的指标尽可能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又大大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

(2)因子分析法中,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人为确定的,而是根据综合因子的贡献率的大小确定的。这就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唯一,而且客观合理。[7]

3.2 样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本文从世界煤炭协会《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产业》报告,世界煤炭协会数据库和美国能源局数据库收集了所需的数据。我们从以上三处提取了中国和澳大利亚、美国等其他主要产煤国家共11个国家的16项指标数据。指标体系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构建标准。

我们将产业总体实力、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采集来的数据在SPSS13.0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采用了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它会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变量进行公因子的提取。

根据其解释能力我们一共提取6个解释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4.911%。并对解释因子使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了因子旋转。根据因子载荷矩阵,我们可以分析每个解释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涵义。第1个因子主要提取了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百万吨死亡率,工人人均产量,政策环境,研发水平、市场效率和集中化程度8个指标的信息,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解释产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因此命名为产业发展水平因子。第2个因子提取了宏观经济和总产量指标,是反映经济实力和产能的因子,因此命名为产业生产能力因子。第3个因子包括TRP和TSC这两个指标的信息,命名为产业市场竞争力因子。第4个因子主要提取了储量和储采比的信息,可以作为产业资源潜力因子。第5个因子反映了无烟煤和有烟煤的占总产量的比值,命名为产业资源结构因子。第6个因子作为产业开采结构因子。

图1 产业国际竞争力因子结构

以下已经通过SPSS计算出6个公因子的得分,6个公因子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但单独使用某一个公因子并不能对一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按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总得分。

表1 因子得分表

资料来源:经SPSS软件计算得出。

产业国际竞争力总得分F是由各因子得分乘以它们的在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权重,其计算公式是: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和其他10个国家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排名:

表2 各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SPSS软件结果整理。

4 评价结果的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结果,我们得出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强到弱排序为: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南非、中国、英国、印尼、俄罗斯、印度、哥伦比亚和波兰。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产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但总体实力强于其他煤炭生产大国。

在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中,产业发展水平因子占的比重最大,占总指标三成以上的权重。中国在这方面处于中下游的水平,中国煤炭产业普遍存在集中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低,技术水平和安全防护较差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在这个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是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它们有很高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在安全防护等方面也做得很好。

产业生产能力因子是权重第二大的公因子。中国是这方面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国家,这与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的煤炭能源的需求是分不开的,使得中国超越其他国家的煤炭生产能力。

产业市场竞争因子反映的是煤炭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南非等主要的煤炭出口国,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在国际煤炭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产业资源潜力因子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等煤炭储存量大和储采比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能源对煤炭的依赖度较小,但又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印尼、印度和南非等国家在产业开采结构因子和产业资源结构因子方面排在前列,这些新兴的煤炭生产国家对世界煤炭产业的竞争形势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

5 结束语

由以上对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结合我国煤炭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可以认为,我国煤炭产业在产业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开采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在国内是一次新的尝试,旨在能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讨论。

标签:;  ;  ;  ;  ;  ;  

中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