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辉[1]2002年在《论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文中研究指明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看成是一棵树,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基,而技术创新则是这棵树的养分。这棵树要想成为参天大树,它不仅要有强劲的根基,还要有充足的养分。只有这两者相互配合,才有可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企业拥有了优秀的文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而一个没有良好文化的企业在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获取竞争的胜利是几乎没有可能的。而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企业是没有真正的竞争力的。目前世界排名500强中的大多数公司都有他们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说明了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文章分成六章,第1章是引言,第2章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第3章分析的是企业文化同高技术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技术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试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已成为当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驱动力。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在本文的第4章,文章分析了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文第5章分别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企业中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把前文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我国实际,我们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所分析的内容,为深入研究企业发展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王丽[2]2006年在《高技术企业知识转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技术企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在当今经济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R&D密集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因此,它比传统企业表现出了对知识创新更高的要求,知识的快速创新是其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知识的不断转化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知识转化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是一个较新、较前沿的课题。由此,本文从知识转化的角度研究对高技术企业的管理。本文概述了知识转化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知识转化内容、转化主体、转化过程及转化空间。在对高技术企业的特征以及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知识活动进行介绍与总结之后,着重对高技术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各阶段的知识转化进行了研究,并对研发阶段隐性知识的转化作了分析,提出了隐性知识转化障碍;构建了高技术企业知识转化体系。对于知识转化主体——高知识员工、知识转化空间——知识场以及知识转化过程如何促进高技术企业的知识转化,使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并增值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作为一个封闭的、螺旋上升的动态循环过程,每一次知识的转化就是一次知识的创新,均会对组织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及组织结构变革叁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知识转化对策,并对高技术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知识转化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将高技术企业理解成一个知识创新的系统,运用逻辑分析及综合分析法来清晰描述知识在高技术企业中的转化过程,对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增值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期达到促进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本文的创新点是构建了高技术企业知识转化体系模型,并从知识转化主体、知识转化空间、知识转化过程叁个维度的视角建立的高技术企业知识转化体系的完整动态模型。
罗国轩[3]2004年在《论高技术企业“导动式”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调研高技术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入手,采取实证研究方法,深入高技术企业内部,探讨学习型组织操作层面的问题,构建了“导动式”学习型组织模型,提出了建立“导动式”学习型组织的基本途径与实施步骤。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导动式”学习型组织模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指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障碍。内部障碍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即观念滞后;认识上的误区;学习智障;组织创新水平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领导者不能适应新角色。文章分析了外部环境对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影响,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外部障碍,即体制障碍;政策影响;环境不优;服务缺陷。本文在综合“五项修炼”模型、“五阶段”模型、“第四种”模型等几个有影响的学习型组织模型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实际,提出了“导动式”学习型组织模型。这一模型由导向系统、学习系统、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管理系统、环境系统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导动式”系统。这一模型不仅指明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构成“部件”,而且形象的描绘了各“部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高技术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针对目前高技术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导动式”学习型组织的六个基本要素出发,在吸纳有关组织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导动式”学习型组织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即转变观念,重塑企业文化;优化组织结构,突破结构性障碍;建立学习体系,全方位开展学习;创新体制与机制,激发组织学习的动力;加强领导和管理,推进组织持续学习创新。其中,对学习型组织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指出了“导动式”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叁个具体实施步骤,即组织动员阶段、全面推进阶段、深化推广阶段。本文结合政府工作特点,对政府在建立“导动式”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政府在高技术企业建立“导动式”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即加强政<WP=4>策支持与引导;推进制度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对武汉精伦电子和武汉高科集团创建“导动式”学习型组织两个案例的分析,总结了高技术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得出了研究结论,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爱国[4]2006年在《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的高技术企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偏小。要发展和壮大高技术企业,一是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二是靠自身的科学管理,关键是后者。针对高技术企业传统战略管理模式过于线性、静态和机械的缺陷。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技术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战略管理模式以及战略管理模式动态化的过程体系和支撑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整合的观念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思维的创新模式。即提出了由传统的以“竞争”、或“资源”、或“顾客”为逻辑起点转变为以“顾客价值为起点”、“资源能力为保障”和“产业结构为契机”的“组合”概念为逻辑起点的高技术企业战略思维的创新模式,目的在于适应高技术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动荡和快速的客观环境。(2)基于战略调整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化模式。即构建了一种非线性的、网络结构的和动态柔性的战略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引入了“战略调整”这个概念,认为战略调整可以发生在战略管理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并认为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调整是跳跃式或螺旋式的。(3)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原理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分析模型。即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维度对在使命和愿景指引下的由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和评价所构成的完整战略管理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4)提出了战略评价贯穿于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全过程的观点。认为,战略分析、选择、实施必须分别通过战略评价及其后续战略环节实施效果的检验,才能修正或者向前推进,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回路。(5)基于BSC原理和AHP-Fuzzy方法创建了高技术企业战略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BSC不能定量化地综合反映企业绩效水平的问题,发展或者完善了BSC。
曹兴[5]2004年在《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了高技术企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高技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决定一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器;高技术企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和经济增长的亮点。 高技术企业是一个知识生产与资源配置的联动体系。由于知识流动方式和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渠道等的变化,形成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与组织结构模式,决定高技术成果的创造、扩散和应用,并将与之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诀窍等要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相互有效的联动,促使知识的生产和配置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联动体系里,要素资源的变化,尤其是知识、技术等核心要素的创新,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产品层次上的改良、更新换代或生产技术的创新,而是知识的开发与创新。高技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既是高技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方式,影响高技术企业的内在规律、机理和作用方式。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实际上是凭借创新手段,建立一个成长型的、有前景的企业的最佳途径。 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企业理论,将创新理论和创业理论结合,对高技术企业进行解剖和分析,通过分析高技术企业的构成要素、运行体系以及内外环境,提高对高技术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通过对技术创新的特征、过程以及动力来源的分析,着重研究技术持续创新行为、企业家创新行为以及市场结构变化等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从创新动力因素、创新方式、环境因素、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创新行为对高技术企业产生的效应,以及企业家、技术、市场等行为主体对创新的重要作用:运用集群理论,对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集聚机制、集聚路径进行分析。 通过对创业现象、创业过程、创业方式以及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影响高技术企业创业运行的内外因素,构建了多主体、多层次、发展变化的多维结构的高技术企业创业体系,着重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创业体系的动力机制、供给机制、创业环境机制等;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性,通过影响成长性的因素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讨论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性。 分析了创业投资和创业资本市场的构成对高技术企业的作用,创业投资为高技术创业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运营服务,实现自身资本增值;创业资本在孵化高技术企业、推动高技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成为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的资本运作模式;着重分析了创业资本市场对促进高技术企业创业发展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形成风险与创业收益相对应的良好机制、自由进入与退出机制和信息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对创业资本市场的构成、特征和形成的分析,对创业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以及创业投资运作的退出方式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创业投资中的双重委托代理机制,建立了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的比较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刘立[6]2006年在《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研究》文中提出创新型企业是伴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全球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而出现的新的企业形态。对这一企业形态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均是循着创新理论的轨迹,在技术创新过程、创新与企业规模、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企业家精神、技术周期等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的。国外学者(Teece,Nonaka,Utterback,Hippel,Lazonick)在创新型组织结构及治理结构、创新职能源、组织学习以及相关的知识型企业、适应型企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许庆瑞、陈劲、段瑞春、路风、高建)则主要围绕企业创新要素的管理、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及高技术企业的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在创新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破坏性日益增强、规律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在与环境互动中寻求主动、如何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基业常青”、如何通过创新与成长的结合摆脱路径依赖而实现成长突破等等。本研究以创新本质特征所带来的企业环境不确定性为切入点,通过技术、战略、演化视角的分析,认为创新型企业的特殊属性是创新主导(惯例突破)、组织柔性(动态能力)及环境互动的组合,由此可以构造出区别于知识型企业、适应型企业的“发现—创造模型”。研究中采用了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创新理论、演化理论等融合在一起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管理问题——创新源和创新模块管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拓展了传统的创新职能源框架、提出了创新源过程管理思想,认为建立企业创新系统是实现创新模块整合的途径。通过与传统型组织的比较和区别,对创新型组织的形成动因、模式、能力界定、以及创新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内创业所需要的领导者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研究者将创新型企业拉入时间序列,从演化的视角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特征、惯例及突破、成长模式、生命周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创新型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惯性依赖而具有的路径突破特征是其实现创新再生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基于已有研究采用匹配性分析方法对于创新模块在企业周期的组合演替以及技术周期、产品周期、产业周期等对企业演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计划的拓展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即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问题。从创新不确定性、创新与企业环境的互动出发,研究创新型企业的内涵、特点、基本范式,与其他企业理论范式的异同,以及创新型企业的类型;第叁章,创新源管理与创新模块整合。研究者拓展已有的创新职能源分析框架为创新动力源、信息源、职能源叁位一体的框架,通过创新源的组合分析了企业创新模式,并从创新源的发现机制、知识吸收能力、过程管理和价值创造等方面构造了创新源管理的模式。进一步研究者采用模块化理论对各种类型的创新进行了重构,研究了创新模块的整合和协同管理问题,提出了企业创新系统的命题;第四章,创新型组织。在对传统组织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创新型组织形成动因、特点、模式和能力,并对创新型组织内创业领导者角色转换问题作了分析;第五章,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系统性地探讨了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内涵、特征和维度,以及叁个维度的协同整合,并依据演化理论分析了创新型企业的惯例,提出了以惯例突破为核心特征的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分析了创新成长模式与创新型企业类型的匹配关系,这种匹配是基于动力源、信息源和职能源叁个类型展开;第六章,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演化和周期。研究者定义了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演化过程,讨论了这个过程特征和演化机制。从创新型企业的生命系统推导了创新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对创新模块在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的组合演替问题、生命周期率对创新型企业的演化影响、创新型组织的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七章,通过大连路明集团的案例研究,对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及其惯例突破、动态能力及组织柔性、发现一创造流程、吸收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模块的周期性及其演化等问题进行了实证。
杨卫[7]2003年在《高技术企业的区域产业生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发展高技术产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合适的社会经济环境,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视这个社会经济环境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由所在地区的资源、产业、交通、通讯以及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组成。 本论文的研究属高技术产业经济学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以研究在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微观个体能力和行为的演变及其对行业和经济系统的宏观影响的进化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吸收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研究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和适应等关于高技术企业演进的基本问题,探索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规律及其与区域产业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发展区域高技术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本论文通过对高技术企业的市场行为特征和产业发展环境研究,提出了系统生存的现代企业行为价值观和高技术企业产业生态分析的基本规则。利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新进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分析高技术企业及其产业生态的工具,在吸取现代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技术企业的系统生存力模型。在系统生存力模型中,每个高技术企业作为个体的行为及其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涉及到的组织和制度因素都在模型中得到了反映。 通过对高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的分析,讨论了系统要素的行为约束条件,给出了分析要素行为的一种经济行为规则,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特征和控制原则。对企业的系统生存力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协同学原理给出高技术企业系统生存力分析模型,建立了高技术企业与区域产业生态的关系,给出了高技术企业和产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评估区域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理论工具。 通过考察产业生态与人文环境、社会网络环境、制度安排、产业政策、知识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创新环境、资金环境等产业生态环境因素关系,着重分析了产业生态的演化与以上产业环境要素的作用机理。比较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技术产业演化路径和创新环境,探讨了高技术企业进化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机理,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政策传导机制、政府在高技术产业成长中的作用和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揭示了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存在的局限,提出了政府在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在探索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方面有着重要理论价值。为解决发展区域高技术产业中产业政策问题,系统规划和合理布局区域高技术产业,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理论指导。对于了解政府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作用,制定产业政策,推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马永红[8]2006年在《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作为科技竞争力支撑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高科技产业微观单元的高科技企业以其强烈的创新冲动和专业化技术,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各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在众多高科技企业中,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量众多、成长迅速、机制灵活,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些企业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好,科技含量高,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活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现状,如何系统地、全面地评价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如何促进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高成长性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论文对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及提高成长性的对策进行研究。 论文首先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企业成长和企业成长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企业成长是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企业成长性是企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能力,它取决于叁个因素:企业竞争力、成长潜力和环境支持力。同时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企业成长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论文在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陆海霞[9]2006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也因此成为各国学术界、企业界及政府关注的热点。进而科技型企业凭借其高科技含量及独特的人才构成和竞争优势,在推动技术创新及提升国家科技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更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明智选择,探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和相应激励措施以促使企业创新活动有效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主题,通过对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1)引言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写作方法。(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着手,首先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然后总结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进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内部动因进行了分析。(3)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模式选择。首先阐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及模仿创新叁种模式,然后综合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剖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模式选择。(4)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从政策制度、市场环境、创新投入要素和企业文化四个角度展开了相应制约因素分析。(5)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针对上述政策制度、市场环境、投入要素和企业文化四方面制约因素,具体提出了相应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市场激励、投入要素激励和企业激励措施,以探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6)泰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借助统计学工具和经济学原理,对泰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的技术创新
李维胜[10]2006年在《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寿命周期、形成及发展模式、生存风险及预测模型,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论和方法。论文首先在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现状及剖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并通过相关的实地调研及定量研究,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构建了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结构模型。其次,揭示了高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论文划分并阐述了高技术企业寿命周期六个阶段,指出了其类型及成因,并分析了与产品寿命周期的相关性。总结了高技术企业形成及发展模式,提出了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生存风险,并用效率、效益、结构类共13个指标为基数指标计算出企业安全系数作为评判生存风险的标准,应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高技术企业生存风险预测模型。最后,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论和方法。论文建立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纵向、横向、动态综合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进行研究。同时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论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D]. 文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高技术企业知识转化体系研究[D]. 王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06
[3]. 论高技术企业“导动式”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实施[D]. 罗国轩.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 高技术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D]. 王爱国. 天津大学. 2006
[5]. 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D]. 曹兴. 中南大学. 2004
[6]. 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研究[D]. 刘立.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7]. 高技术企业的区域产业生态研究[D]. 杨卫.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8]. 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及对策研究[D]. 马永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9].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 陆海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10]. 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维胜. 吉林大学. 200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学习型组织理论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