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还需绿叶扶——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相扶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绿叶论文,信息技术论文,语文课论文,浅谈论文,还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几何时,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时的评课观是一课堂没有了多媒体课件,就是一堂非常落伍的课,自然就不能称其为好课。后来,一堂课的课件做得相当精美、用得又较多时又要挨批,理由自然是教师不在“实”处做文章,尽搞些“花花草草”。风向忽左忽右,教师也只好向左走走,又向右走走。然而在笔者看来,好课就好比是好花,信息技术就好比是绿叶。没有绿叶相衬的好花,总感觉有些欠缺,谈不上完美。当然绿叶遍地,只衬着些花骨朵,也无美感可言。因此,笔者认为,“好花还需绿叶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适时、适地、恰当的“扶持”,可获得画龙点睛、好花绿叶相扶相衬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扶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只可意会”处“扶”,便可言传
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是很难用言语来解释的,真所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教师对这些“只可意会”的词听之任之,只能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但不可言传,并非就可以不传,也不能任由学生胡乱意会。怎么办?对于这些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意会的词,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在“只可意会”处扶一把,便可以达到言传的神效。
如:《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彩的夜景。课文写得很美,但那比比皆是的四字词语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有些词因学生受生活经验、阅历、知识面等方面的限制,还真是不好意会。因此,我从网上搜集了北京夜景的精美图片及录像片段,将其制成课件。上课时,我先请学生列出课文中四字词语及成语,然后播放课件,并请学生从中选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一边忍不住啧啧称赞、感叹北京夜景的美丽,一边恰如其分地用上了课文中的词语。有了这些形象的画面,学生不仅轻轻松松意会了词语的意思,还能将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如:学生在看到“金碧辉煌”图片时,就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天安门城楼在灯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就好像是用金子造起来一样,真是光彩夺目,异常华丽。”另外,在课始的质疑部分,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这一“亮”字,既说明了北京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对于前一点,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对于第二层含义,因其比较抽象,教师的语言描述也显得苍白。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过去北京灰暗冷清的夜景,以及现在北京亮丽、繁华的夜景录像之后,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二、“难得一见”处“扶”,便可身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显然,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1]。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多媒体集音、像、图于一身,对于情景的再现可以达到与学生生活零距离的效果。因此,在学生“难得一见”处扶一把,便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但这种美景实属“难得一见”。因此,就凭书上的文字描写,学生是难以感受日月潭那令人神往的美丽风光的。但是,将课文中的描述制成课件请学生欣赏后,学生便如走进台湾、来到了那风景如画的日月潭:清晨,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好似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中午,太阳高照,就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一般。多媒体课件让未到过日月潭的学生和教师如身临日月潭一般。相信学生以后一看到“日月潭”三个字,心中就会荡起层层涟漪,会忆起日月潭那迷人的风光。
三、“拓展升华”处“扶”,便可入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点点滴滴总关情,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可以这么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身同感受文章的情感,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灵魂。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情感体验呢?《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到要“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这种体验不应是强加的,而“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于课文的拓展升华处“扶”一把,则可以让这种情感体验变得积极主动,进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如:我校某教师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一课时,就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性,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情弦,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特别是她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播放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救助其他国家受灾人民的画面。老师边放边深情地叙述:“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次又一次地来到他国受灾地,对他国人民进行救援。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市发生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一到巴姆市灾区,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爬进巨大的水泥板下寻找幸存者……”这饱含感情的叙述加上那些让人为之动容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被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此时的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及听课老师的眼里满是感动的泪花,个别学生甚至任眼泪尽情地流淌。不用说,看着那些感人的画面,听着老师深情的叙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情感体验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并从这些情感因素中汲取到了丰富的营养。
四、“此时无声”处“扶”,便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种境界远比老师的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细微繁琐的分析来得有效。在“无声胜有声”中,学生的感触也罢,理解也罢,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这种体验当然比说教、分析来得更为深刻。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图像,逼真的动画,还可以进行定格、特写等技术处理,我们借助其优势,可以制作出无声却又能抓住学生心弦的画面,再加以恰当的引导,就可以营造出“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以《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为例,当教学“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观看课件,画面上: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小鱼们在痛苦地挣扎着,最后画面定格、特写在一条小鱼身上,它的眼睛里含着一滴眼泪,似乎马上要滚落下来。此时,学生的情弦都被那一滴眼泪所拨动了。
师:这是一滴什么样的眼泪?
生:这是一滴痛苦的眼泪。
生:这是一滴挣扎的眼泪。
生:这是一滴伤心的眼泪。
生:这是一滴向人们呼救的眼泪。
师:是啊!这是一滴痛苦挣扎的眼泪,一滴伤心欲绝的眼泪,一滴向人们呼救的眼泪。这滴眼泪好像在向人们说些什么?
生:这滴眼泪好像在说:“救命啊!救命啊!”
生:这滴眼泪好像在说:“救救我吧!我好难受啊!”
……
课件上那一滴含而未落的眼泪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无声的画面,化作了有声的呼救。学生的心,学生的情,都被浅水洼中那些垂危小鱼的命运所牵引。此时,他们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了“心理相容”的境界。
信息技术在传播功能上有着高效、高密度的特点,能完成传统媒体不能或很难完成的工作,准确度高,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是一片能发挥有效作用的“绿叶”。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绿叶”适时适当的相扶。但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综合使用,恰当配合,取长补短,做好优化组合工作。既充分发挥已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因地制宜地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3]。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好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