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针对BIM在机电造价方面的应用;包括阐述BIM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困境,这其中包括了:建模任务繁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模型的精度与命名标准难以把控、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冲突。也对BIM在当下的环境中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描述:精细的模型可以保证造价工作的高效率、挑选优质的第三方平台、将成本控制与BIM应用相结合,将BIM与成本管理相结合、适当频率的会议交底和明确的责任制度能提供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BIM;造价;管理
1 BIM在机电造价应用中的困境
1.1 建模任务繁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BIM一开始进行的是利用REVIT进行协作建模,需要先将CAD图纸分割导入软件中,进行模型搭建;BIM模型的搭建是整个BIM生命周期的最初始阶段,也是任务最繁重的阶段。造价从业人员年龄跨度大,算量模式固定,机电专业普遍手算偏多,借助软件的无非就是算王、E算量等平面算量软件,对广联达、鲁班、REVIT等三维算量模式都比较排斥,这就导致BIM在机电造价人员中的推广比较困难,工作对接也相对不流畅。为了能够快速建模,针对REVIT做出各种插件,但是遇到图层逻辑较为混乱的图纸时,建模员们只能头硬起来手动建模了。
2.2 模型的精度与命名标准难以把控
模型的精度对于模型的使用有着很大的裨益,但是高精度的模型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搭建,浪费时间,拖延工程效率。模型精度的把控确实是一个难题,就拿常州该综合体来说,一开始我们觉得管道弯头的倍率没必要画得那么详细,这个不影响工程量,对整体的模型观感也没有影响。其实不然,通过现场与模型的对比,我们发现,不同倍率的弯头占据的空间不一样,在管综布线的时候会影响管道空间排布。
常州某综合体的BIM应用中,由于时间较为紧张,前期建模仓促,未考虑到后期模型与第三方平台对接的事宜。在等到决定采用第三方平台时,才发现构件命名的重要性,建模人员为此只能在revit中将构件名称逐个修改完善。
不同的平台,构件命名规则不同,比如:广联达BIM5D、鲁班、品茗的云平台的建模标准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团队最好能在建模前确认是否需要第三方平台应用,这样可以规避后期重复建模的风险。
2.3 现有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与模型计算规则存在冲突
REVIT提取工程量的时候,是存在算法误差的,就比如螺纹镀锌管的实际提取长度是扣减掉弯头、三通等扣件所用的实际长度。众所周知,管道的实际工程量的算法是不扣去弯头三通所占的长度的,这样的误差让众多施工单位对于REVIT提供的工程量都持保守的态度;还有一类问题就是模型的精度问题,好比风口与风管之间大约10CM左右的软接,这一类工程量手算偏多,但是三维模型中画起来就特别繁琐,REVIT精确到这种地步的画法特别费时费力。
3 如何高效将BIM与造价相结合
3.1 健全BIM模型与标准
BIM模型应用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各自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来进行约束规范,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
建模前需要确认的就是模型的精确度,不同的精度就意味着不同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也是大相径庭。为了方便对接,我们借用了行业内默认的建模精度分类。细致的专业构件精度标准分类可以让建模人员能够更高效的完成建模工作,同时也是收费高低的重要依据。
到了建模阶段,同样也是要有建模标准。通过之前的几次BIM应用尝试,我们发现有着明确标准的模型,沟通起来比较方便快捷,即使后期针对第三方平台修改构件命名规则来修改也是特别方便快捷的一件事。常州某综合体项目我们试行的是以下建模标准:
图3.2 试行的机电建模标准
统一化的标准建模对后期模型的应用交流与反馈有着极大的裨益,即使中途修改了第三方应用平台,修改构件名称也是比较快的。
另外精细的模型搭建过程会提前发现图纸存在问题,提前找到并且协商解决问题,提高了施工图的准确性。
模型的生命周期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如果组织者策划得当,高瞻远瞩,就能将资源最大化利用。模型不同阶段的应用,其对应的建模进度也大相径庭,对应的人工成本也相差很大。
3.2 选择优质的第三方平台
BIM模型对于电脑硬件依赖性很大,这使得BIM模型轻量化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门方向,在这方面,我们分别试用了“广联达”、“鲁班”、“品茗”;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各个厂家云平台的思路大同小异,均是通过模型转化为各家平台特有的模型格式,再输入以进度计划,将各专业的施工流程与各自的时间节点相对应,最后通过进度模拟,得到相应的实时的产值、成本数据。
常州某综合体项目也是采用了第三方平台,分别对土建和机电两个专业进行应用,实现了实时造价数据导出,但是通过与机电造价人员的实时数据对比,我们发现数据还是存在误差的,这第三方平台生成的造价数据仅仅具有参考意义。
这样的一整套方案虽然不太成熟,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确实是BIM与施工阶段的造价相结合的最理想的方式,而且过程控制中也在不断地更新BIM模型,竣工图也可以直接从模型中提取出来。
3.3 将成本控制与BIM应用相结合
当初人们幻想BIM 带来的作用时,就有一个“零签证”;而签证数量的多少能够衡量一个甲方团队的成本管理的水平。
成本管理一直是施工单位和甲方比较重视的环节,在施工一线打磨过的机电造价员都清楚,施工顺序混乱、专业碰撞等因素导致的签证、变更往往特别繁杂,根据过往的结算经验,一个造价3000万的中央空调工程发生200万的签证费用属于常见情况,除非是通过合同条款约束签证的通过率,然而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专业的BIM工程师会通过模型综合图形比对,以及施工计划,提前发现专业碰撞以及施工顺序矛盾,合理安排工序,这样从而可以规避大量的签证。
BIM在里面产生的价值是看不见的,但是提前预知施工矛盾,制定施工工艺流程,这样的技能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一线施工经验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个毕业一年的建模员肯定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是各个公司的重中之重。
3.4 完善制度流程,保持信息交流顺畅
在BIM深化图纸的过程中,每一次优化改动都需要甲方、监理、施工单位、设计院等几家单位的认可,一旦忽略了这个环节,任何一方的擅自优化都可能会引发极大的纠纷。适当频率的BIM施工交底会议,可以将信息及时交流分享,避免了很大程度上的信息分享不同步的问题。BIM一旦落地使用了,就需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度,出了问题我们能清晰地找出相应的责任人,只有这样BIM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机电造价人员该何去何从
4.1打破传统,努力尝试新模式
机电造价人员有这样的“悲观”想法,属于正常,造价人员的骨子里更倾向于能产生即时效果的技术革新。每个机电造价人员都有自己的算量逻辑,强行改变自己的算量逻辑,工作效率肯定是会下降的,由此BIM算量便被打上的低效的标签。
从算量效率上看,由于机电专业特有的筑业特性,其三维算量模式下的效率远远没有“算王”、“易算量”等平面算量模式来得方便快捷。但是,经过实践我们发现,由于每个人的算法逻辑不同,平面算量模式算出的量,在交接对量的时候会显得尤为麻烦。而BIM算量模式就很方面对接,对量时,几乎一目了然,效率远比平面算法来得高。
4.2努力补充知识,为将来做技术准备
从思维模式上做准备。像“广联达”、“鲁班”这类的三维算量软件,我们机电造价人员不应该排斥,应该努力学习,一个算量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最多也就一个星期的时间而已。机电造价人员应习惯三维思考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模式,而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
现在高校造价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都是偏向于BIM算量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造价行业不断地有新的血液补充进来,若我们老一辈的造价人员,不与时俱进,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你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
论文作者:楼渊1,张辉1,张云飞2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模型论文; 建模论文; 造价论文; 机电论文; 标准论文; 第三方论文; 人员论文; 《电力设备》2020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