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分析论文_郑玉华,林艳,林碧娥

郑玉华 林艳 林碧娥

福建省立医院 350001

【摘 要】目的:探究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骨科收治的9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450例,分别采用骨科病房疼痛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疼痛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第2d、第3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d内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95.6%)高于对照组(82.2%),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应用到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建立标准化疼痛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疼痛控制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病房;疼痛控制;护理管理;质量指标;满意度

骨科患者在创伤、手术、特殊体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易出现疼痛反应,而且疼痛级别较高,反复、持续的疼痛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且不利于术后恢复,因此,疼痛成为骨科病房护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疼痛感是评价骨科病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基于疼痛感建立的骨科病房疼痛护理模式是目前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预后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疼痛管理标准化的关键所在[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骨科收治的9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骨科收治住院患者900例,纳入者年龄在18岁以上,住院时间在1周以上,对于存在认知语言障碍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予以排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0例,研究组男性250例,女性200例,年龄范围为19~63岁,平均年龄为(41.6±5.4)岁,其中四肢骨折200例,多发骨折190例,闭合性损伤60例;对照组男性260例,女性190例,年龄范围为20~62岁,平均年龄为(41.7±5.5)岁,其中四肢骨折200例,多发骨折180例,闭合性损伤7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情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给包括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康复指导、生活护理等,严格执行相关护理规范,入院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抚,对于其提出的疑问予以及时解答,消除顾虑,同时讲解骨科病房护理情况,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和护理配合度;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照顾其日常起居,做好体位、皮肤、口腔等护理工作,加强心理护理,饮食及康复训练指导,尽量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研究组采用骨科病房疼痛护理模式,即建立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并将其应用到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指标建立

首先对骨科住院患者疼痛护理现状进行调查,查阅骨科常见疼痛护理质量标准等相关资料,细化疼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选取护理经验丰富护士作为组员,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包括疼痛评估准确性、病情观察及时性、护理记录质量、干预有效性和管理满意度等内容,详细记录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处理措施以及对睡眠的影响等,保证护理记录的全面性和连续性,根据录入质量评价数据,建立指标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2.2护理流程

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细化,包括体位、坐姿等,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系统的疼痛护理培训,做好疼痛护理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快速建立疼痛处理模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疼痛护理指导,包括暗示给药、给予超前镇痛或多模式镇痛等;第三阶段建立无痛骨科病房,完善疼痛标准评价体系,对于疼痛评分在3分以下患者,采取非药物镇痛方法,疼痛评分在4~6分之间,仍以药物镇痛为主,在7分以上则需制定针对性镇痛方案,对患者加强个体化护理,护理指导包括饮食习惯、生活规律、情绪调节等内容。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3d内疼痛控制情况,包括疼痛指标和睡眠质量指标,前者采用NRS评价标准对患者的疼痛级别进行评估,连续记录3d内患者睡眠时间[2]。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护理总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4.2软件包对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项观察指标均以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则用率(%)表示,P<0.05说表明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第2d、第3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d内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450例,非常满意150例,满意280例,不满意20例,总满意率为95.6%;对照组患者450例,非常满意80例,满意290例,不满意80例,总满意率为8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3d内疼痛指标控制情况比较( ±s)

3讨论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涉及到疼痛评估准确性、病情观察及时性、护理满意度等多项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疼痛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多角度、整体化的护理服务,更有助于疼痛的控制,将其应用到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构建骨科无痛病房,是疼痛专科护理发展和人文化护理理念的一大体现,是促进疼痛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的重大举措[3]。美国疼痛协会指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临床护理管理的核心,在疼痛护理方面,通过质量改进能够提高疼痛管理水平,对此应重视基于数据的质量改进过程,而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实现了疼痛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定量反映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4]。结合临床护理实践,骨科患者个性化差异较为明显,疼痛护理模式将患者的个人差异纳入标准体系,能够将药物的副作用与风险控制降到最低。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备受重视,疼痛护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报道也较多,韦永鲜等[5]对骨科阶段性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该工作模式建立并在骨科病房中应用后,护理人员疼痛控制知识和技能均得到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效果较为满意。本组研究中,采用骨科病房疼痛护理模式的研究组450例患者,护理总满意率达到95.6%,而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450例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仅为82.2%,分析认为,患者之所以对护理工作较为认可,得益于疼痛控制质量的提高;从3d内疼痛控制情况来看(以第3d指标为参照),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睡眠时间对照结果分别为(1.8±1.1)分vs(2.5±1.3)分、(6.8±1.3)d vs(6.1±1.2),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护理服务的延续,骨科住院患者疼痛程度逐渐得到控制,睡眠时间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采用骨科病房疼痛护理模式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更为明显,睡眠时间相对较长,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应用到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有利于实现疼痛护理模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对于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控制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护士护理技能和患者生活质量均得以提高,护患双方均能从中获益,该护理模式值得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凌红.OEC模式在骨科无痛病房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2(3):24-26.

[2]张照亮,李严峰,姚晚侠,等.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1(6):779-782.

[3]季建萍.骨科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5(7):1223-1226.

[4]巩敬,孟庆军.疼痛管理在骨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10(3):100.

[5]韦永鲜,陆晓生.骨科阶段性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4):109-111.

论文作者:郑玉华,林艳,林碧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分析论文_郑玉华,林艳,林碧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