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2015年中国发布了第一个制造业发展十年战略——《中国制造2025》。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1.65亿人。在中国,以追求卓越、不断学习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正成为热门词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素质劳动者。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育人
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面向“中国制造2025”,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育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每年毕业的大学生700多万,高等职业教育提供300余万毕业生,源源不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在2017世界技能大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学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10月14日至19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1260余名选手展开竞技,中国代表团斩获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取得了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宋彪还不到19岁,本届比赛不仅斩获金牌,还将最高奖项阿尔伯特大奖收入囊中。“是技术给我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路径,让我找准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工匠精神,让职业教育有了“灵魂”。 2016 年3 月5 日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至此工匠精神“高调地”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品质职业素养,体现为对职业敬重专注、对技艺精益求精、对产品和服务力求完美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我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应当从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工匠精神的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把学院发展定位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重技术轻思政,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人文精神类的课程被边缘化,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缺少人文底蕴,缺乏工匠精神的熏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必须深入到职业信仰、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理想人格等层面。首先,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有机结合,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热爱技术岗位、敬畏职业技术技能,增强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为探讨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结,当代工匠所需的精神内核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在培育以敬业、求精、创新为核心的当代工匠精神时,更应善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增强教育内容的逻辑感召力,引导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情感流动,催化教育模式实践特色的彰显。
其次,要开设《大国工匠》等人文选修课,并开展心理辅导,把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匠心”。所谓匠心,是指工匠具有的优良心理品质,包括虚心、恒心、细心、进取心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培育学生的“匠心”,使他们虚心学习、拜师学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创新创业。
二、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磨练
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强化实践磨练,让他们在实训、实习中磨练工匠意志,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大国工匠的行为方式。 首先,在实习中,可以推行师徒制,让学生在拜师学艺中养成工匠行为方式。现代学徒制是以古代学徒制为基础,将传统学徒招工与现代教育充分结合的一种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范式。在这种范式中,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企业师父和学校教师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展互动的“双导师”教育。现代学徒制突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技术技能的操作,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传承“唯精唯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其次,要加强职业技术技能训练。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坚持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严谨守正、一丝不苟。最后,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育卓越职业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三、净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环境
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化人”,工匠文化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净化文化环境,为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首先,加强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多途径宣扬国家方针政策,广泛宣传能工巧匠的成就与事迹,用倡导引导、价值鼓励和物质形态的渲染和熏陶,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大国工匠”的无上荣光和“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其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瑰宝”。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文化”资源,实现古为今用。再次,充分利用优秀企业文化资源。着力引入能立体职业特性、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工作标准、规范,在校园创造企业化的实习实训环境,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最后,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活动,例如科技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作品展示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崇技尚艺”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坚守职业道德,乐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以匠心文化、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内部培育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协同培育的外部培育体系,共同促进高职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践行“工匠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为制造强国所需的“大国工匠”传承人。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3]刘小勇:《略论工匠精神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3.
[4]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 2014(10):91-93
论文作者:马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职业论文; 技能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论文; 优秀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