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及我国利用外资新形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对外投资论文,新形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直接投资(FDI)是各国对外投资直接经营实体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形式,显然,国际直接投资是使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纽带,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就是跨国公司。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和趋势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全球商业机会的增加和环境变化的加快,各国为吸引外资而创造的区位优势所作的努力,都加速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并表现出以下新的特点和趋势: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资料,1983-1990年全球FDI增长速度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4倍,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速的3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受经济衰退的影响,FDI有所下降,但经过调整,进入 90年代中后期,对外投资量快速增长,即使在1997年下半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年的FDI的增幅高达19%,总金额达到4751亿美元,1998年更达6489亿,增幅为36 6%。1998年的FDI总流出量中,发达国家占91.6%,到1999年全球FDI总额为8650亿美元,增幅为33.3%。见下表: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量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于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9》,1987-1992为年平均数。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0》,2000年由于跨国并购持续增长,全球FDI可达10000万亿美元。
2.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配置明显地倾向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呈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见下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达国家之间双向投资倾向非常明显,发达国家一方面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大量吸纳外国的直接投资。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暴发的1997年,发达国家的FDI流入总量占全球总流量的58.5%,1998年更是达到71.5%,1999年,仅总部设在欧盟地区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为5100亿美元,占全球FDI总量的近60%。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FDI的流入量有下降的迹象,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按吸收资金的地区和经济体分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于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9》,1987-1992年为年平均数。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吸引外资,是因为他们有较稳定的政局,较完善的市场和法律体系,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等。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例如亚太地区,主要是市场巨大,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劳动力价格便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
3.国际直接投资部门发生变化。FDI的领域由最初投资种植、铁路和公用事业到矿业和石油开采,在70年代投资制造业,在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投资重点都集中在新技术产业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领域。根据联合国的有关统计,引入的FDI在三大产业的比例见下表:
引入的国际直接投资在三大产业的比例
第Ⅰ产业:第Ⅱ产业:第Ⅲ产业
1970 Ⅰ
∶ 3.64 ∶1.42
发达国家1990 Ⅰ
∶ 4.57 ∶5.31
1998 Ⅰ
∶ 4.07 ∶3.95
1975 Ⅰ
∶ 2.71 ∶1.14
发展中国家
1990 Ⅰ
∶ 2.71 ∶1.14
1998 Ⅰ
∶ 9.98 ∶36.94
由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9)资料整理。
这种国际直接投资变化印证着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脑及通讯业的发展推动着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加上投资服务业风险相对较小,收益快、灵活性强,这些都导致FDI转向第三产业。
4.国际直接投资通过跨国并购以巩固垄断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企业并购出现了高潮,这预示着世界生产和世界市场的一次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这种并购实际上是并购主体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垄断优势而作出的举动。见下表:
全球与美国企业并购简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证券资料公司。
全球1999年的跨国并购达6000起,涉及金额7200亿美元,跨国公司为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和繁荣成为企业并购的首要战略动力。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国际直接投资的状况基本上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发展趋势一致,从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看,大体上经历了(1)1979-1986年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模式远未形成,投资的软硬环境均不理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没有信心。在此阶段,总共实际利用外资仅为65.95亿美元,每年平均为8.24亿美元;(2)1987-1991年的稳定发展阶段,这段时期由于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且国家也相应公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外商投资提供较优惠的条件,并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在这五年之中,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167.53亿美元,平均每年33.51美元,年平均增长13.5%。这段期间,协议外资金额为331.29亿美元,年平均为66.3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6.4%;(3)1992-1995年的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并且对外开放的区域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共实际利用外资1515.36亿美元,年平均利用303.07亿美元,年平均发展速度为30.54%,这段期间的协议外资金额为4167.98亿美元,年平均为833.6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4.66%;(4)1996年以来,结构调整,引进外资速度放慢,1996年到1999年,协议利用外资共2176.05亿美元,年平均544.0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共1227.65亿美元,年平均431.9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这时间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都出现负增长,199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0.9%和-11.3%。其原因是,至1996年我国的吸引外资的规模已经或接近饱和(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96》),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暴发,经济安全问题提出警示,我国对外投资政策等方面作了调整,并且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各阶段概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看,主要投资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如1996年三大产业引入外资的结构分别为1.55%,71.63%和26.82%,而1998年则分别为2.31%和 64.16%和33.53%,见下表:
我国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总计中1998、1999年包括“社会服务业”,两年分别是30.12和30.17亿美元。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在我国的主导产业如计算机、汽车、通讯、医药等,这一方面可以发挥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又顺应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行业在我国是优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未来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效率最大的行业;另外,外商注重对收入需求弹性高、市场容量大的日用消费品产业的投资,如家用电器、饮料、洗涤用品、化妆品等,由于中国人口多,市场潜力巨大,能获得较稳定的回报。
从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看,主要采用四种方式: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和中外合作开发。其中中外合资经营比重最大,到1999年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数共有198217家,占项目总数的58.03%,实际利用资金为1449.67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7.55%。有关四种投资方式的结构如下表:
至1999年底四种投资方式项目数及实际利用外资结构
单位:亿美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目前仍主要集中为传统的引资方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各种形势和国际上跨国并购的必然趋势,我国只有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实行金融开放,加快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和条件,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有效地利用外资。
三、跨国并购是新时期国际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我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顺应历史潮流,外资对华进行跨国并购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利用外资新的主要形式。
跨国公司更多地倾向采用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的动因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并购方式服从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当企业基于市场目标而加强其市场竞争时,并购方式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具体地看,(1)并购的方式产生收益的周期短.经营的风险性相对较少,外资不管是通过证券市场收购还是通过产权市场收购,并购企业都可以不间断地进行生产,比新建企业收效快,投资回报的年限大大缩短;(2)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现有的销售网络和商标,直接获得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若是新建企业,这个过程要长得多;(3)并购能较快地获得新的竞争力,迅速进军不熟悉的领队;(4)并购因不增加行业中的竞争者,因而不会加剧竞争局势,并购者在不加剧竞争的环境中扩大了市场份额,新创方式则会使行业中多增加竞争者,使对市场的争夺加剧。
企业并购从形式上看通常有三种,一是横向并购,即企业按现有产品的有关的方向进行并购,其主要动机是消除或减少竞争,并因此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二是纵向并购,即按公司活动的不同阶段,向现有阶段之外的活动进行的并购,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供应和销路,免受供应上的垄断性控制和销售上的竞争威胁,因为纵向并购主体双方存在纵向的协作关系,即存在原材料供应、生产与销售的关系;三是混合并购,即企业出于多样化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并购。混合并购可视为多部门组织的自然发展,这种自然组织既能组织极其复杂的经营活动,实现不同的战略目标,又可使由多部门管理互不相同的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降低。可以把并购的多部门组织看作一个内部化的市场,通过统一的战略布署,使得各种资源集中调配,统一投向高盈利的地区或部门。所以混合并购使得企业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可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
从实践的角度看,必须认识到我国要在新形势下有效地吸引外资,就要进一步开放门户,允许外商来华以并购企业的方式投资,但必须为外资对华的跨国并购作好准备。无疑,让外资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较快捷的方式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的经营理念,尽快进入国际市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外资并购可能引起经济安全问题。外资进入我国的动机和我国自身发展战略通常是不一致的,他们总是关注企业的利润,更长久地占领市场份额,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若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被外资所并购和控制,则不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可能导致经济的动摇,引发新的危机。实际上,企业并购看似商业行为,但它往往会大大超出其商业意义,有政治的、社会的,甚至有军事的意味,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2.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问题。对国外投资者的待遇问题包括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前者是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待遇平等,后者是外国投资者之间的平等待遇。按照WTO的有关原则,外国投资者应当受到公平合理对待,禁止差别待遇,但外商在我国常受到非国民待遇,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税收、审批程序等方面受到优于国内企业的待遇,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使国内企业在并购企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可能会使其处于不利的经营地位,如不允许外资企业在非注册地开展经营活动等,这些又不利于对外资的吸引。在最惠国待遇方面,主要是由于国内各地区之间采用各种特殊政策对待外国投资者,这可能导致在不同地区的投资者在并购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
3.并购可能引起垄断。外资来华进行并购,主要目的是通过并购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打击国内的竞争对手,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甚至居支配地位,最终形成垄断。我国目前尚没有有关反垄断一类的法律规范,如果外资并购形成了垄断,而又没有相应约束,最终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4.外资并购的程序问题。这主要涉及审批制度、资产评估、职工权益保护、债权人权益保护、外资的缴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国尚没有明确系统的法律法规,这可能导致资产的无谓损失,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引发恶意并购的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