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湖南江华 425500)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术中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术后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优(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开腹手术而言,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术中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预后效果显著。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上消化道穿孔
上消化道穿孔是一种腹外科常见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急的特点,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进行紧急处理,常用术式包括传统开腹穿孔修补术、腹腔镜穿孔修补术,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显著[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临床医师微创处理理念的进一步加深,微创技术在腹部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探究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在上消化穿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我院特选取6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在知情自愿下参与本组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6例,年龄42~72岁,平均(59.61±3.58)岁,穿孔时间5~18h,平均(11.25±4.68)h,穿孔部位:胃部16例,十二指肠17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9例,年龄40~75岁,平均(61.22±3.37)岁,穿孔时间4~20h,平均(11.98±4.05)h,穿孔部位:胃部20例,十二指肠1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禁食、给予抗感染、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等常规治疗。术前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帮助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仰卧位并向左侧倾斜15~30度,施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显示屏位于右前侧。选用常规三孔法,将10mm Trocar置入脐下方作为观察孔,腹腔镜直视下位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将5mm Trocar置入,建立CO2气腹并将腹压维持在12~14mmHg,用腹腔镜进行全腹腔探查,确定穿孔部位后,位于剑突下2cm处置入5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首先,将腹腔积液全部吸除后,选择腹腔内积液或脓苔较多处作为穿孔部位,腹腔镜活检排除肿瘤穿孔[2]。然后,应用3-0微乔带针可吸收线沿着管腔进行纵向缝合,缝合法采用“8”字缝合法与全层间断缝合。冲洗上腹部后检查是否存在渗液,若无渗液则可适当缝合周围大网膜结扎覆盖。针对腹腔内感染严重者需放置引流管于盆腔内。最后,应用温盐水冲洗全腹腔,于右侧腹部进行穿刺引流,撤除气腹,术毕。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与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开腹后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穿孔处修补,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食、抗感染、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肛门排气后将胃管拔除,引流液小于10ml/d时则可将腹腔引流管拔出[3]。患者出院后连续服用6~8周的抗溃疡药物治疗,胃镜复查完全后方可停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与手术时间,术后记录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对本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其中计数资料应用(%)进行描述,检验方式为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进行描述,检验方式为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P<0.05时,提示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术中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术中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上消化道穿孔是一种多发于十二指肠、胃部的外科急症,多继发于消化道溃疡[5]。急性穿孔后易诱发细菌性腹膜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时虽然操作方法较为简单,但是由于术中切口较大,视野局限等因素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率高,预后效果较差。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上消化道穿孔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创口小、术中出血量低,术后恢复效果较佳等优势。应用腹腔镜治疗过程中腹腔彻底冲洗是重要环节之一,我院在进行缝合修补前将腹腔局部脓液彻底吸尽,缝合结束后应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并彻底吸出,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6]。术中需及时调整患者体位,以便可有效吸出,冲洗时也需对膈下、肝下、双侧结肠旁沟、盆腔等部位进行重点冲洗,术毕后需放置引流管进行有效引流,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开腹手术治疗而言,腹腔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时,术中切口小,出血量较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避免患者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颢,陈佳栋,高友福,等.肝圆韧带在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9(5):463-464.
[2] 严希宽,温新如,范利.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394-4396.
[3] 闫凌.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治疗39例上消化道穿孔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71-72.
[4] 许宇彪,李碧锦,何二松,等.腹腔镜与开腹修补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2):28-31.
[5] 卢业才,李启信,林珺珺,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疗效的对比分析[J].安徽医学,2016,37(9):1136-1138.
[6] 杨文斌.上消化道穿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7,15(1):117-118.
论文作者:欧文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消化道论文; 患者论文; 腹腔镜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术后论文; 腹腔论文; 切口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