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冯林

芷江侗族县洞场乡卫生院 湖南芷江 4191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中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资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中医针灸疗法的37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有36例为有效治疗,其中有25例为显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共有28例为有效治疗,其中有19例为显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5.68%,P值为0.02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针灸疗法;中风;应用

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突然的脑血液循环的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患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脑动脉破裂、闭塞或是狭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次性或是长久性的脑功能障碍,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1]。因此,需要针对中风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尽量控制患者病情,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使其能够生活自理。本文研究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资料为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中风患者,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为对照组,本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均在46岁至70岁之间,平均(53±2.4)岁;采用中医针灸疗法的患者命名为观察组,本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均在44岁至69岁之间,平均(52±3.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指导患者服药、指导患者健康饮食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疗法:第一,实施基础治疗。结合患者的情况采取不同程度的基础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则应采取溶栓以及抗凝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对于脑出血的患者应采取调整患者血压、预防患者继续出血等治疗措施。通过基础治疗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第二,将患者的被动训练和主动锻炼方式进行充分的结合。为保证患者的肌肉可以正常活动、关节功能正常、纠正患者由于神经受损导致的肌肉痉挛现象,在应每天的上午、下午分别进行一次为期一小时的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应由康复医生指导患者完成站立、缓慢行走等动作,同时,针对患者的手眼协调功能进行训练。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患者的肌肉机能、关节功能等功能的恢复。第三,帮助患者按摩患侧的肢体。需要对患者的肌肉部位采取向心性按摩,而后在对患者的关节进行按摩。按摩过程中可以推拿患者的上、下肢体部位和颈椎部位,肢体推拿时间约为10min,每天推拿一次[2]。对于脑血栓患者可以针对其颈椎部位拍摄X光片,根据X光片的结果实施颈椎推拿,而后在对患者的上、下肢以及关节进行推拿,推拿时间约为20min,每天一次。第四,对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针灸过程中,以患者的人中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要穴位,辅助穴位为太阳经穴和少阳经穴;此外,还应取患者的肩髃、昆仑、曲池、风池、足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以及解溪等穴位。按照中医经络辩证原则行经穴加减,患者的上肢可以取后溪、阳池、大椎和外俞等位置,患者下肢部位可以选择悬钟、风市、委中穴以及太溪穴,若是患者有口眼歪斜症状,则可以增加地仓和颊车等穴位[3]。使用交替针灸疗法时应选择温针疗法,穴位消毒后,选择30号毫针,直接将针刺入患者穴位,而后进行插、捻、转治疗,针灸过程中注意东都幅度要小,插针位置合适后需要留针30min;在对不同穴位进行针灸时,刺激强度应有所不同,如对患者的人中采取使用重雀啄法,应以患者的眼球湿润或是流泪为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针灸,得气之后,留针30min,每间隔10min行针一次,针刺患者患侧,每天治疗一次,每周五次,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三个疗程。

1.3临床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观察指标:显效,即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能独立活动,生活可自理,偏瘫症状基本改善,且患者疼痛消失;有效,即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改善,能独立活动,但是生活不能自理,偏瘫症状有所改善,且患者疼痛得到缓解;无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或是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治疗显效率与治疗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一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3讨论

中风在临床医学上是指脑血管疾病,包含脑动脉或是与脑部血液供应有直接关系的椎动脉或是颈动脉产生病变,导致患者脑部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额仍有发脑损伤,可在数秒内或是几个小时内导致受累区快速出现病变症状,如:失语、偏瘫或是昏迷等。在我国古代,中风是四大疑难病症之首,从金元之后才认为中风是内因病,而从清朝开始,人们对中风病因的看法就主要集中在内风旋动以及气虚血瘀等方面[4]。

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麻木不仁、半身不遂以及言语不利等,若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日后的行动造成严重损害,进而对其生活治疗产生影响。而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身性的物理刺激,用针刺患者的上下肢、颈部以及头部等主要穴位,可以改善患者的学业循环,进而增加患者的头部供血量,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头部以及全身学业循环的目的,减少患者的脑损伤,有利于患者脑部快速建立起侧支循环系统。同时,针灸可以强化患者神经系统活跃性,使患者的脑细胞逐渐从休眠状态中恢复功能,进而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身体运动和平衡系统[5]。

由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共有36例为有效治疗,其中有25例为显效治疗,治疗无效有1例患,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共有28例为有效治疗,其中有19例为显效治疗,无效治疗患者有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6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治疗中风中,中医针灸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基本能够自理,且疼痛感有明显的改善。因此,临床治疗中风患者时,应积极推广并使用中医针灸疗法。

参考文献:

[1]丛贺东.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7):17083.

[2]徐华光,黄大驹,李明.中医药结合中医针灸物理疗法治疗脑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7,3(11):85-86+105.

[3]朱晓艳.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4):83-84.

[4]李社芳,郑绍周.疏血通联合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6):3713-3715.

[5]杨振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4):123-124.

论文作者:冯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冯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