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新概念作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高考前夕,由《萌芽》杂志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7所大学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颇引人注目。 在校中学生仅凭一篇作文就可敲开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校门,真近乎天方夜谭!这件事不仅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了一条“终南捷径”,而且让人们看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曙光。
“新概念作文”究竟“新”在何处?我以为有两点使人耳目一新。
第一,“命题”方式奇特。本次作文大赛不搞命题作文,不限制题材和体裁。一位监考老师把一只红苹果咬了一口,放在讲台上;一位主考者将一团废纸塞进装着半杯水的茶杯里,这样的行为就是一道作文题。采用如此宽松不羁的“命题”方式,旨在启发应试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写出富有文采和个性色彩的文章。果如评委们所期待的,应试的中学生们充分显示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残缺的悲壮美》《杯中窥人》……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思路新奇,不落窠臼。有的同学从残缺的苹果联想到那些缺胳膊少腿的中国登山队员,想到那些独臂的、独腿的共和国将军……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的文章很难在传统的命题作文中看到。因为传统的作文只是“载道”的工具(或曰“道路”的载体),应试者只须按题目所包孕的观点去生发,有些教师还为应试学生设计一整套“起、承、转、合”的思路模式,使“应试”完全变成了“应付”。在这样的套式里作文,如何展现个性色彩?所以,“新概念作文”的“新”就在于突破中学生的“思维定式”。
从这次作文大赛我联想到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联想到今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试题《“回声”的启示》,这些作文题都是启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所谓“直觉”,就是直观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所谓“发现”,则是创造力的体现。写作构思的本质是心理的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日趋发达,中学生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量越来越大。他们不仅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生活有丰富的感受,而且有对这些感性材料和心理感受进行调整、组合、变形和升华的能力。我们不能总认为中学生涉世不深,其实他们的心灵是很丰富的,思维的潜力很大。如果我们引导有方,他们完全有条件写出具有新思维、新表达的好文章。
第二,提倡写真情,讲真话。现在的学生大都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应付老师的,一套是在同学中流传的。这次“新概念作文大赛”旨在让学生们运用流传在同学中的语言,讲心里话。从发表的一部分文章看,小作者们都写出了“心的歌,心的声”,有的甚至把深藏于心灵中的隐秘展示出来。例如吉林省吉化一中宋静茹的《孩子》,作者称自己“抹蓝色指甲,擦紫色眼影,画莫名其妙的画,写乱七八糟的诗”,很有点玩世不恭。她“漠视生活,痛恨政治,嘲笑社会,远远地避开人群,惟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她19岁,父母离异,一个人住在寂寞的老屋,“爸妈常来,救灾民似的送钱送物”。这种人生遭遇对于一个青春少女来说是残酷的,她“冷眼向洋看世界”,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已激发不起她的感情。然而,一个婴儿的降生却又使她的情感复燃,她还是热爱生活的。
情人节的第二天我拿着一束鲜艳的玫瑰走在通往医院的路上,有一个叫晋逸的男孩出世了——他是我弟弟。小逸一副乖巧的清秀模样,将来是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总不会错。情人节出生的小逸,大家都说像我。这样一个像我的小逸,这样一个可人的小弟是值得我用全部幸福去换取他的快乐的。可是,他怎么会不快乐呢?他有个温柔可亲的小妈妈,有个成熟干练的爸爸,还有我这样一个姐姐,使他收到了生命中第一束玫瑰花,也是我送出的第一束玫瑰。梅姨注视小逸的眼神使我不由去想象,不,是想起了19年前,在某间产房的某块洁白的床单上,也曾躺着这样一个清秀的孩子。她身旁也有这样一位温柔的疲惫的母亲,有着一位这样幸福安静的父亲,可是,排山倒海,排山倒海啊!
一个语文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尽可去讲授如何展开对比描写,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如何用医院产房的温馨去映衬老屋独居的冷清,用小弟的幸福去反照自己的不幸。但是,小作者在这里产生的对比联想,恐怕未必是遵从某种写作技巧的运用法则,这完全是“心的声,心的歌”,是一种本能的亲情之爱的自然流露,它表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不仅写记叙文如此,小作者们在写议论文时也喜欢把自己摆进去,谈自己真实感受。上海市建平中学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在评论日本影片《东京爱情故事》时,就时时把主人公的处境和自己的处境作比较,设身处地去读解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
我真的不知道,爱情原本是无奈而又伤人的,两情相悦,不一定能相伴到老,好男孩与好女孩不一定能终成眷属。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只能在朝朝暮暮。
我也真的不懂,莉香其实是不完满的,她以一种少见的,对自己生存方式的坚持吸引了我们,又在现实的爱情中撞得头破血流,然后拼命地要用微笑来保持一点清高,可是这种尴尬,却也成了吸引我们的另一种魅力。想问莉香代表着什么?是来去洒脱的云,还是当樱花开满富士山时“人面不知何处去,樱花依旧笑春风”的曾经沧海?或许,都是,又都不是吧。
这样“沧桑感”的文章很难想像是出自未满15周岁的少女之手。她对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乃至一笑一颦都有自己的理解,虽不透辟,却有真诚。
在此次大赛的作文中,充盈着带有中学生活气息的语言。“物理班”的学生,喜欢把“不要推我”说成“不要对我做功”,把“小心我把你扔出去”说成“小心我让你做平抛运动”(见上海市东中学刘嘉俊的《物理班》)。被书山题海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高三学生常把学校称为某某监狱,把班级称为某某劳改大队,把包括下课午休和体育课及广播操在内的所有能出教室的活动称为“放风”。这些语言尖刻而又幽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引起的社会涟漪远未停止,人们仍在关注它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