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培根铸魂使命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云南中华文化学院2019年文化共识沙龙(第一期)综述论文

勇担培根铸魂使命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云南中华文化学院2019年文化共识沙龙(第一期)综述论文

勇担培根铸魂使命 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
——云南中华文化学院2019年文化共识沙龙(第一期)综述

念兴昌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起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任务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云南哲学社会科学者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出精品,勇于担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树立世界眼光,体现中国视角,突出云南特色。

关键词: 培根铸魂;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者责任与使命

2019年4月29日,由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主办的“勇担培根铸魂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讲话精神,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共识沙龙在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举行。沙龙坚持“小范围、高层次、多学科、跨领域”的原则,此次沙龙也是云南中华文化学院2019年举办的第一期文化共识沙龙。沙龙由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友康教授主持,来自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省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省社会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共计20多人齐集一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讲话精神进行深入研讨,并就如何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展开了激烈、充分的讨论,取得了广泛共识。现将沙龙讨论的主要议题综述如下。

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在回答时代课题、反映时代诉求、发出时代声音方面大有可为。云南省社科联外联部主任蒋亚兵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根铸魂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的导向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及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等几次会议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蒋亚兵认为,我们正处于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更多创新的机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使命和任务,在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运用的创新。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在发言中也特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者既是激励,又是勉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研究时代课题,关注国家发展中的大事,把脉和诊断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症结,真正做经邦济世之学。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魂聚力,铸牢国家和民族之魂。陈友康教授指出,组织本次沙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就如何繁荣和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溥德书教授指出培根铸魂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进文化共识。张巨成教授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要警惕反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碎片化研究的现象。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德顺教授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40)扁萼苔 Radula complanata(L.)Dumort.刘胜祥等(1999);马俊改(2006);熊源新等(2006);杨志平(2006);余夏君等(2018)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深入学习和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思想意识宣传、价值观念引领、凝聚共识、舆论引导等方面积极作为,切实做好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工作。

三、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奉献精品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能够为应用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研究使基础研究的社会效益扩大化,为基础研究提供反馈,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辩证统一。陈友康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关注现实,又要继承传统,开展基础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强调要发展一批绝学,如敦煌学、藏学、云南的东巴文字研究等,基础性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应用研究直接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坚持集体项目与个人选择的辩证相统一,当前重视集体项目研究是主流,但也要重视个人研究,从自己的学科背景、社会需要出发,让各个学科各尽其美、各展其长,共同构建健康的哲学社会科学生态,进一步扩大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蒋亚兵主任在分析当前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时指出,当前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界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运用的现象,特别是战略性研究较少。因此,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云南实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开展实践研究和战略性研究。陈德顺教授也认为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开展研究,社会学科学发展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溥德书教授在发言中也强调,当前云南哲学社会科学更应该研究云南现实发展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张巨成教授指出,要正确认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要将二者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以精品奉献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反映群众真实诉求,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学术研究的“真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产出接地气的哲学社会科学精品。

7500Real-time PCRSystem(美国 ABI公司),GeneAmp*PCR System 9700(美国 ABI公司),Trizol Reagent(美国 Invitrogen公司),Bio-Rad Smart-SpecTM Plus Spectrophotometer(美国 Bio-Rad公司),蛋白电泳仪(美国Bio-Rad公司),凝胶成像系统(美国Bio-Rad公司)。

四、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著书立说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的根本原则。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友康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思想上、价值观念上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助力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蒋亚兵主任指出,多出精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写文章、发论文、出版图书上,更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和社会效果。张巨成教授指出,要为人民做学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承担起为人民奉献精品的责任,所做学术和研究要经得起时代、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化交流处副处长诸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要把人民装在心中。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对写好文章的巧妙回答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启发,他将写好文章的方法归结为“观世音菩萨”,“观”乃深入细致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1) 纪陶然:《微言大义 晚清民国留言簿》,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年,第258页。 关注民间疾苦、改善民生福祉,正切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的要求。另外,与会专家学者也特别指出,要警惕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如课题崇拜、过度追求核心期刊等问题。

五、用学术讲政治,增进文化共识、政治共识

用学术讲好政治,就是要用哲学社会科学讲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中国故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凝聚共识,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要为国家软实力服务。陈友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为国家崛起提供软实力支持,中国的硬实力在不断地增强,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中国价值观、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待提升,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正切合了这一需要,而且也得到了强化和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我们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不断增进文化共识,从统战的角度讲就是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二是用学术讲政治要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充分运用学术研究成果,从不同学科领域对现实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溥德书教授指出,无论是省委党校还是省社院,都是干部培训学校,都要用学术讲好政治,干部培训学校的教学科研都要围绕用学术讲政治这一首要任务开展工作,把用学术讲好政治作为一号工程。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寅平教授指出,用学术讲政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关键在于“讲理”,用学术讲清政治的道理,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理”,更加注重前瞻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陈德顺教授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有益资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摒弃文化虚无主义。三是不断增进文化共识、政治共识。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朗生教授在发言中系统分析了近现代世界局势的发展,他认为当前正处于多期叠加的时期,如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农奴解放60周年、互联网诞生50周年、中美建交40年、澳门回归20年,同时也是云南中华文化学院挂牌20周年。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多元复杂形势的冲击和影响,原有的共识被解构,当前尤其需要重新凝聚共识,并指出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当前形势,致力于重塑共识,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和优势,广泛凝聚共识,共同为书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诸芳教授指出,对于中华文化学院而言,要用文化讲好政治,对内要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建功立业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大德、立大德,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做学问首要的是明德、修身,做经世济民之学。正如北宋思想家张载指出的那样,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友康教授指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很重要,同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承担起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既要自尊自重、自珍自爱,也要有气度、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讲大格局;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做人,要做“为己”之学、修身之学。正如荣格说的“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著名哲学家贺麟在西南联大时期写的《人的使命》一文中强调人的使命、人格的重要性,他指出“做人有做人的使命,人生就有目的、意义和价值”(2)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1页。 ;学者的使命是让这个世界更合乎道德、更美好,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演讲中高度概括了学者的品性、任务和使命,即学者应该是最谦虚的人,学者做学问是完成自我修身的内在要求,“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要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学者心在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就学者的使命来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3) [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6-43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学术和科研就是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致力于增进人民幸福,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全力投身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去,担当起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责任和使命。张巨成教授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摒弃在学科分类、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偏见,共同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周朗生教授也指出,学术界要以宽容的心态支持不同类型、范式的社科研究。陈德顺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炜在发言中指出,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每一位社科工作者秉持认真踏实的态度,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二是需要每一位学人的通力合作,构建起云南学术共同体,共享学术资源;三是加强与省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四是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支持和帮助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对于构建学术共同体的问题,与会专家指出可以通过学术沙龙、研讨会、学术午餐会、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和联络机制,充分挖掘和运用云南特色学术资源,共同致力于构建云南学术上的命运共同体,为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蒋亚兵主任专门例举了红河成功举办首届哈尼梯田大会的案例,分析了挖掘和运用云南特色资源、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刘江岩博士在发言中结合自身学术成长经历,特别指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更多责任和使命,哲学社科学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人民、报效国家,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传承好家国情怀、爱国奋斗精神,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潜心钻研、甘于坐冷板凳,在奋斗中建功立业新时代。

七、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体现世界眼光、中国视角、云南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世界文明多元多样发展,要警惕民粹倾向、封闭倾向而陷入自我陶醉,推动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立足云南实际,树立世界眼光,充分挖掘云南特色学术资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社科研究工作。一是开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本土化社科研究。陈友康教授指出,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以开放包容的眼光面向世界,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国际社会氛围,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同时社科研究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树立中国视角,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体现云南特色。云南古代就有优秀的作家、学者和研究成果,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摆脱被边缘化的状态,要客观认识云南地处边疆特殊地理位置,正如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所言“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出自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体生存与文化环境紧密连接起来,开展社科研究要重视云南本土文化研究工作,特别是文化的层次性发展问题。二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色彩,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培养理论思维。在云南历史上曾有一些杰出的学者在这一方面就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如马曜先生的“直过民族理论”就直接被运用到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再如方国瑜先生提出的“中国整体历史观”对当前构建“整体国家观”都具有独特的现实和理论价值。三是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话语体系服务。陈德顺教授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合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开门搞学术、做研究,警惕学术研究的关门主义,并以社会学本土化发展、协商民主及国家治理理论发展为例分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般条款的裁判思维与方法——以广告过滤行为的正当性判断为例............................................................................................谢晓尧 04.39

中图分类号: G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11( 2019) 03-0138-05

作者简介: 念兴昌,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

责任编辑: 杨松禄

标签:;  ;  ;  ;  

勇担培根铸魂使命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云南中华文化学院2019年文化共识沙龙(第一期)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