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_人文精神论文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_人文精神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历史教学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涵

1.人文精神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作为群体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的发展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世界(包含人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发展等等。学术界认为,“人文精神”是指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历史学一直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文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哲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思辨逻辑,那么,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整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1](P264)历史教育可以说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的主力学科,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唤醒和呵护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精神家园,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使人懂得关怀他人、群体与社会,形成尊重他人,公平对待社会的文明观。

2.人文精神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教学应该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一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有类似的要求(详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这里不赘)。由此可见,历史课程标准将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列为新时期历史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实际上也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而备受赞许。

3.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中学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甚至成为阻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因素。在升学的压力下,历史教学放弃了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内容,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学生经过几年的中学历史教育后,形成了僵化的历史思维方式,缺乏了个性的张扬,在他们身上渐渐失去了探求知识的欲望。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过仔细的调查,其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态度令人忧虑:在“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有识之士呼吁,人文教育功能的缺失已是当前历史教育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其人文教育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人文素养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优良品质的丧失、国民素质的下降,我们不能再办没有灵魂的教育了。在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贯彻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是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反复组织老师学习研讨,十分重视领悟课程改革新精神,要求广大教师把握本质,深入核心,大胆实践,对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也创造了一些经验,形成了相对系统化并带有普适性的教学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因为它们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必修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教师通过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重温香港回归祖国那一令人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学生自由讨论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洗雪国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通过了解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政策,激发了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情感。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中,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题材比比皆是,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王阳明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为国志向。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动活泼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让学生知国耻、明国情。只有对祖国的情感,对民族的热爱经过一次次沉淀、升华,才能产生对祖国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人文历史构成了独特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以韶关为例,考古文化遗址——马坝人遗址,是研究旧石器时代珠江流域原始人类祖先的重要史料;此外,韶关还有很多历史人文景观:佛教南派的发源地——南华寺、我国古代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梅关古道、光明磊落的开元宰相张九龄、刚正不阿的北宋名臣余靖、明朝抗倭名将陈麟、岭南诸姓杂居的发源地——珠玑古巷、历史文化名山——丹霞山。我们利用本地的这些人文历史资源,让学生贴近身边的历史,“触摸”历史,既让学生了解了韶关灿烂辉煌的地方历史,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既而养成健全的个性。重视完美人格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的人文本质特征,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关注人性的发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促进人的自我完善。[2](P449)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即要让他们学会在社会上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新教材中汇集了大量近代英杰的素材,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忘我精神;李大钊不为酷刑所屈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仰;吉鸿昌实践“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誓言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的体现,是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近代史中,也有大量的反面教材。如慈禧太后,为了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大事铺张,挪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工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户部奏请她暂停颐和园工程,慈禧坚决不同意,并恶狠狠地说:“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人,我也要一辈子使他不高兴。”又如袁世凯,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向他提出“杀荣禄,除旧党”以救皇帝的计划,他表面上满口答应,并慷慨陈词:“诛荣禄如杀一狗耳!”然而暗中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致使维新变法失败;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当上皇帝,竭力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几乎全面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通过了解此类反面人物,学生自然会认识到:一个人若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必将遗臭万年。通过这些丰富实例的教育,给学生的精神心理活动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和帮助,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英雄人物为楷模,堂堂正正地做人,

3.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历史,如果仅仅满足于记住一些知识、理解一些知识,而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感悟,那就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获得真正的教益,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提高了。讲述近代文化,如只单纯讲授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这些“死”知识,而不能利用他们成功的人生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借鉴,显然是缺乏对现代教育本质的理解。[3](P1)教师应对科学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人文价值进行挖掘。例如在教学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我们补充了为继承、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的资料;在教学必修二《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前,布置学生搜集终身未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事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的艰辛与执着,从而启迪学生,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顽强不息的毅力、努力进取的精神,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高尚的审美情趣建立于审美者的人文素养和感悟。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美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内化、升华。以必修三为例,讲到《汉字与书法》时,教师用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时,学生有的说喜欢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飞扬;有的说欣赏颜真卿作品的端庄浑厚;有的说喜欢柳公权楷书的遒劲森严;有的说喜欢怀素、张旭草书的狂放不羁;有的说喜欢祝枝山书法的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有的说喜欢文徵明书法的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此外,历史课本中介绍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错失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机会。事实证明,只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的目标任务。

总之,加强历史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中学历史教学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统一起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标签:;  ;  ;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