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四轮驱动”模式研究
班 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健康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在校生的良知、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发挥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对如何顺利开展高校志愿服务相关工作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意义进行解析,进而探究促进其发挥积极作用的解决方案,即“四轮驱动”模式的运用终将成为应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难题的对策。
[关键词] 志愿服务;“四轮驱动”;高效
1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背景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管是在激励政策上还是在管理制度上,有太多方面值得借鉴,这也成为推动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力量。
(1)高校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首先,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以其特有方式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活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不同,特别是服务保障及精神需求很难由政府的相关政策满足,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则缓解了社会压力,以一种无偿为他人带来温暖的行动维持了社会稳定。其次,志愿者服务本身就是爱心传递的途径,志愿者在志愿活动过程中,也是影响身边志愿精神传递的标榜,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唤醒公民内心关爱与善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一个互助、互信的氛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2)我国与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差距明显。像欧美这些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志愿者往往被认为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国家不仅鼓励从小树立志愿服务意识,还会建立健全志愿者相关法律以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建立相关培训机构、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也是这些国家的志愿者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例如,英国的红十字会则是典型的志愿组织,以培养具有高质量服务技能的志愿者为出发点。而我国的志愿急救培训起步较晚,相比日本的大学、中学每年会举办几次急救知识讲堂,我国对此方面的培训则相对较少。此外,国外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指导性相对较弱、但志愿者本身的主动性较强,而我国恰恰相反,这也是向国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学习的方向。
(3)高校志愿活动的意义。志愿活动有利于呼唤高校学生“友爱”的道德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大学生交往的原则,也是激发志愿者精神形成的重要动力。志愿服务有利于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的重建。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性和功利性占主导作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活动是树立诚信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
2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志愿服务是一项不以物质回报为前提,为社会无条件提供付出行为的公益活动。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高校为单位的志愿者服务团体不仅队伍在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志愿工作存在志愿者主观意识较低、专业度缺乏以及管理组织粗放化等问题。
(3)高校志愿者组织专业化。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数量逐年增多,且出现类型多元化、技能专业化以及组织社团化等特点。类型多元化主要是指高校志愿活动从助人为乐到“扶贫开发”为主题的转变,形成传统志愿组织与技能型志愿组织并存的局面。急救协会、法学院维权组织等专业技能志愿活动的出现,填补了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志愿服务的空白。另外,志愿组织在会员的招募、培训、服务以及考核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志愿组织社团化的重要体现。
志愿服务是一项不以物质回报为前提,为社会无条件提供付出行为的公益活动。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高校为单位的志愿者服务团体不仅队伍在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志愿工作存在志愿者主观意识较低、专业度缺乏以及管理组织粗放化等问题。
我实在听不下去,但又没有勇气站起来反对,因为他们有的是父亲或同辈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把关系闹僵不好办。
(1)高校志愿活动的参与度较高。近年来,随着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校方、社会及各组织团体的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在不断提高。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全国137所院校320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显示,86.88%的受访者均参加过高校志愿活动。另外,由于高校志愿组织是社会志愿活动机构的一大组成部分,不管是从参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还是从组织数量来看,高校志愿活动的参与度较高。
3 高校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2)高校志愿者的服务认知正确。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出发点主要表现为个人意愿、校方激励和社会压力。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的影响,以及从小到大的善良使然,大学生从内心深入做善事的决心是从事志愿活动的推动力。校方激励主要体现在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多为社会做贡献的行为。社会压力主要体现在: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特殊人群需要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管高校志愿者出于哪种原因而投身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其服务认知正确的重要体现。
一是全要素覆盖。就融合的资源形式而言,技术、人才、服务、资本、信息、管理和标准等要素,都要在平台上涵盖,并实现共享共用、渗透兼容。通过全要素融合、覆盖,整合军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军民资源互通互用、兼容共享,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各种优势资源和全部要素都实现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民参军”一站式服务和军地知识产权运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政府和军队的指导作用及相关配套服务直接融进来,实现全要素覆盖、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和市场化运行。
祝国寺历史很短,但已经与东川的社会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融入。记者注意到,省民族宗教委提出的宗教场所“五进”的要求,在这里不仅落实,而且落实得有创意,有超前性。
(2)志愿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高校志愿者组织要想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志愿服务,首先自身应该形成一个强有力,且具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目前由于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而导致高校志愿活动随意性较大,无法实现“奉献、友好、互助、进步”等精神得到大力弘扬的目标。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对志愿服务精神和价值理念并不能真正理解,如果没有完善的志愿组织管理体系,将会导致志愿服务思路固化、志愿定位不清晰,不能真正传承及实现志愿服务的价值,因此建立健全志愿组织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1)高校志愿服务效果不佳。导致高校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相关志愿信息传递及宣传不到位。以各大高校的“红十字”组织为例,由于其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开展面向高校学生的宣传和培训活动,使得高校志愿服务难以开展。另一个导致高校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原因为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志愿宣传活动无法得到经济支持,不管是对活动开展频率还是活动效果均具有一定的阻碍。而就某些高校学生本身来说,参加志愿活动只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任务,并非自发置身于志愿服务工作,这也是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一个因素。
(1)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能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由于大学生处于个人生理发育、心理成熟及志愿服务意识建设阶段,由校方发起的志愿服务工作将成为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即高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一种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善的新途径。高校志愿工作既是通过党委工作实现高校党组织的直接指导,又能充分吸取社会青年教育中的力量。因此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指导能力的研究、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提高高校志愿服务质量的指导力量。
4 运用“四轮驱动”的模式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进展
首先,“游之”则是学习山水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美丽风景,就马上用“所见即所得”方式把所看到的风景机械地描绘到画稿中,这不是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方法,我们首先要学会“游之”。作为学习山水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第一阶段,我们在山水之间行走,游历,是贴近自然,了解自我的过程和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一种状态,一种抒发。其中承载着对自然的妙悟,也是对“本我”的一种再现,是让人沉醉于其中的过程。
(3)相关志愿服务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统一的登记管理章程。各高校、各院系之间的志愿者队伍各自为政,既不利于校外校内志愿服务资源的共享,也无法使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效应最大化。其次,缺少志愿队伍的岗前培训。大多数高校志愿者均是通过学长“传、帮、带”等形式就轻松上阵,难免会出现服务礼仪缺失、服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最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物质保障,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志愿服务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阻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因素。
高校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和文明,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因此运用“四轮驱动”模式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当前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构建“四轮驱动”模式主要是从校方、志愿者、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四方面改进,即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能力,优化高校志愿招募体系,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模式和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工作体系。
(2)优化高校志愿者招募体系。国外院校对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等具有严格标准,这也是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优势的前提准备。因此我国要想取得高校志愿活动的效率,优化志愿招募体系将成为重要一步。通过对高校志愿者招募体系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志愿者质量、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在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树立志愿服务团队核心理念和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评价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才是发挥高校志愿服务的最佳方案。
(3)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研究,探究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方法之一。对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领域中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弥补了当前国内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研究领域的不足,创新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模式,是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
2003—2005年,医院就实施了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制,建立并夯实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制定“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健全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此后,中青年骨干走上科主任岗位,科室发展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医院学科发展步入了一个又一个“加速道”!
(4)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工作体系。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工作体系,也是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平衡体系,这一办法避免了由项目设置不均衡而产生志愿服务惠及面不平衡的现象。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工作体系,是指通过构建长期、短期、大型、小型、特色、常规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志愿服务动态平衡体系,从而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最终在志愿服务团体实施特色服务项目方面,探索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提高活动质量和服务满意度。
5 结 论
要想发挥好高校志愿服务优势,应考虑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组织者(高校)、志愿服务参与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接受者(社会成员)、志愿服务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合力,通过构建志愿者招募考核评价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校外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搭建高校志愿服务“四轮驱动”体系,创新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满意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政教育,2016(2).
[2]韩雪梅,刘艳英,唐凯.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6(1).
[3]谭建光.中国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分析[J].青年学报,2018(1).
[中图分类号] C936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四轮驱动’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S17066)资助。
[作者简介] 班然(1976—),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标签:志愿服务论文; “四轮驱动”论文; 高效论文; 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