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阶级从革命者到建设者,从奴工到自觉劳动,从无产阶级到无产阶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次劳动解放,_工人阶级论文

中国工人阶级从革命者到建设者,从奴工到自觉劳动,从无产阶级到无产阶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次劳动解放,_工人阶级论文

中国工人阶级的三次劳动解放——从革命者到建设者、从奴役劳动到自觉劳动、从无产者走向有产者,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带来了三次劳动解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中国论文,有产者论文,无产者论文,革命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该怎样确立自己在这变革年代的历史方位?社会该怎样认识经受变革 洗礼的工人阶级?不从理论上搞清这个问题,就很难激发创造财富的主体——工人阶级 的主人翁责任感,就有可能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学问。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解放劳动和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

解放的实质就是把劳动者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是活劳动主宰物化劳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主动结合,还是物化劳动奴役活劳动、作为价值创造必要条件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这是区别劳动和劳动者解放与否的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劳动解放的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和“一化三改”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实现了第一次劳动解放:从与生产资料的被动分离到主动结合;从奴役劳动到自觉劳动;从被压迫者到社会主义建设者。

由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的严重对立;由于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工人阶级也完成了从革命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换,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从政治上和法律上得以确立。这种主人翁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劳动权和经济福利权的保障上,即主人的劳动权是有保障的,经济福利是稳定的。

劳动者的解放就是生产力的最大解放。由于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主动结合,由于劳动权和经济福利得以保证,大大激发了工人阶级的自豪感、优越感和责任感,劳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在实现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和劳动者解放的同时,我们却忽视了利益杠杆的作用, 以平均主义来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分享。当时的经济利益基本上是绝对同一的,从 国家主席到普通工人,实行的是统一标准的工资制。

由于缺少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只能凭热情及其道德觉悟程度。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就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完全诉诸于个人的主观自觉性,必然会缺少持久的动力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成了工人阶级第二次劳动解放

以打破“两个大锅饭”和设立经济特区为起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经济规律、启动利益杠杆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第二次劳动解放:劳动与劳动所得相统一;个人特长劳动技能与岗位要求相统一;在承受下岗失业压力的同时,劳动的选择权得以充分体现;基于劳动技能和劳动所得的差异,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不同群体。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劳动关系的契约化、劳动就业的市场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来说,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创造性才能发挥的空间极大拓展。当然,还带来了就业的变动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

劳动和劳动结果相统一,是劳动解放的标志。企业从政企不分到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从劳动与所得相脱节到二者有机地结合,使得工人阶级中的企业 家阶层脱颖而出。而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出现,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劳动的知识化、技能化是劳动发展的标志。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劳动者的过程,就是劳动本身不断知识化和技能化的过程。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杠杆的撬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致胜就必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二次革命”所带来的历史选择,也是工人阶级在“二次革命”中所产生的质的飞跃。

劳动选择权的实现、劳动技能与岗位需求相一致,是劳动解放和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标志。从改革之初的打破“大锅饭”到砸“三铁”的社会冲击波,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性安排就业为市场化、契约化就业所取代,普通职工对岗位的选择有了较大的空间,劳动 技能、个人特长与岗位对劳动者要求“错位”的状况得以改变。

但是,“二次革命”在带来广大职工和劳动者个性解放、使广大职工总体受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失业的压力日益加大,贫富差距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地 区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有拉大之势,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如何让最广大的劳 动者公平、公正地分享改革成果,已成为一个突出课题。人们期待着以新思路来解决前 进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

消除“无产”,走向有产是第三次劳动解放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启动,带来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第三次劳动解放:劳动与劳动目的相统一,消除“无产”,走向有产,劳动从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变为内在的自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劳动者除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逐渐拥有财产,摆脱“无产”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提高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走向富裕幸福,而发展(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走向有产的惟一路径。当劳动、劳动目的、劳动的动力源和实现路径如此高度统一时,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也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标签:;  ;  ;  ;  

中国工人阶级从革命者到建设者,从奴工到自觉劳动,从无产阶级到无产阶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次劳动解放,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