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职工大学校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情况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职工论文,学校论文,华北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的教育改革,是从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之后开始酝酿的,1990年正式起步。改革的方向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在办学总体布局上,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到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在学历教育上,从普通高校教育模式,转变到职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来。
实现“两个转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我校在建校初期主要承担学历教育任务,这在当时适应了客观形势的要求,并且培养了一批油田急需的专业人才,为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干部职工持证上岗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客观上要求职工大学要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到以岗位培训为重点上来。职工大学的学历教育,过去较多地注意了学历层次的要求,没有充分注意到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油田生产一线需要大批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强实际技能的人才,所以职工大学在学历教育上也必须进行办学模式的转变。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形势下,职工大学也不能把自己的服务面只局限在企业内部,也要走向市场,为社会服务。因此,在1994年4 月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同志来校考察之后,我们按照明达同志的指示,根据学校的条件、能力和发展需要,在实现“两个转变”的基础上,又确定了实现“第三个转变”的目标,即由原来单一为油田服务,转变到在搞好为油田服务的基础上,同时又为社会服务,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
进行学历教育改革,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教改的重点。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家教委的关怀和华北石油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选择了条件较好,又是油田现场急需的石油地质、采油工程、石油矿场机械、油田化学、电力工程等5 个主干专业进行教改试点,包括确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在培养大专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为油田服务”的办学宗旨
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主动适应油田需要,更好地为油田服务。所谓改革,就是在这个轨道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上水平,创特色,努力把学校建成华北油田大专学历教育基地、高层次岗位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特别是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油田建立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做贡献。
二、按照油田生产一线具体岗位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在确定培养目标之前,我们组织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油田现场进行调查,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基础上,“三家”联合进行“三定”,就是油田用人单位领导、有关专家和学校联合,共同定学员的就业岗位、定教改的试点专业、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确定培养3个方面的岗位人员:现场高级技术人员、 技师、基层队长等管理人员,并确定在石油地质等5 个专业进行教改试点,按上述岗位规范的要求,将原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大专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完成高级工技能基本训练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坚持“具有大专理论水平”,主要是考虑石油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做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同时,做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带队伍、指挥生产,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技能,因此把“完成高级工技能基本训练”做为技能标准列入培养目标。我们认为,这样确定培养目标符合油田实际需要。
三、确定学生智能结构,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确定的学生智能结构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两大部分。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把技能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达到大专层次理论知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生产操作能力和生产技术管理能力。
按照这个结构要求,相应地在教学模式上实行2∶1制,即在3 年教学中,2年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并按2∶1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我校5个试点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 在维持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理论课学时有所减少,技能训练学时相应增加,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四、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加强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进行改革以后,理论课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兼顾到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在广度上,包括本专业大专知识素质的基本内容,并能覆盖本专业主要工种工人技术等级初、中、高三个层次应知的全部内容;在深度上,各门课以大专水平的基本要求为基准,注意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样,学生毕业以后,首先能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岗位需要,同时具有一定的“后劲”。
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对于与生产实践关系不大的课程做了较大调整,有的删繁就简,有的全部删去。同时又结合现场实际需要,相应增加了一些新课程。
在确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方法上,采用了反推法,即由油田生产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来确定专业课,由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来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一线岗位需要突出重点。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需要以及学历层次要求共同确定。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确定的课程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保证了大专学历层次要求。
五、强化实践教学,进行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关系教改成败的关键性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把技能分为初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两大类,然后再根据实际岗位把初级技能和高级技能分别编制成若干个技能模块,每个模块组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总体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的模块教学体系。为了达到技能训练的目标要求,我们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把技能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标准,以及方式、方法和要求以教学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做为技能训练的依据。我校5个教改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同教学计划一样, 首先经过教研室、系、学校三级论证,然后由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审定,最后由学校下达实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严肃性。
二是建立校外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基地就是选择适宜教学的生产现场,并利用现场设备,结合现场生产,进行初级技能训练;校内基地则是根据教学计划,模拟现场岗位实际,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对学生进行高级技能训练。按照技能训练的要求,建设校内基地更为重要。因此,从1990年起,我们就把校内基地建设做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教改工作计划。现在已初步建成5个校内基地,并已陆续投入使用。 这些基地各具特点,如地质专业基地功能齐全,不但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而且还可以进行科研;采油专业基地形象直观,它能把在油田现场看不到的、发生在地下的整个生产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电力专业的模拟变电站实用性强,可以使学生进行变电站正常、异常和事故处理等各种运行操作训练。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综合技能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是编写技能训练指导书。包括基本原理、技术要点、操作过程、文明生产、技术标准、考核内容等,是实践教学大纲的具体化。目前,我校5个教改试点专业已编写出7大类107个系列的技能训练指导书。 当然,这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今年进一步完善。
我校的学历教育改革从1990年开始至今,5 个教改试点专业已连续招收6届学生,从1993年起已送出了3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受到油田现场的普遍欢迎。我校九三、九四两届毕业生共有279名, 其中华北油田180名。今年8月,我们对华北油田7个单位的67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7名毕业生中在基层工作的63人,占94%;从事技术和基层管理工作的27人,占40%。据油田二级单位的领导和干部、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反映,这些毕业生的主要特点,一是上手快,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这些毕业生来自油田又回到油田,对工人感情深,安心一线,能吃苦耐劳。总的来看,这些毕业生在生产一线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有的已成为生产骨干。例如,采油四厂的4名毕业生, 目前有3名已聘为干部,其中1名担任基层队长,2名担任现场技术员。 再如:采油一厂的20名毕业生中,有10名已聘为干部,担任了采油队长或现场技术员,其中有2名是九四届毕业生,他们7 月份毕业回到原单位后, 11月份就被聘为采油队的技术员。又如:测井公司5 名九三届地质专业的毕业生全部在基层工作,每人都独立地承担着一摊技术工作。其中,姚中东现任气测大队气测队队长,去年以来带领全队在新疆塔里木探区利用国产先进设备SSZ综合录井仪从事气测工作, 测到了甲方监督忽略了的油层,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和塔里木探区的通报表扬;另一名毕业生梁兰芝是位女同志,现在解释计算站工作,是公认的技术骨干,去年以来,由她完成的2个解释报告分别获公司2等奖和华北石油管理局3 等奖。
以上是我校几年来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局党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局四届五次职代会的部署,坚持“一个宗旨”,做到“两个适应”,实现“三个转变”,达到“两个提高”,即坚持为“油田服务”的办学宗旨,主动适应油田需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实现“两个转变”的基础上实现“第三个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围绕开展高职教育,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巩固、发展教改成果。在几年来开展高职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逐步编写出自己的配套教材,准备再经过两个教学循环,即4年时间,形成比较完整的、定型的、 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第二,积极促进中、高职教育接轨。中高职教育接轨是油田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去年开始,我们已在中专、技校毕业生中招收两个接轨预备班,进行“双补”,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补习有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技校生侧重于文化基础,中专生侧重于技能训练。通过补习,规范起点,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
第三,加快实现“第三个转变”。根据学校现有设备设施较好、师资力量较强而生源不足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潜力,面向社会招生,为社会培养高职人才。
第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使校内基地既能满足技能训练和短期培训需要,同时也能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基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进行产品生产,变消耗型为效益型。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高素质,着重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充实年轻力量,形成老中青梯次结构。根据学校现有师资状况,我们立足于校内挖潜、调整,争取分配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时还要从油田聘请一部分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