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素质与职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选择论文,劳动者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市场也逐步建立起来。作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通过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使劳动力市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在这一双向选择过程中,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企业择优用人,由过去着重考虑的“用多少人”转化为“用什么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由过去关心的“寻找就业机会”转化为“选择就业渠道”。因此,劳动者素质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者素质与职业选择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不容乐观——劳动者素质现状
作为社会劳动主体的劳动者是指各行各业从事有酬劳动,获得一定职业角色的社会人。社会学上对劳动者的结构分析可以从劳动者的年龄、性别、产业、技能等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结论。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以劳动者能力素质(以劳动者知识、技能为主要衡量依据)和精神素质(以劳动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为主要衡量依据)为主要构成的人力资源素质,即劳动者素质。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劳动者素质的差异必然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显著差别。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劳动者素质。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劳动者素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从劳动者能力素质来看,职工队伍中存在的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和专业技术人员少的“三低一少”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劳动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职业道德、没有竞争意识。如果劳动者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心理状态,必然会不适应体制转轨和生活模式变化的要求,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喜中有忧——职业选择分析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自己的从业方向、种类进行的挑选和确定,是个人对职业的价值判断的实现。选择职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因而职业选择是人生道路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这八个大类分别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习惯上人们将前三类概括为脑力劳动者,第四、五、六、七大类则主要是体力劳动者。
由于历史原因,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劳动力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劳动者几乎没有择业自由。改革开放为劳动者自主选择职业打开了大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氛围。然而,劳动者在择业观念中的“错位”常常将他们自己引入就业困境。例如,在从众心理作用下盲目追求社会热门行业,在传统观念影响下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的职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倾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有些人甚至在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从事一些非法或不正当职业。这些职业选择中的“错位”不仅不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自身的特点和潜能,而且影响到职业本身所应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人生互择理论——劳动者与职业的互相匹配
为了指导人们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生互择理论。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适合的职业岗位不同,不同类型的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过程也是职业选择劳动者的过程。劳动者与职业类型相匹配,则能适应这一职业岗位的要求,扬长避短,做好工作。霍兰德根据心里素质与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等六种基本类型,根据职业特点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将社会职业也分为上述六种基本类型。类型相同的劳动者与职业互相结合,结果是互相适应。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和劳动者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兼有多种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不能机械地划出条条框框,而是应该注意确定劳动类型与职业类型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二者的匹配程度就越高,劳动者就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在工作中如鱼得水。
四、社会共同目标——提高劳动者素质
霍兰德的人生互择理论不仅揭示了劳动者与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告诉我们,职业选择的多样化与劳动者素质密切相关。从劳动者角度来看,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能扩大职业适应性,增强竞争能力。这一点在劳动力市场中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些有专业、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优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职业,而且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职业角度而言,职业变革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职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1世纪的职业主体应该是受教育程度高、能迅速适应新技术、掌握一种或数种外语、具备多项技能及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劳动者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各种素质,才能成为职业社会的宠儿、新兴职业的主人。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世界各国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实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人力资源主体的劳动者应当从自身特点和社会可能性出发,有计划、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和培训,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及时调适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国家和地方政府则应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水平偏低的客观现实,大大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保证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