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研究

并购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研究

一、兼并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坛[1](2021)在《去产能压力、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发展与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核心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引起经济波动。实际上,产能过剩的宏观经济后果必定由其微观后果汇聚而成,企业则是直接体现者。一方面,产能过剩给企业带来一系列财务风险,从这个角度看,企业迫于经营压力具有突破困境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我国去产能力度空前加大,各地市相继出台去产能的政策文件,坚定不移地推动去除过剩产能,这对产能过剩企业来讲无疑也是巨大的外部压力。因此,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内外部“高压”背景下,企业到底会“坐以待毙”,还是“顺势而为”、“涅盘重生”?政府的去产能压力是否会倒逼着企业发展创新、寻求转型?此外,研发活动的开展依赖于企业资金流现实情况,即便企业有强烈的愿望进行创新转型,但其面临的融资约束情况是否会影响产能过剩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呢?因此,将去产能压力、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三者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9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去产能压力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效果,融资约束对去产能压力与企业创新投入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基于产权制度、行业特性及市场化程度分组的三者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1)产能利用率越低的企业创新投入越多,即去产能压力会倒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以寻求转型升级;(2)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对其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越强;(3)融资约束程度对去产能压力的创新倒逼机制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表明企业能否顺利将外界的压力与动力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行为取决于自身资金的充裕性;(4)去产能压力与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关系在民营企业组、产能过剩行业组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组与市场化程度低组均显着存在,但融资约束程度对两者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仅在产能过剩行业组和市场化程度高组显着。依据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从政府与企业层面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应当合理利用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权和企业准入权,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与产品生产效率,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投资等。本文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韩科振[2](2021)在《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和反馈关系,具有很强的时空特性。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要素,解决好了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历次会议明确强调“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发展就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战略举措,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进步,绿色技术进步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是确保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支持技术创新的共性的基本要素是人力资本和研发支出(R&D),特别是研发资本的积累。面对绿色经济这个当今全球共同性的主题,中国在更加开放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本国资本不断自主创新和强化内部的研发技术积累外外,还要更加有效的利用国际研发资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的产业集聚效应等引发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我国绿色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压力,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享绿色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需要深思的课题。绿色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所在。如何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已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点研究领域,纵观现有研究,推动一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国内的自主创新和通过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在于研发投入,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可借助或依靠对外直接投资(OFDI)、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及进口等渠道实现。不过,相关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两种不同途径展开的,尚鲜有将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统一在同一框架下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伴随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渠道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是否能够显着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尤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均处于全球前列;还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推动作用是否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本国的自主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协同,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不仅事关如何有效提高我国绿色技术进步,而且与我国绿色发展密切相关,进而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为核心,首先在理论上演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在政府要求绿色创新和企业自主绿色创新的双重约束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对企业、区域、国家三个层面的绿色技术进步提升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对应假设。然后针对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现实情况,从微观层面的企业到宏观层面的国家,以不同视角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绿色技术进步的考察主要从企业层面、制造业行业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国家层面进行测度。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主要通过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进口贸易渠道,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扩散或溢出,影响绿色技术进步。本文共设九个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由第1章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包括第2章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及第3章的影响机制分析;第三部分是实证检验和分析,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第四部分为总结与研究展望,由第9章构成。第1章描述本文研究主题的相关背景,据此提出研究问题,并阐述该选题的意义,梳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界定研究对象的概念,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第2章梳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本章主要梳理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和绿色技术进步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理论、绿色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了解和掌握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研究动态。第3章从理论分析国际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OFDI、FDI和进口渠道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尤其是分析了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第4章是基于微观视角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从企业特质层面深入分析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受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的异同。第5章是从制造业的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实证分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因为制造业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导产业,在影响绿色技术进步中占有主导地位。第6章是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同时,探讨技术吸收能力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进步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实证分析自主创新和OFDI逆向技术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影响。第7章是第6章的延伸,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绿色技术进步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还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在区域间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第8章是从国家层面实证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一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第9章是总结部分。本章整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按照本文的逻辑脉络,归纳提炼研究结论,提出政府决策和企业应对两方面的相关建议,还有未来研究展望。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有显着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从微观层面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显着地促进了企业绿色技术进步,国际研发资本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之一。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通过逆向技术溢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水平提升,企业通过引入外资和进口贸易也能显着提升企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不过,进口贸易所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企业异质性特征。相较于渐进性绿色技术进步,对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要强,FDI和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相对较弱。从制造业及行业层面看,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制造业行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OFDI、FDI和进口贸易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都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绿色技术水平,但进口贸易的效应相对较弱。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制造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相较于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FDI以及进口贸易的影响要更为显着,而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OFDI的绿色技术水平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对于渐进性绿色技术进步而言,制造业通过引入外资以及进口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的推动作用较大,OFDI的促进效应相对较小,对于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而言,OFDI的促进效果更为显着,FDI的影响相对较弱,进口贸易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着。从区域角度看,国际研发资本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有显着的提升效果。OFDI技术溢出是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O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受到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区域,O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提升作用越强。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越强、研发投入越多、人力资本越丰富,对本地区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有效果。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对本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具有积极(positive)推动作用。回顾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果,主要有以下四点创新。第一,有机结合国内自主创新和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构成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分析框架。对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多个溢出渠道,从微观到宏观,从行业到产业,在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这些渠道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关研究文献关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渠道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大多数研究国际研发资本溢出渠道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一部分,同时,鲜有将国内自主创新纳入一个整体分析范畴的研究。结论显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特别是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的敏感性受国内自主研发水平的影响,国内自主研发水平越高,OFDI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越强。第二,对绿色技术水平划分更加细化,拓展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渠道并重新测度了各种渠道的技术溢出,多维度分析了企业不同异质性特征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影响,使得分析更加有针对性,结果精准可靠。将绿色技术创新区分为渐进性绿色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还有,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等纳入到统一分析框架。对企业异质性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水平的影响考虑了企业的所有制、企业所属产业或行业、生产率、融资约束、所在区域。第三,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既存在门限效应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绿色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门限效应的存在与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有关联。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对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渐进性绿色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认为出存在门限效应,具有非对称的影响特征。区域间的绿色技术进步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其它区域的绿色技术进步也有显着影响,存在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四,采用多种方法测度绿色技术水平和多种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路径和程度。对绿色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度采用“让数据说话”的非参数估计方法,运用SBM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进行测度,该测度方法得到的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更加精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并探究了一些具有新颖性和可比性的实证结论,为更加深化开放的精准施策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决策依据。

宋雯倩[3](2021)在《企业杠杆率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是科技创新技术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是我国推进创造性企业的重要产业集群,具有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复杂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环境的众多影响因素。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高杠杆风险加大,为降低债务违约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提出了“去杠杆”政策,致力于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水平,以保持经济安全、平稳、快速发展。但是债务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一大来源,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运作条件,尤其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杠杆率的资金扩大效应给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那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企业杠杆率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该产业内能否实现“去杠杆”与“促创新”的两全局面呢?目前研究成果少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二者关系的探讨,解决这一问题对推进该产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战略性的要求,使得新兴产业要充分协调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经济职能。为推进该产业的发展,政府进行了大力的政府补助,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市场失灵”和“过度竞争”引致的“产能过剩”现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企业内部的杠杆率水平、外部的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水平是如何影响创新投入的呢?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科技创新理论,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企业杠杆率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企业外部的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在进一步分析中考察企业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影响,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指数样本股列表为依据,考虑到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和实施效果的滞后性,选取了2014-2019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首先研究了企业杠杆率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水平两个变量,分别探究这其对企业杠杆率和创新投入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战略性新兴企业杠杆率与创新投入呈显着正相关,即企业杠杆率越高,创新投入水平越高;(2)政府补助能够放大企业杠杆率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2)市场竞争程度越高,更能抑制企业杠杆率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并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杠杆率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政府补助的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更抑制了非国有企业中杠杆率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杠杆”与“促创新”不能兼得,要从调整企业债务结构角度出发降低债务风险,保障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同时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政府补贴力度,放大杠杆率对创新投入的促进效应,创新政府补助方式,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降低推出退出门槛,加强企业合作和兼并,增强企业竞争力,放大资源集聚的头部效应,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曾卓然[4](2021)在《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期,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高效动力源,更是引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动提升至重要地位。中国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构建了一套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体创新能力在近年来有了显着提升。但整体上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缺乏关键核心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微观层面上存在“策略性创新”、“骗补式创新”等问题。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内外部环境的巨变,如何加强企业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保持国家和企业竞争优势,这是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为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我国各级政府倾向于采用政府补贴方式,作为引导微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那么,政府补贴是否能有效激励和促进微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补贴对何种类型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未来政府补贴的重点与核心应在何处。这一系列问题都亟需解答。企业创新质量不仅依赖于企业内(外)制度环境,更依赖于其动态演变路径。从内部看,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是决定其创新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外部看,创新质量的主要受融资约束的影响。此外,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内部治理水平和融资约束水平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从内部公司治理、外部融资约束和动态生命周期三个角度,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缘起,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回顾,形成了支撑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第二部分为机理分析和框架构建,即本文的第三章,首先通过剖析政府补贴的形式与作用,提炼出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为正式探讨两者之间关系做好了理论铺垫和准备;其次,按照企业异质性视角选择的必要性→不同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机理→异质性视角下研究假设的逻辑,搭建了本文的整体分析框架,为第三部分的实证检验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检验,包括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分别从公司内部治理、外部融资约束、动态生命周期等角度展开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实证研究。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固定效应、泊松回归、门槛回归、chow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方法,利用多个微观数据库进行匹配,对企业创新质量进行实证检验,对第三部分提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充分论证。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启示,即本文的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得到了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政府补贴主要通过改变创新的成本收益比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三个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和行为,促进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补贴通过影响企业自身的投融资行为、扭曲企业创新行为以及影响正常的创新激励机制三种方式,抑制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此外,针对不同融资约束强度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还具有门槛效应,即存在非线性作用。第二,股东治理、经理人治理和董事会治理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股东治理来看,控股大股东比例增大,有助于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监督机制,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促进公司价值提升。而公司股权结构过度集中,都可能增加公司代理成本,降低公司治理效率,降低公司价值。从经理人治理来看,高薪酬未必能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反而过高的管理者薪酬降低了公司价值,导致公司治理效率降低。从董事会治理来看,无论是独立董事人数占总董事人数的比例,还是独立董事是否与上市公司工作地点保持一致,对公司治理成本而言来说,并没起到额外的作用。第三,公司治理在我国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关系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具有良好公司治理效率的企业而言,倾向于利用政府补贴从事实质性创新,政府补贴有助于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对于低水平公司治理效率的企业而言,企业内部权利主体具有短视动机,倾向于利用政府补贴进行策略性创新,挤出高质量创新的产出,“低质量”创新增多,造成研发创新长期无效率,降低企业创新质量。第四,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同时政府补贴在此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强度越高,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越高的企业,其筹资能力相对较低,企业的研发投入将受到限制,而政府补贴则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融资约束程度较高时,企业的研发投入较低,其边际报酬较高,即此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第五,融资约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调节作用受到企业所有制、生产效率、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从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来看,政府补贴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影响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的调节系数不仅更显着,而且调节系数相对更大。从企业生产效率异质性来看,无论是高生产率企业还是低生产率企业,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均显着为正,但对低生产率企业的调节作用更大。从企业行业异质性来看,相对非制造业企业,政府补贴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效应更强。第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创新质量与获取政府补贴强度有差异。从企业创新质量特征来看,成熟期企业创新质量最强,成长期次之,衰退期最弱;从获得的政府补贴强度来看,成熟期强度最高,衰退期次之,成长期最弱。即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创新质量相对较高,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强度相对较高。第七,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效果具有显着差异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府补贴影响创新质量的效果存在差异性。具体而言,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来说,政府补贴对创新质量促进作用相对较大。然而对于衰退期的企业来说,政府补贴对其创新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拓展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论证并无一致性结论,本文认为企业的创新质量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与企业动态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表征企业内部环境,以融资约束表征企业外部环境,以生命周期表征企业发展动态过程,把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结合,把企业静态状况和动态变化相结合,内外联动,动静结合,系统分析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外部融资约束和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丰富了现有企业异质性视角下政府补贴对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视域,拓展了该主题的相关研究。第二,丰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特征,构建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分析框架,一是总结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二是厘清了公司治理、融资约束与生命周期三个细分框架下的异质性影响机理;三是提出了异质性分析框架下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多个微观数据库的匹配,对研究假设进行了论证。纵观现有文献,尚未有研究同时将公司治理结构、外部融资约束和动态生命周期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是对现有框架的细化与深入,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第三,深化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是在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分析中,从股东治理、经理人治理和董事会治理三个维度,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SFA)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不同公司治理效率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同时创新性的采用泊松面板模型对实证研究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二是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分析中,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识别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并采用多种测算融资约束水平的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三是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分析中,采用Chow-Test的方法较为准确的识别了政府补贴对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差异,并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和随机抽取子样本的方法对实证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得到了很多新颖且重要的结论,为完善政府补贴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张志英[5](2021)在《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以组织边界和知识来源为标准,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政府推出多种研发资助措施,并将加强不同组织间的研发合作作为政府资助政策引导的目标之一,以期提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纺织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纺织产业进入了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加快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纺织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虽然纺织产业研发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经费逐年增加,但政府经费在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中占比却较低。政府研发资助低于最优水平,不能充分发挥诱导私人研发支出的作用,无法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同时,政府研发资助的实际效果也引发了众多质疑。政府研发资助是否真正促进了纺织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对象,在深入剖析纺织产业创新现状及政府研发资助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二项选择模型、顺序选择模型及路径分析模型等,探讨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复杂联动关系,主要围绕“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并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研究:问题一,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以及在权变视角下政府研发资助影响效应的差异;问题二,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有何影响以及在权变视角下政府研发资助影响效应的差异;问题三,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是否有影响以及不同研发模式之间是否存在互动效应;问题四,纺织业研发模式在政府研发资助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有怎样的中介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显着激励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会增强政府研发资助的激励作用;分别对纺织业内的纺织子行业、化纤制造子行业与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的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子行业内结果存在差异。其中,在化纤制造子行业中,所有权性质发挥显着的削弱型调节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激励作用更高,而在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中结果正好相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调节作用还会因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结果,主要体现为,在纺织子行业与化纤制造子行业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明显地增强政府研发资助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而在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则会增强政府研发资助在国有企业中的激励效应。(2)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有显着促进作用。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开展的基于科学的合作的促进效应大于其对基于市场的合作的促进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对合作研发的影响会因企业内部研发强度而异,相较于内部研发强度较低的企业,政府研发资助在内部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内对外部合作的激励效应更大。(3)纺织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都对创新绩效有显着促进作用。内部研发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大于任何一种合作研发模式,在合作研发模式中,基于科学的合作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大于基于市场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激励效应;内部研发与两种合作研发模式对科研储备绩效的促进效应都大于其对市场表现绩效的促进效应;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在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存在互补关系,合作研发通过与内部研发结合可以发挥更大的激励效应,企业同时开展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更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4)纺织业内部研发在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合作研发过程中发挥显着的中介效应,其中在政府研发资助对基于科学的合作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在政府研发资助对基于市场的合作的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在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多重中介效应,表现为三种途径:一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内部研发、内部研发促进市场表现绩效与科研储备绩效;二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内部研发、内部研发促进合作研发(基于科学的合作与基于市场的合作)、合作研发促进市场表现绩效与科研储备绩效;三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基于科学的合作、基于科学的合作促进科研储备绩。尽管政府研发资助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是,在所有路径中,内部研发是整个创新链的核心环节,政府欲通过促进企业合作研发进而促进创新绩效发挥研发资助的杠杆作用收效甚微。基于研究结论,总结了研究的政策启示:继续加大政府对纺织业的研发资助力度,注重资助目标的明确性;完善纺织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维护创新者的利益,保证资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建立真正有效的政府驱动型合作创新平台,实现政府资助目标通过高强度的研发合作机制有效传导;制定有效提高纺织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避免与创新相关的市场无效率行为。研究结论不但深化了外部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中关于政府资助政策影响创新绩效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政府制定更科学合理和更具针对性的旨在推动我国纺织业开展多样化研发模式、提升创新绩效的科技资助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徐小欢[6](2020)在《公司透明度、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研发效率》文中提出研发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它对提高生产率与稳定社会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率地利用研发资源更是重中之重。代理理论指出,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经营状态下,管理者的行为无法时刻被出资人关注,因此他们会有动机与机会在制定决策时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损害了企业与出资人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外界的出资人为保住自己的权益,会降低出资意愿、提高出资成本,最终使企业陷入资源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管理者道德风险可能使外界提供的资源无法被合理使用。尤其对于研发这类投资项目,它保密性强,跨越周期较长,产出不确定性高,致使出资人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不明晰,管理者也很可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而最终毫无成果,这种情况下,逐利的出资人会提高出资要求,理性的自利经理人会选择逃避研发,也就是说研发项目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代理问题。为了促使企业将研发资源利用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本文在概念上区分了研发与创新,并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变更内容,按照研发时间进程的先后,将研发效率进一步拆分为研发投入效率与研发产出效率。然后,已有研究指出,企业的投资无效率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问题。一方面,财报数据的干净、透明是决定企业内外部人信息是否对等的关键,另一方面,相比于复杂的组织架构,简单的组织更加容易操控和管理,避免信息传递的迟缓和失真。因此,本文将组织透明度与财务透明度分别作为解释变量,共同称之为公司透明度,探究透明度的改变能否提高公司的研发效率。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规制来影响制度环境的形成,也可以利用各种政策来分配资源从而有利于某些公司。由于政府对企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为了缓解资源紧缺的压力、改善政策信息不灵通的现状,企业有动力主动聘请曾经或者目前在政府等相关部门任职的人员来企业担任管理层,方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政治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付出精力与资源的,它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已有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本文引入管理者政治关联作为第一个调节变量,探究其对公司透明度与研发效率关系的影响。此外,具有海外经历的管理者是稀缺资源的占有者,掌握着先进的管理方法、前沿的技术以及丰富的人脉资源,而且烙印理论指出这类管理者由于早年在外求学或者工作,具备了更长远的视野,认可研发的价值,同时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高压下,会在心里形成忌惮代理问题的长久印记。因此,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与配套条例来吸引人才归国。在上述大背景下,本文将管理者海外经历作为第二个调节变量,检验其是否可以影响公司透明度与研发效率二者间的关系。最终,由于管理者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内部的机制很难对其背景作用的发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引入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融券做空,试图分析其是否能对管理者背景特征、公司透明度与研发效率三者间的关系起到纠偏或者强化作用。本文在现实背景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主假设,并在每个主假设下包含四个分假设,通过对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四方面结论:第一,公司透明度对研发效率具有显着作用,不同于财务透明度对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对称作用,组织透明度对投入与产出效率的作用是非对称的。当公司组织透明度降低时,内部集团效应为企业研发资本化的实现带来资金、技术与消费市场的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效率会随之升高(组织透明度数值越大代表透明度越低);同时,公司财务透明度正向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效率,随着财务透明度的提高,企业的代理成本降低,而且会缓解外部资金的获取难度,从而促使企业研发投入效率会随之提高(财务透明度数值越大代表透明度越低);此外,组织透明度可以影响企业的研发产出效率,当组织透明度较高、企业结构较简单时,信息在内部传递速度加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提高,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专利更多,会促使企业研发产出效率得到提升;最后,财务透明度影响企业当期的研发产出效率,随着财务透明度的提高,不仅会解决融资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当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隐形激励契约,从而促使企业研发产出效率随之提高。第二,高管背景特征对公司透明度与研发投入效率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首先,管理者们的政治关联越强,多个子公司带来的集团效应越明显,组织透明度对研发投入效率的负向影响越强;其次,相比于内部企业集团的知识分享,具有海外经历的管理者自身具备的知识发挥的作用更直接,从而管理者们的海外背景越强,组织透明度对研发投入效率的负向影响越弱;然后,政治关联尽管带来了融资优势,但它同样可以加重企业的代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使企业习惯于躲在舒适圈中、缺乏探索惰性,二是重要岗位专业人员的缺失致使决策制定缺乏战略性。因此政治关联无法对公司财务透明度与研发投入效率间的关系发挥调节作用;最后,有海外经历的管理者其附带的社会网络关系以及对代理问题的忌惮,会一定程度上削弱财务透明度的融资与监督作用,导致海外背景对财务透明度与研发投入效率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总体来看,管理者背景特征对公司透明度与研发投入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比较稳定。第三,高管背景特征对公司透明度与研发产出效率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首先,当管理者具有政治关联时,这种关系的维系会使企业受到掣肘,分散了企业精力与可用资源,同时这类来自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在决策制定的可行性上无法与科班出身的管理者相媲美,从而会削弱组织透明度对研发产出效率的正向影响;其次,海外背景的管理者一方面可以高效利用手中已有资金,同时依靠宽广的人脉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尽管组织在透明度低时会项目繁多,但这类管理者的能力与技术可以同时推进多个项目,从而会削弱织透明度对研发产出效率的正向影响;然后,政治关联的领导人由于资源便利,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心理,即使研发失败没有成果产出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论,也就不需要高财务质量为外界出资人提供额外的细节信息为自己担保,因此政治关联对公司财务透明度与研发产出效率间的关系无法发挥调节作用;最后,在中国这种“大同文化”的氛围下,被国家与企业高额引进的海归们迫切需要用成果证明自己的能力与薪酬匹配,因此财务信息质量这种隐形激励合同对这类管理者产生的研发激励作用更强。第四,考虑到融券卖空的监督治理作用,将市场融券卖空机制引入作为情境变量,由于融资与融券业务对应的是同一群股票,因此按照是否被列为融券卖空标的,将样本分成做空组与非做空组,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政治关联带来的优势仅在非做空标的组公司可以实现,在做空标的组会消失;而海外经历带来的激进研发态度、能力与文化烙印会因市场做空的激励得以全面施展,因此做空组中管理者海外经历的调节作用更明显。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背景特征具有或有价值,价值的实现会受到宏观市场环境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将研发效率进一步划分成研发投入效率与研发产出效率,丰富了现有对投资理论的研究,同时将公司透明度进一步划分成组织透明度与财务透明度,一方面拓宽了现有关于公司透明度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指出财务透明度不仅是外界出资者的吹哨人,它同时具有隐性激励契约的作用,从而激励管理者可以更有动力将研发坚持到底。通过研究四者间的因果关系,对公司日后制定经营与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也就是说公司为了获得研发优势,需要继续保持对透明度的追求,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同时须因时制宜地适当增加企业的组织数量,不可一味追逐规模庞大的表象。此外,本文的实证结果指出,公司在高薪雇用有背景的管理者时,不仅要看其附加的资源、能力等优势,还要考虑随之而来的成本与激励问题,应在考虑其横向特色与纵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当前的战略目标,实现管理者与企业的动态匹配。最后,为融券卖空机制的存在价值提供了微观数据支持。目前监管机构对“裸卖空”采取限制措施,同时证券机构也并不情愿将证券借出,导致卖空这种外部治理机制还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金融机构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卖空机制,尤其将那些公司治理不好或者结构背景复杂的公司列为融券卖空标的,从而提升企业的研发效率与价值。

刘贝娜[7](2020)在《我国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佛山市北斗星计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把“北斗星计划”在2013-2017年实施期间为基础,对这5年内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北斗星企业支持政策的广泛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搜集企业信息和政府相关政策等资料,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南海企业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佛山市北斗星计划的研究,从而对我国地方政府如何制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以及有效地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提供建议。截至2017年年底,佛山市南海区共认定了六批“北斗星”企业,共35家,本文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1)将政府支持政策划分为直接资金资助和间接资助,技术创新产出分为非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产出和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产出。(2)收集以下数据:35家北斗星企业每年从政府得到的直接资金资助的数额、间接资助的次数、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管理情况。(3)选取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以及调节变量。(4)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政府支持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的直接资金资助更能促进企业从事非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产出,而间接资助促进企业从事市场化导向的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更显着,两种政策工具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激励企业的创新发展。(2)政府直接资金资助对发展期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非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产出当中,而间接资助对发展期企业的作用为正。(3)企业规模正向调节政府直接资金资助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政府需要建立动态、科学合理的企业甄选体系以及动态奖励方法,并且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精准扶持,同时政府也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韩秀茹[8](2020)在《政府干预视角下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成为必然趋势。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推进,企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越发重要,企业通过技术资本化以及技术资本运营,从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企业增值,成为企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但由于企业的资源自给不足、“市场失灵”以及创新技术的“外部性”,抑制了企业研发,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资本存量。实践证明,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参与企业研发活动,能增加企业创新积极性。我国政府近年来相继提出了多种创新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主要包括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作为国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能否有效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并获取相应成果,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增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从企业技术资本化、技术资本运营的微观视角来考察政府干预的效应,对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依据创新价值链和技术价值链思想,分别从技术资本运营阶段和价值增值方向上归纳分析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从而构建了技术资本价值增值的横向价值链模式和纵向价值链模式,前者即为技术资本的三种运营方式,后者则是技术资本价值增值的金字塔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了沪深两市2013-2018年的技术资本数据及相关财务数据,在扩展的道格拉斯函数基础上构建模型,并对面板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pe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考察了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具体影响以及不同政府干预维度和不同产权性质下政府干预对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有显着正相关关系,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均能够增强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正向作用。通过进一步分组研究政府干预程度和产权异质性下的政府干预效果表明:高政府补助有助于增强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正向作用,并且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政府补助调节作用显着;低水平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作用,但高税收优惠会显着增强二者的正向关系,且非国有企业税收优惠的调节效果显着。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采取针对性、差别化的创新政策,重视技术研发与资本运营,以期更好地促进技术资本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

李丹[9](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一项常用路径。2002年,中国实施并进一步加快了“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DI)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历经了再一次飞跃。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与美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本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实现路径及所展现出的新特点,对逆向技术溢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分别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性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合逆向技术溢出发生的过程,总结出了逆向技术具有的一些特征,并指出技术的经济外部性是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从理论机制层面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间的联系,主要涉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异质性分析与投资模式异质性分析。在结合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特征实际的基础上,分析了每个发展阶段逆向技术溢出的情况。其次,本文的实证研究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两方面入手,分别基于宏观加总数据和微观企业个体数据构建相应模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异质性、行业异质性、投资主体异质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借鉴国际上的经典技术溢出的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分别基于总产出视角和宏观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构建了本文宏观层面的研究模型,进而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通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取外国技术资本溢出之间的关系,检验了2003~2017年以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总体回归结果表明:2003~2017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获得的国外溢出的研发资本显着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意义上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中国总产值意义上的技术水平提升,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较为显着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在样本期间内,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着;现阶段中国进口贸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是技术水平提升意义上的。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意义上的技术水平提升作用主要来自技术水平变化意义上的逆向溢出效应。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理区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地区差异,分别基于总产出视角和宏观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实证结论有同有异。进一步地,本文在行业层面实证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现在不同的行业大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并不相同,对于一些非技术密集行业,并没有显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而对于研发密集型的行业,则更容易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合并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区分了投资主体异质性与行业异质性进行分析。首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了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创新水平上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问题。其次,进一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效果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不同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实证结论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已经显现,且在地域、行业、企业所有制方面显示了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中国企业应多选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第二,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应共同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第三,中国政府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国内教育的资源与经费投入,以明显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第四,因地制宜实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等。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顾恒[10](2020)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了4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神话”并不断超越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则是沉重的。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为适应这一时期并维持国家经济健康地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迭代。对此,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原动力,是撬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杠杆。而R&D投资(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决策行为。受限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同时加之R&D投资较普通投资更具有开发性及探索性,致其不仅持续时间长且面临更大的风险,而这也使R&D投资本身更容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转型及新旧动能交替的关键时期。企业R&D投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即使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存在着诸多限制经济转型升级的因素,看似“稳定”中依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尤其川普执政后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以及近期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均加大了宏观经济层面上的不确定性。因此,探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企业R&D投资间的作用关系及机理已迫在眉睫。而在影响R&D投资的众多因素当中,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资源整合再配置中心,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其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下,对R&D投资的作用关系是否会发生扭曲,亦是亟待解答的问题。因此,本项目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为切入点,实证考察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以内部资本市场作为调节变量,深入探究在内部资本市场管控下的R&D投资行为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关系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及R&D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三者间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及微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期盼能对促进我国企业创新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文研究呈现出如下结论:(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能够显着抑制企业R&D投资,且该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强烈;(2)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及活跃性均能促进企业R&D投资,且该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3)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作为调节变量,缓解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R&D投资的抑制作用,且该缓解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强烈。根据已有文献,本文从众多内外部影响因素中,分别选取最为关键的一个: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分析其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信赖的经验证据,同时还提供了一个相对新颖的研究视角。

二、兼并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兼并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去产能压力、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能过剩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2.1.1 产能过剩对企业创新具有“挤出效应”
        2.1.2 产能过剩对企业创新具有“激励效应”
    2.2 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2.2.1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具有抑制作用
        2.2.2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2.2.3 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关系
    2.3 产能过剩、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去产能压力
        3.1.2 融资约束
        3.1.3 企业创新投入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策略性行为理论
        3.2.3 威胁刚性理论
        3.2.4 技术创新理论
第4章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去产能压力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4.1.2 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4.1.3 去产能压力、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定义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检验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3.1 去产能压力与企业创新投入
        5.3.2 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
        5.3.3 去产能压力、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内生性检验
        5.4.2 其他稳健性检验
    5.5 拓展性分析
        5.5.1 基于产权性质的分组检验
        5.5.2 基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分组检验
        5.5.3 基于市场化程度的分组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2)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国际研发资本
        1.3.2 自主创新
        1.3.3 绿色技术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溢出效应基础理论
        2.1.2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1.3 FDI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1.4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述评
        2.2.2 FDI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2.2.3 OFDI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2.2.4 进口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研究述评
    2.3 文献述评
3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3.1 国际研发资本影响绿色技术进步的理论框架
        3.1.1 基准模型
        3.1.2 路径设计模型
        3.1.3 路径收敛模型
    3.2 FDI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2.1 竞争效应
        3.2.2 模仿-示范效应
        3.2.3 人员流动效应
        3.2.4 关联效应
        3.2.5 研发国际化效应
    3.3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3.1 研发成果逆向转移机制
        3.3.2 要素吸纳机制
        3.3.3 研发人员培养机制
        3.3.4 技术扩散机制
    3.4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3.4.1 技术溢出效应
        3.4.2 中间品进口效应
        3.4.3 竞争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企业层面的国际研发资本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1.1 模型设定
        4.1.2 变量选择
        4.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4.2 全样本基准模型估计与分析
        4.2.1 基准模型估计
        4.2.2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3 企业异质性特征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4.3.1 所有制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2 融资约束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3 生产率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4 区域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3.5 产业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4.4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渐进性和突破性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4.4.1 对渐进性技术进步影响的估计与分析
        4.4.2 对突破性技术进步影响的估计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国际研发资本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
        5.1.3 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2 全样本的基准模型估计与分析
    5.3 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实证分析
        5.3.1 要素禀赋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5.3.2 技术异质性的估计与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6.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指标构建
        6.1.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
        6.1.2 区域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
        6.1.3 其他变量与数据解析
    6.2 总体与分区域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6.2.2 总体回归结果与分析
        6.2.3 分区域回归结果与分析
        6.2.4 稳健性检验
    6.3 绿色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与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协同效应分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基准估计结果
        6.3.3 分区域估计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门限效应
        6.4.1 模型构建
        6.4.2 门限效应存在性分析
        6.4.3 门限效应估计
    6.5 本章小结
7 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7.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7.1.1 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类型
        7.1.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7.2 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7.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与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7.3.1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
        7.3.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宏观视角下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8.1.1 研究假设
        8.1.2 模型设定
        8.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8.2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8.2.1 基准回归结果
        8.2.2 分样本回归结果
    8.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8.4 稳健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9.2.2 区域和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9.2.3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企业杠杆率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杠杆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 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 企业杠杆率对企业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2.4 企业杠杆率、政府补助与创新投入关系的相关研究
    2.5 企业杠杆率、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投入关系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3.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3.2 相关概念
    3.3 理论基础
        3.3.1 技术创新理论
        3.3.2 委托代理理论
        3.3.3 信号传递理论
    3.4 研究假设
        3.4.1 战略性新兴企业杠杆率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3.4.2 战略性新兴企业杠杆率、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3.4.3 战略性新兴企业杠杆率、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研究模型
    4.3 变量定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2 回归结果与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3.1 更换样本量的稳健性检验
        5.3.2 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政府补贴
        1.2.2 创新质量
        1.2.3 企业异质性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公司治理、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生命周期、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政府补贴相关理论
        2.1.1 市场失灵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技术进步理论
    2.2 企业创新相关理论
        2.2.1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2.2.2 企业制度创新理论
        2.2.3 企业管理创新理论
    2.3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优序融资理论
    2.5 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3.1 政府补贴的形式与作用
        3.1.1 政府补贴的形式
        3.1.2 政府补贴的作用
    3.2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
        3.2.1 促进效应
        3.2.2 抑制效应
        3.2.3 非线性效应
    3.3 企业同质性与异质性
        3.3.1 企业的同质性假设
        3.3.2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3.4 企业异质性视角选取
        3.4.1 视角选取一:公司治理视角
        3.4.2 视角选取二:融资约束视角
        3.4.3 视角选取三:生命周期视角
    3.5 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
        3.5.1 分析框架一: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与研究假设
        3.5.2 分析框架二: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与研究假设
        3.5.3 分析框架三: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与研究假设
    3.6 本章小结
4 公司治理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4.1 公司治理效率的测算
        4.1.1 公司治理效率测算的思路
        4.1.2 公司治理效率的方法及数据
        4.1.3 测算结果解析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基准回归分析
        4.3.2 调节效应分析
        4.3.3 基于研发投入渠道的机制检验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融资约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计量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择
        5.1.3 数据说明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基准估计结果
        5.2.2 异质性估计
        5.2.3 稳健性检验
    5.3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
        5.3.1 门槛值检验
        5.3.2 门槛模型估计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研究
    6.1 实证研究设计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数据来源
        6.1.3 变量说明
    6.2 实证结果分析
        6.2.1 统计性描述
        6.2.2 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6.2.3 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异质性检验
    6.3 稳健性检验
        6.3.1 替换被解释变量
        6.3.2 随机抽取子样本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纺织业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中国纺织业政府研发资助现状
        1.1.3 政府研发资助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4.1 纺织业政府研发资助的概念及类型
        1.4.2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概念及类型
        1.4.3 纺织业创新绩效的概念及类型
        1.4.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2 政府研发资助与纺织业研发模式研究
        2.2.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的影响
        2.2.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2.3 纺织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研究
        2.3.1 纺织业内部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3.2 纺织业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 政府研发资助与纺织业创新绩效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3.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设计
        3.2.1 样本与变量
        3.2.2 模型与方法
    3.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全样本创新绩效的影响
        3.3.3 政府研发资助对不同子行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3.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3.4.2 结果讨论
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实证分析
    4.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研究假设
    4.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研究设计
        4.2.1 样本与变量
        4.2.2 模型设定
        4.2.3 分析方法的选择
    4.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4.3.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的影响
        4.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4.3.3 稳健性检验
    4.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4.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4.4.2 结果讨论
5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5.1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5.2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
        5.2.2 变量与模型
    5.3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5.3.1 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5.3.2 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的交互效应
    5.4 稳健性检验
    5.5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5.5.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5.5.2 结果讨论
6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6.1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假设
    6.2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设计
        6.2.1 样本与变量
        6.2.2 模型与方法
    6.3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
        6.3.1 内部研发的中介效应检验
        6.3.2 内部研发、合作研发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6.3.3 合作研发的门槛效应检验
    6.4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6.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6.4.2 结果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公司透明度、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研发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发效率
    2.2 公司透明度
    2.3 管理者背景特征
    2.4 融券卖空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模型
    3.3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衡量与模型构建
第5章 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5.2 假设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
    5.4 进一步检验
    5.5 假设汇总与分析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建议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佛山市北斗星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政府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
        1.3.2 技术创新产出的相关研究
        1.3.3 政府支持政策对技术创新产出影响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
        2.1.2 市场失灵
        2.1.3 寻租理论
    2.2 研究假设
        2.2.1 政府支持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2.2.2 企业是否已上市的调节作用
        2.2.3 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
        2.2.4 企业年龄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概述
    3.1 全国各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概述
    3.2 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概述
    3.3 佛山市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概述
第四章 政府支持政策对北斗星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设定
    4.2 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政府干预视角下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技术资本相关概念界定
    2.2 政府干预相关概念界定
    2.3 企业价值
    2.4 理论基础
3 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
    3.1 技术开发阶段
    3.2 技术资本形成阶段
    3.3 技术资本运营阶段
    3.4 机制模式分析
4 政府干预下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定义
    4.4 模型构建
5 实证分析与检验
    5.1 描述性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
    5.4 政府干预下技术资本与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及逆向技术溢出概念的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概念的界定
    2.2 与技术溢出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
        2.2.1 “干中学”与技术的溢出
        2.2.2 知识的外部性
        2.2.3 人力资本溢出
    2.3 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1 微观层面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2 中观层面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3 宏观层面与技术溢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4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的相关文献
        2.4.1 关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文献综述
        2.4.2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理的文献综述
        2.4.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4.4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模型及变量选取的文献综述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3.1 逆向技术溢出的实现过程
        3.1.1 技术在海外的溢出过程
        3.1.2 技术的逆向转移过程
        3.1.3 技术在投资母国国家层面的溢出过程
    3.2 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
        3.2.1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之企业层面
        3.2.2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之产业层面
        3.2.3 逆向技术溢出机制之国家层面
    3.3 逆向技术溢出的特征分析
        3.3.1 逆向技术溢出与对外直接投资类型的相关性
        3.3.2 逆向技术溢出的不确定性
        3.3.3 逆向技术溢出的外部性
    3.4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母国视角与东道国视角
        3.4.1 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方面的因素
        3.4.2 对外投资东道国的择取条件
    3.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及方式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5.1 不同投资主体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5.2 不同投资方式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起步探索阶段
        4.1.2 调整发展阶段
        4.1.3 高速发展阶段
        4.1.4 稳健发展阶段
    4.2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征
        4.2.1 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海外投资案例大幅增加
        4.2.2 “一带一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4.2.3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占比不断提升
        4.2.4 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基于宏观数据
    5.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1.1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模型构建
        5.1.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构建
    5.2 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5.2.1 样本的选取
        5.2.2 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5.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项情况
        5.3.1 2002~201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环比变化情况
        5.3.2 2002~2017年中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5.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总体分析
        5.5.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实证分析
        5.5.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行业差异的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基于企业数据
    6.1 计量模型的构建
    6.2 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6.2.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2.2 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6.3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分析
        6.4.2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S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内容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2.1.2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
        2.1.3 企业R&D投资
    2.2 文献综述
        2.2.1 企业R&D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R&D投资影响的研究
        2.2.3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R&D投资影响的研究
        2.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内部资本市场与R&D投资现状
    3.1 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现状
    3.2 我国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现状
    3.3 我国R&D投资现状
第4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 研究假设
        4.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企业R&D投资
        4.1.2 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
        4.1.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
    4.2 样本选择
    4.3 变量定义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
        5.3.2 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
        5.3.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的关系
    5.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及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四、兼并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去产能压力、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D]. 李秋坛.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 韩科振. 四川大学, 2021(12)
  • [3]企业杠杆率对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 ——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宋雯倩.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D]. 曾卓然. 四川大学, 2021(12)
  • [5]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张志英.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6]公司透明度、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研发效率[D]. 徐小欢. 吉林大学, 2020(03)
  • [7]我国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佛山市北斗星计划为例[D]. 刘贝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政府干预视角下技术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实证研究[D]. 韩秀茹.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 李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10]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D]. 顾恒.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并购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