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普食物类词语的词汇差异*
马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 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反映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横向比较,不同方言区的词汇差异也反映出地区之间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粤方言则主要流行在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地理上的距离也让南北差异十分显著。本文以实物类词语为研究对象,从词源、词形和词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普通话词和粤语词的差异,以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 粤方言;普通话;食物类词;差异
一、词源差异
广州话和普通话中食物类词语的词源差异,主要体现在外来词语和方言的独创性这两个方面。
(一)外来词中的食物类词语
受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粤方言中有大量的外来词。在对待外来词的方式上,广州话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对待外来食物的翻译上也有所体现。
1.单纯音译时音译结果不同
根据外语词的声音用汉字的同音字对译过来,叫作音译词。由于北方方言区和粤方言区的语言习惯不同,对待同一个外来词也会有不同的音译方式。如“salad”,广州话音译成“沙律”,而普通话音译为“色拉”;“cocoa”在广州话中叫做“谷古”,在普通话中则被译为“可可”;“sandwich”在广州话中叫做“三文治”,在普通话中称为“三明治”。从这些词语的不同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出,广州话和普通话在对待外来词语时,都会使用当地人较为熟悉的语素,所以会导致即使单纯按照读音对外来词语进行音译,两种话的音译结果依然有所差异。
2.广州话用音译,普通话用意译
2.禁忌文化的影响
用于驱除猪体内线虫、吸虫、绦虫及体外寄生虫。用法与用量:混饲,每1 000 kg饲料添加1 kg,一次剂量,每公斤体重0.15 g。规格:每100 g含阿苯达唑6 g、伊维菌素0.25 g。休药期:猪28日。批准文号:兽药字190466205,生产日期20180913,有效期至20200912。生产企业: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话的方言词大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创新。粤方言的形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其他种种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词语。同时,粤方言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来记录其独特的方言词汇,这也是粤方言与其他方言的一个显著区别。
3.广州话用借词,普通话用本族词语
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吴绍勇等(18):2528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吗?....................................................................................................................................黎来芳 陈占燎(1)
(二)粤方言中独创的食物词语
皮肤的微细结构就像砖墙,皮脂和结缔组织就是灰泥,皮脂膜呢,就是石灰和乳胶漆。皮脂膜不足,就好像砖墙外露了。要保证这个“砖墙”外观好看且功能良好,就要避免皮脂膜的减少。
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话中大多数常见的食物都是双音节词。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变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转变的一大特点,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粤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所以粤方言中的单音词仍保留较多。如广州话中“蔗”、“饭”、“蟹”、“桔”、“粽”、“粉”等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习惯用“甘蔗”、“米饭”、“螃蟹”、“桔子”、“粽子”、“米粉”来代替。有时,广州话的音节也会多于普通话,如“鸭嘴梨”就是普通话中的“鸭梨”、“椰菜花”即为“菜花”、“蒸水蛋”就是“蛋羹”等。
这一点在食物的烹饪方式上体现得较为明显,除了普通话中传统的“煎炒烹炸,爆烤熘扒,蒸烧煮炖,炝拌焖烩,腌汆煸腊,煨酱熏,酿塌糟涮,风卤贴淋”三十二字诀之外,广州话中还存在着一些独有的烹饪词语。“炆”(men1),相当于普通话的炖、烧,如“炆牛肉”、“炆鸡肉”;“熠”(saap9),指用大锅较长时间地煮、熬,如“熠花生”、“熠地瓜”;“燂”(tam4),指把东西放在火苗的上方烧烤,如“燂猪毛”等。
与意译词不同,本族词语是外来语传入之前依托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习惯等所创造出来的词语。随着外来事物的传入,有些地方的人们会选择一些已有的本族词汇给新鲜事物命名,而一些地方则会直接使用借词。这也会导致部分食物类词汇中出现粤普差异。如“omelette”,广州话译成“奄列”,普通话用本族词语“煎鸡蛋”来对其命名;“cheese”在广州话中叫作“芝士”,在普通话中则用“奶酪”来代替;“plum”在广州话中被称为“布冧”,在普通话中则直接用“李子”这一通俗的称呼;“toast”在广州话中被称作“多士”,在普通话地区则是人们常说的“面包片”。
如“cream”,广州话译成“忌廉”,是音译,而普通话根据意思,将其翻译成“奶油”;“strawberry”在粤方言区被直接音译成“士多啤梨”,而在普通话中则被称为“草莓”;“cake”在广州话中被称作“蛋戟”,普通话则根据意思将其译作“蛋糕”;“jelly”在广州话中音译为“啫喱”,普通话意译为“果冻”。值得一提的是,粤方言在对外来词进行音译时,使用的往往是广州话中的读音,我们不能用普通话的读音进行判别。如“忌廉”,按照汉语拼音读作“ji51 lian35”,与“cream”的读音相去甚远。而它在粤语中则读作“gei6 lim4”,可以判断出是从英语中直接音译过来的。
在广东话中,“膶”表示动物的肝脏。广东人喜欢用水比喻钱财,所以忌讳“干”字,“肝”又与“干”读音相同,于是改称“润”,后来创方言字作“膶”。“脷”也是广州话中独有的方言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舌头”。在粤语里,“舌”与“蚀”同音,所以改称为“利”,又创方言字“脷”。同样的如“丝瓜”,因为“丝”和“输”在粤语里发音类似,不吉利,故改为“胜瓜”。
二、词形差异
(一)音节多寡不同
1.使用语素不同
经历这些环节之后,孩子们再学《水上飞机》一课时不仅能对“茫茫的大海”有清晰的认知,而且第一次读就读出了画面的感觉。
(二)语素有同有异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不同方言词汇对不同语素的选用,也是其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粤方言中的“白饭”即为普通话中的“米饭”,“生果”即为“水果”,“豉油”
、“斋菜”、“饭汤”、“碟饭”则分别是“酱油”、“素菜”、“米汤”、“盖饭”等。以上各例中的合成词均为偏正式构词,可以看出,它们的中心语素是一样的,而修饰部分略有差异。又如猪的蹄子,普通话叫“猪蹄”或“猪腿”,广州话叫“猪脚”。广州话地区的人认为,猪的前蹄比后蹄细嫩好吃,因此将其分开出卖,前蹄叫“猪手”,后蹄还是叫“猪脚”。此外,语素位置的不同也会导致词汇差异,如粤语中的“菜干”在普通话中多用“干菜”,“鸡公”、“笋干”在普通话里则被称作“公鸡”、“干笋”。
三、词义差异
词义是指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这里探讨的是词的词汇意义,即狭义的词义范畴,试举两例。
[82] 李峰、郑先武:《印度尼西亚与南海海上安全机制建设》,《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55页。
(一)“春”与“蛋”
“春”与“蛋”是一组粤普近义词,它们之间的词义差别主要是由于适用对象的范围不同造成的。“春”的适用范围更广,在意义上包括普通话中的“蛋”和“卵”。如鸡春(鸡蛋)、鸭春(鸭蛋)、鱼春(鱼卵)等。
(二)“粥”和“稀饭”
在广州话和普通话中,“粥”都是指用粮食或粮食加其他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而实际上却有很大差别。广州人粥煮的时间很长,且喜欢加许多食材进去,如及第粥、鱼生粥、肉丸粥等,食材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开,所以广东地区一般用“食粥”。普通话中的“粥”煮的时间比较短,米跟水分开,且北方地区多用粥代替水而并非当作主食,所以多用“喝粥”。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粥”跟“稀饭”是同义词,在广州话中却不是。这是由于对象特征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完全相同所产生的词义差异。
四、结语
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在方便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话在以北方方言作为基础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话从众多方言中吸收了大量词语,在丰富了自身词汇内涵的同时,也拉近了和其他方言之间的距离。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同时伴随粤语歌曲、影视剧的流行,粤方言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就食物类词语差异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普通话和粤方言中词汇表达的异同。
[ 参 考 文 献 ]
[1]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2]欧阳觉亚.普通话广州话的比较学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广州话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4]詹伯慧.广州话正音字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5]贾惠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0-0051-02
*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汉语教研室(教高[2017]730号文件,计划编号109号)建设项目。
标签:粤方言论文; 普通话论文; 食物类词论文; 差异论文;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