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看图讲述效果的三要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图论文,幼儿论文,三要素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看图讲述一直被视为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课程生活化”等新的教育理念,提高“看图讲述”这一传统语言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把握好看图讲述教学中的三个关键因素:“图片”、“提问”和“评价”,因为它们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幼儿看图讲述的效果。下文结合我园教学实践展开具体分析。 一、图片的呈现影响着幼儿的观察和讲述兴趣 图片既是生动的教具,又是幼儿讲述的依据。因此,图片的选择和呈现,是激发幼儿观察和讲述兴趣的重要依托。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图片呢? (一)图片的选择 1.依据幼儿的口语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 图片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对于小班幼儿(3岁~4岁年龄段),教师应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颜色鲜艳和谐、情节简单、线索单一的图片,且以单幅图为主。例如:图片《小老鼠运鸡蛋》,色彩鲜艳、画面形象清晰,能充分激发起小班幼儿的观察兴趣;老鼠和鸡蛋都是幼儿在生活中见过的,有利于幼儿把握它们的特征;图片内容简单,有利于幼儿学习用简单句如“两只小老鼠来到草地上”,“它们发现一个圆圆的大鸡蛋”等,进行图片讲述。 对于中班幼儿(4岁~5岁年龄段),教师应选择那些具体形象、角色较丰富、有一定情节变化的图片,可以是多幅图,但图片不宜超过4幅。例如:《送小鸟回家》有3幅图,其中的小动物都是中班幼儿所熟悉的,能激发幼儿在看图讲述过程中不断想各种办法把小鸟送回家;图片情节有一定的变化,幼儿可以学习运用“可是”、“接着”等连接词和表示伤心、高兴、惊讶等情绪的词语,较为连贯、生动地讲述3幅图片的内容。 对于大班幼儿(5岁~6岁年龄段),教师应选择那些情节较复杂有趣、情感表达较丰富的图片,图片最多不超过6幅。例如:《快乐野餐》贴近幼儿生活,画面色彩鲜艳,众多的动物形象生动清晰,图像内容丰富、饱满,能给幼儿以视觉的冲击,对大班阶段的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很快就积极投入到对图片的观察讲述当中。而且大班幼儿对图片内容“野餐”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尝试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因为……”等较复杂的句式,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不仅较好地体现了故事情节之间的关联,也增强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将动物图像进行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表达也随之丰富了。 2.依据主题教学计划要求选择 在主题教育的实施背景下,看图讲述活动不是孤立、单一的语言活动,而是主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图片的选择上,各年龄班教师应按照主题教学计划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例如,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来了”时,小班教师选择了单幅图《下雨了》开展看图讲述活动,图片内容是春天下雨的时候,小刺猬和小狗互相帮助一起打着蘑菇伞回家的故事,小班幼儿在讲述图片过程中也了解了春天多雨的季节特点。 中班教师则选择了角色比较多,情节稍复杂的多幅图《小猴过河》开展讲述活动,内容是春天到了,小河的冰融化了,小猴想过河,引发幼儿想象小鸡、小羊、大河马想办法帮小猴过河的情节,幼儿在讲述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季节特点。 3.依据幼儿语言培养目标选择 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例如: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来了”时,需要确定子活动之一“看图讲述活动”所需要的图片。教师从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本次活动的语言培养目标,并经过认真比对,选择了幼儿感兴趣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片《风筝》进行讲述。这幅图片以幼儿熟悉的大象、长颈鹿、小猴等动物形象为角色,以风筝为主线,展开一系列复杂有趣的、关于春天的户外活动故事,能激发大班幼儿主动去思考、讲述和表演。大班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学习用“一个接着一个……”的句式比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内容,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地讲述图片内容,并体验与同伴合作讲述的乐趣,萌发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图片的呈现 图片的呈现是否巧妙,关系到幼儿的讲述效果。教师通过对图片出示的时机、顺序、数量等的适当处理,支持幼儿较好地掌握观察和表述图片的方法。 1.多种顺序出示图片 这是针对多幅图讲述教学而言的,能启发幼儿运用不同顺序讲述不同情节的故事。以大班看图讲述活动“风筝”为例,共有5幅图需要讲述。教师首先一次性出示全部图片让幼儿观看,先引导幼儿讲述图片1的内容,接着提出问题请幼儿按图片1、2、3、4、5的顺序完整地进行自主讲述。当幼儿掌握“顺叙”讲述故事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倒叙”和“插叙”的讲述方法——把图片的顺序打乱,示范新的讲述思路和方法,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排图顺序编出情节完全不同的故事。幼儿在排图讲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创造性讲述故事的乐趣。 2.出示部分图片 这种方式能留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幼儿对图片内容进行充分、合理的想象。 (1)多幅图的局部出示。以大班看图讲述活动“明亮的玻璃窗”为例,教师先出示第1、2幅图,请幼儿观察并自由讲述,接着提问:“哪个小朋友为动物想个好办法把雨挡住?”接下来是幼儿想象和讲述环节,他们讨论得非常激烈,纷纷说出各自的想法:有的说用木板挡雨,有的说用玻璃挡雨,有的说用竹叶挡雨,等等。师幼再共同讨论那种方法最好,在此过程中拓展幼儿的思维。最后,教师出示第3、4幅图,请幼儿说出谁想到的挡雨办法最好,并看图尝试进行完整讲述。 (2)单幅图的局部出示。教师对图片进行完整出示后再进行局部处理。以大班讲述活动“快乐野餐”为例,虽然只有一幅图《快乐野餐》,但图中有各种动物野餐的丰富场景,幼儿自主讲述有一定难度——他们通常不知从何入手去讲述图片内容。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整体观察图片,接着用遮挡物将图的下半部分遮住,启发幼儿先局部观察上半部分图片,学会从上往下进行局部的、仔细的观察讲述。结果,很多幼儿能较为轻松地讲述故事,有的还描述了小动物们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3.教学用图与幼儿用图交替呈现 例如:在大班幼儿讲述图片《风筝》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用图让幼儿掌握了基本讲述方法后,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份操作小图片,让幼儿在分组讲述时可以边操作边讲述,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讲述,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讲述活动的兴趣。 二、提问技巧的运用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表达技巧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观察和讲述的技巧,进一步理解图意,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启发幼儿拓展思维,展开联想。可以说,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和抛出问题,对于幼儿的创造性讲述尤为重要。下面以大班看图讲述活动“风筝”为例进行说明。 (一)设计与画面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1.设计描述性的问题 针对《(风筝》图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描述性的问题,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图片内容。如:“天气好吗?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让幼儿调动生活经验,更感性地理解图片内容,也更细致地去观察图片的细节。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在讲述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围绕画面主题,抓住画面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结合幼儿实际经验,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例如:“小动物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大象?为什么长颈鹿拿不到风筝?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拿到风筝?”拓宽幼儿的想象和讲述空间。 在开放性问题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有助于幼儿换位思考的问题。图片常常隐含着很多真、善、美的形象,为了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体验这些形象,有时可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幼儿将其自身假想成作品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想象故事情节。例如:“如果请你帮忙,你会用什么办法帮助小动物?”激发幼儿创编出各种帮助小动物的故事情节。 (二)根据活动过程所需,灵活跑出问题 1.依托教学用具进行提问,挖掘“画外之音” 在看图讲述中,常常有些内容隐含在图外,需要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向画外延伸,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讲述活动“风筝”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是小猴爬到屋顶取到了风筝。教师为了促使每个幼儿积极动脑,提供了木偶操作材料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用什么方法取到屋顶的风筝?”让幼儿通过操作木偶表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自由结伴互相讲述。 2.在环节衔接中进行提问,明确讲述的指向性 看图讲述活动往往是集中讲述与分组讲述相结合,以确保每个幼儿获得讲述机会。提问可以起到巧妙的转换作用——自然地衔接集中讲述和分组讲述两种教学形式,避免图片内容讲述出现割裂;同时,提问也能使幼儿在分组讲述时更具有指向性,避免盲目讲述。例如:在“风筝”讲述活动中,教师用问题先启发幼儿集体观察讲述图片的部分内容,然后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分组运用已有经验自由、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分组使幼儿讲述更为自由、灵活,参与的机会多。在分组中进行提问,容易调动每个幼儿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出幼儿是讲述活动的主体;也增加了师幼互动的频率,便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 三、评价的组织影响着幼儿的表达效果和习惯 讲述活动中,评价对幼儿的语言规范和个性化表达均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因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评价环节的设计和组织。 可以在互动中进行评价。如,当幼儿讲述完后,教师可以对集体提问也可以个别提问:“他(她)讲得很生动、很好听。”这样的评价是比较笼统的。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哪些地方讲得最生动?哪些地方讲得可以更好些?” 也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他人中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说一说:“刚才小伙伴的表演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学一学吧?”将评价作为一个幼儿间互相发现和学习的好机会。鼓励幼儿学一学别人的一句优美的语言或一个运用准确的词语,让幼儿在激励中习得更多。 在评价的设计和组织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小结”的固定模式,从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活动现场表现出发,提供机会如组内自评、集体点评等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评价对象,学习一定的评价技巧,在与同伴互动中学会正确评价讲述情况。幼儿在这样的评价环节中能获得新的讲述机会,逐步学会评价的基本方法,也丰富了自身的词汇量,初步养成注意倾听他人讲述的好习惯。同时,幼儿的独立构思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均获得了发展。影响儿童观与叙事效果的三个因素分析_风筝论文
影响儿童观与叙事效果的三个因素分析_风筝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