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思路论文_卓小婷

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思路论文_卓小婷

卓小婷

(扬州市中医院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以提高人民健康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基层医疗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实际问题,为辖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保障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早日实现全民健康。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人才;服务;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338-02

基层是指与群众联系最密切、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在我国,基层医疗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包括县级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等,主要面向本机构服务辐射区域的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控制传染病、提高居民卫生服务质量、保障居民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卫生系统中占据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调查,截至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其中:医院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9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1个,乡镇卫生院36817个,诊所和医务室195290个,村卫生室640536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7503个[1]。理论上基层医疗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可实际上常常“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人问津”,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如何打破这一现象,让关系着数以亿计百姓的健康需求的基层医疗健康、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比如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业务萎缩,服务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及设备落后,政策解读不到位,未发挥主观能动性,机构大多全而不精,缺乏专科诊疗技术,管理落后,思想守旧等等。本文将针对上述原因,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1.人才是核心

人才是制约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的关键,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紧缺,跳槽、外出、停薪留职、改行、借调等花样层出不穷,缺乏技术骨干和后劲力量,难以引进新人和留住人才。究其原因主要为基础设施落后,条件艰苦,待遇低,上升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管理呆板等。

基层单位应该立足单位现实情况,紧紧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持续有效有才培养机制,为单位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定向培养,不仅要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专门培养一批素质优良,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基层卫生人员,而且需借鉴计划经济时期调控政策,对基层人员调动、更改注册地点设卡,从政策上保障基层医疗单位“有人可用,有病可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身订做培养出的人才成为其发展的一把利器。

(2)建议参考“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经受实实在在的基层磨练,逐渐成长为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骨干,提高基层单位人员整体素质,增强基层单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

(3)确切落实“对口支援、送医下乡”政策,三、二级医院需晋升主治及副高职称人员须停止原单位工作内容,扎根基层至少半年,与基层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绩效、考勤考核由所属基层单位实施,只有通过严厉考核方能参加晋升职称评选。仅仅流于形式或者走马观花的敷衍,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未达到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机构服务能力的目的,违背政策制定的初衷。

(4)提高基层人员待遇;为人才搭建更好平台,使其有用武之地;晋升更便捷;改善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解决基层人员住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让基层单位更具就业吸引力。只有待遇得到保障,上升渠道畅通,工作环境良好,人才才能真正留得住。

(5)在职人员的再培养为使基层人员业务不仅“全”而且“精”,熟练掌握专科的诊疗技术,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进修手段让基层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改进工作方法,以应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2.服务是基础

医疗机构不仅要提供医疗服务,又要提供非医疗服务,不仅要治疗疾病,又要尽量满足患者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及抚慰,但基层医疗机构软件硬件均落后,比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对疾病的诊疗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人文关怀不够等,患者不愿意到基层就诊。

基层医疗单位要发展,要壮大,需要坚持“以病人为本”的原则,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一切为了患者服务,在提高诊疗技术基层上,更需重视满足患者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具体可从以下两点抓起:

(1)改善患者就医环境不仅要营造洁净的卫生环境,智能便捷舒适的就医体验,开展微笑服务,一患一医一诊室,WiFi,点餐服务,并尽可能地挖掘医疗服务空白点,如夜间专家门诊,车接车送等等。基层医疗单位通过更为完善的服务满足患者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留住现有患者,开发新的患者,挽回失去的患者,树立“口碑效应”或“品牌效应”,这样的无形资产,它胜却任何广告,让基层单位受益无穷。

(2)加强沟通技巧和能力培训沟通是服务的基础,《福冈宣言》中提及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沟通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得到患者的信任,让患者精神得到抚慰,把可能发生的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即将发生纠纷的不良影响将至最低,并把医务人员的爱心、耐心、热心、责任心传递于患者。基层人员应从自身出发,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主动沟通,加强沟通,让沟通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及随访中,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增加医院的竞争力,进而改变群众对基层单位的偏见,带动基层单位的发展。

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动力

基层医疗单位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造血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国家通过医保梯度报销、分级诊疗及医联体等政策倾斜,加以引导和宣传,目的是让基层单位成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第一选择,但基层单位要想“接得住”,仅仅依靠政策扶持是行不通的。试想,如果一个医院设备要靠国家采购,人员要靠政府调度,科室建设要靠领导规划,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上级解决,如何实现生存,谈何实现发展,又怎能承受治病救人、关爱患者生命的重任?

基层单位要争做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措施如下:

(1)分期付款购买设备、寻求大型医疗设备的资源共享。医院日常诊疗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设备仅仅靠国家投入不仅不现实而且会造成浪费,基层单位需根据自身情况或分期付款购买,或寻求附近医院设备共享,以提高其诊疗技术。

(2)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群众就医要求及医疗状况,科学规划,建立特色专科、重点专科,树立品牌,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从而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弯道超车。

总之,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一环;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号召的具体体现;是缩短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重要措施,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才能使基层医疗单位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

(1)新华网.国家卫计委发布《2015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7月21日.

论文作者:卓小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思路论文_卓小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