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罗寿 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唐禄初级中学 524565
摘 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问题式学习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让问题式学习引领初中数学课堂走向精彩呢?本文尝试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问题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
一、问题式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问题式学习是建构主义者提出的教学思路和设想,是通过创设动态的数学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热衷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探究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知道问题的来源;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形成数学概念,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得。
二、问题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数学知识的增长往往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积累的,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已知△ABC和△DEF,它们有两条边和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ABC和△DEF全等吗?绝大部分学生回答“全等”。我让学生画图看看,同学之间互相比较、讨论、猜想结果;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从多媒体展示的两个三角形明显不能全等。
学生情不自禁提出:“为什么?”带着这“悬念”,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此时我再让学生动手画△ABC和△DEF两个三角形,所画的两个三角形必须有两条边以及这两条边所夹的角相等,然后让学生把所画的△ABC和△DEF剪下来拼一拼、比一比,看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归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样,学生在对比、验证、猜想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了知识,获得了新知。
2.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是现实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经过人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概括性、抽象性、本质性和深刻性的思维结果,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九年级的专题复习阶段,专题《函数》的复习中我设置了如下问题: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6,以点B为圆心作弧AC,直线EF与弧AC相切于点G分别交边AD于点E(点E与点A、D不重合)、交边DC于点F。(1)当∠DEF=45°时,求证G为线段EF的中点。(2)设DE=x,DF=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将△DEF沿直线EF翻折后得△D1EF。当EF=5时,讨论△AD1D与△ED1F是否相似。
本题利用“数形结合”使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本题x的改变引起y的结果不同,需要对这个量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利用方程思想,将问题中的条件加以转化,然后通过方程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接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本题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方程思想以及分类思想,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3.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1)利用开放型试题,可选择:①条件开放:已知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根据结论从多角度,用不同知识寻找所需要的不同条件,进而解决问题。②过程开放: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③结论开放: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④策略开放:利用题设设计最优方案。案例:如上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Q、BN、CN、DQ分别是∠DAB、∠ABC、∠BCD、∠CDA的平分线,AQ与BN交于P,CN与DQ交于M,在不添加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写出你由上述条件推出的结论并说明理由。这类结论开放题,给出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数学知识去发挥、推断、猜想。本题通过观察图形特征、思考已知条件的作用,猜想结论的依据。(2)推断可得部分结论:①△APB是直角三角形;②△BPA≌△DMC;③四边形PQMN是矩形。开放型题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都很强,通过对开放型题的猜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推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中学新课标资源库》数学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文作者:陈罗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角形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思维论文; 思想论文; 结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