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结构性矛盾与油气储备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油气论文,对策论文,矛盾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对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大支持保证作用。总体上看,能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趋于缓解。但能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格局与能源需求结构不适应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产能大国,但主要以产煤为主,我国历年的能源生产结构如下:
表1 历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构成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建国40年来,我国在改善能源结构上作了许多努力,在开发煤炭的同时,注意加快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开发,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原来的96%降到目前的75%。40年来,能源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大面积可开采油田的发现。我国的石油生产和供应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出口到进口的过程。1960年,我国发现大庆油田及胜利油田之后,我国石油逐渐实现自给,到1970年开始出口,1985年最高峰时,我国对外石油净出口为3678万吨。但进入80年代末期,由于没有发现战略性后备油田,东部老油田通过数十年的开采,平均综合含水率已超过80%,绝大多数油井由自喷生产转为机械抽油生产,通过采取措施,产量只能维持缓慢增长。西部和海上石油资源勘探虽取得不小的成果,但还只处于试开发阶段,石油产量增长近于停滞。水电开发一直徘徊在5%左右,核电刚刚起步,天然气也存在着后备资源不足问题。由此可见,就能源生产来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即使今后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取得较大进展,能源的生产结构最终是由能源的资源结构所决定的,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占世界总量的11.02%;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位于世界第10位和第11位,仅占世界总量的2.37%和0.8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自1986年,我国每年新增的石油消费量主要依靠减少我国对外石油净出口量来满足。1993年,我国已由石油输出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大的南方沿海地区,石油与天然气进口增长非常迅速,石油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应该指出的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能源自给的方针,能源消费相当程度上受国内能源生产约束,能源进口量较小,因而能源消费并不能直接反映真正的能源需求。但国内对能源价格变动的反映,也显示了增长的石油需求。1983年,我国开始放开大部分能源价格,能源价格均有所上升,但油气电等优质能源需求仍持续上升,煤炭需求量却相对平衡,没有显示明显的上升趋势。
我国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动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动所致。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仅民用汽车保有量就由80年代初的180万辆增加到800万辆左右,净增3.4倍。预计到2000年民用汽车保有量就将达到1500万辆。相应的石油产品需求量也将超过1.2亿吨。预计到2000年,全国具备购置微型轿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1100万户,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用油大户。发达国家70%石油产品用于交通运输业。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降低城市污染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以气代煤,在各种燃料中,天然气不仅方便、清洁,而且不需要加工转化,投资少,在我国有非常大的需求潜力。
1993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9.2百万吨。“八五”期间石油进口量为“七五”期间的3倍,液化石油气进口增长更为迅速。据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2010年、2020年、2050年石油需求分别为200、260、320和520百万吨,而国内供应能力相应为155、165、180和80百万吨,缺口分别达45、95、140和440百万吨。考虑到其它可替代能源,估计到2020年,最多可替代51百万吨石油,2050年替代280万吨石油,不足部分需进口,预料进口需求分别为45、85、89和160百万吨。
表2 石油与天然气需求与产量预测
年份 2000201020202050
石油(百万吨)200 260320 520
天然气(百万立方米) 350 1200 1600 2000
石油(百万吨)155 165180 80
天然气(百万立方米) 300 1000 1500 1200
二、建立油气储备是降低经济风险,减少结构性矛盾冲击的有力措施
能源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结果,使得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逐渐增长,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性增加,因而能源供应风险大大加大。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动荡和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对我国产生重大的影响。建立石油储备已势在必行。
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世界上各能源进口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应急能源储备体系,而且非常重视石油储备的研究,把其视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
日本是以进口石油及天然气为主的国家。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重大的改变,即向技术含量高,耗能少的方向发展,降低能源的消费量,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国际石油市场可能带来的震荡,稳定国内油气供应,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日本同时还采取了一些促进、鼓励储备的政策。这项政策包括民间储备政策和国家储备政策。民间储备政策目标为储备50天的供应量,1989年4月以后已达到这一政策目标。目前已储备相当于日本总需求量的10%,约200万吨的液化石油气。国家储备计划是2005年130万吨,2010年150万吨。
1993年末,日本原油储备量已达81.3万吨,可用116天,其中政府储备(由石油公司所属8家储备公司营运)超过半数,已建成4个大型储备基地,并租用油轮贮油;民间和公私合营储备各有2家。至1992年财年末,日本政府向石油公司所属储备公司提供的自有资金和低息贷款累计达12.29亿日元,向私营和公私合营储备公司提供的为15.06亿日元。
日本建立石油储备的研究思路是:研究本国所在液化石油气进口地区的进口的消费的动向,研究液化石油气重要出口地区,中东地区各国天然气生产、出口、消费的动向,然后提出本国的储备量。日本认为,石油是国际贸易主要商品,各国的石油生产、消费均有相互影响,因此,十分重视与各国尤其是本地区主要油气消费国的情报交流,并积极与石油生产国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美国把能源安全问题作为制定美国能源战略的一个基点。美国能源部根据能源政策和节能法,开始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储备100万吨,1993年,决定增加34万吨。到1993年末,包括民间公司在内的储备量达到200万吨,可用98天。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时,联邦政府动用了30万吨战略储备,使国内油价保持稳定。
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不仅是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而且也是经济合理的。1994年我国放开能源价格后,我国的原油价格已接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成品油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考虑到今后我国主要油田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石油和天然气增产有赖于勘探工作的进展,勘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我国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价格可能会继续上升,而国际石油价格在近期不会有太大波动,这就为我国建立石油储备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经济环境。
由于能源市场的国际化倾向十分明显,国际能源机构(IEA)规定各成员国有义务保有相当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水平。这种能源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对我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经济合理的石油储备。
所谓的经济合理安全的石油储备,就是根据储备成本,风险概率,储备效益(即避免短缺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寻求使国民经济损失最小的合理储备量。
由于我国进口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只假设石油和天然气不能正常供应的可能性(或者说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由此而发生的国民经济损失分别为Po、Pg、Lo、Lg、Log。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异常的概率和损失的各种可能如下表所示。
石油供天然气供
应风险应风险概率 国民经济损失
不发生不发生(1-Po)(1-Pg) o
发生 不发生Po(1-Pg)Lo
不发生发生(1-Po)Pg Lg
发生 发生PoPg Log
石油与天然气供应风险主要是指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不足及价格暴涨,国民经济损失是指因此多支出的费用,如果我们有石油或天然气储备,则可减少国民经济损失,国民经济损失与油气储备的关系是:
Lo=Lo(So), (1)
Lg=Lg(Sg), (2)
Log=Log(So、Sg),(3)
国民经济总的可能损失是:
Z=Po(1-Pg)Lo+(1-Po)PgLg+PoPgLog+π[,o]So+π[,g]Sg (4)
其中π[,o]、π[,g]表示石油与天然气的边际储备费用,假定为常量。
使国民经济损失最小的必要条件是:
Z/S0=0,Z/Sg=0(5)
在Po,Pg为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求出最优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备量S[,o]S[,g]
但是Po,Pg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Po,Pg改变时,最佳储备量也会改变,因此,石油与天气供应风险概率对决定石油与天然气储备有重大影响。研究能源危机发生的风险概率是能源储备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般说来,影响油气供应的因素主要有:
1.国内外油气供应。影响国内油气供应的因素主要有:油气勘探,是否有新的油气田发现,油气生产成本与价格,油气的生产与勘探的投资,油气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国家对油气生产的政策,油气运输,油气生产技术的改进等等。
影响国际油气供应的因素主要有:主要石油生产国的产油能力和出口能力,是否有新石油生产协议,国际石油生产成本,产油国的经济状况等等。
2.石油需求方面的影响。石油需求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世界经济状况,经济的高速增长刺激石油的需求,而经济的不景气和滑坡将直接影响石油的需求。节能与替代能源的技术与工作进展,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与替代能源、新能源的发现将会大大降低对石油的需求,油气价格和消费税增高也会降低油气的消费。
3.政治方面的因素。这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国际关系的冷热,即与石油输出国的外交关系,战争等。
4.一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汇率变动。进口石油需要大量的外汇,如果国家的外汇收入减少,国际支付能力恶化,势必使石油进口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油价是以美元来计价的,因此美元的汇率波动会对油价产生影响。像我国这样的国家,汇率变动虽不会对油价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却会影响本国的创汇能力,影响外汇收入,从而间接影响石油的进口。
如果我们用Y表示油气的供应,X[,1]、X[,2]、X[,3]、X[,4]表示上述因素,则:Y=ax[,1]-bx[,2]-cx[,3]-dx[,4],如果Y小于正常的供应量Y[,0],则表示需要动用石油储备。
其中,a、b、c、d分别为Y对X[,1]、X[,2]、X[,3]、X[,4]变动的敏感系数,X[,1]、X[,2]、X[,3]、X[,4]发生变动时,Y是否小于正常供应量Y[,0],则取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国家对上述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风险概率则是a、b、c、d的函数,即P=P(a、b、c、d)。
三、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和制度,但却未建立起石油储备制度和体系,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及早认识我国石油供需形势,并采取积极措施是我国今后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基础。石油储备制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石油储备金的筹备。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资金比较紧张,能否筹措到储备金是建立石油储备的关键。关于石油储备金的筹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比照美国等国家,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即国家战备资源储备;另一种意见认为国家财政比较紧张,石油储备要以企业为主,即民间储备或商业储备。笔者认为,石油储备应以国家储备为主。国家石油储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石油储备。它应与我国粮食储备一样具有严格的稳定性,并具有法律形式,它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建立的石油储备。商业储备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建立商业储备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稳定性。储备的波动性较大。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都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储备。如以民间商业储备代替国家石油储备,是达不到国家储备的效用的。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走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的道路,以国家储备为主,鼓励民间储备。按照这个思路,石油储备所需的费用应属于国家财政开支范畴。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的筹措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石油平均价格低于国际石油价格,如我们比照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调节国内石油价格,既可提高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为石油储备提供一笔储备金。
2.石油储备的组织体系。石油储备的组织是保证石油储备的建立、维护、存放的非经营性单位。石油储备的组织体系可分为中央石油储备和地方石油储备两级。其储备金分别来自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但其管理应隶属同一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向国务院提供石油储备量、储备方式以及储备金需求的建议与方案,统一管理石油储备库。
3.石油储备量的确定。本文给出了在风险概率一定的情况下,最佳储备量的确定方法。同时也指出如果风险概率变化,最佳储备量也会发生变化。确定石油最佳储备量也还有其它方法,由于储备量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储备金的安排。因此,储备量的测算是我国建立石油储备制度的一项基础工作。
*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国家经济安全的监视与预警系统》的子课题。课题总负责人赵英。
标签:石油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国家石油储备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天然气汽车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