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目标_会计目标论文

浅谈会计目标_会计目标论文

会计目标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是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还是在会计实践方面,会计目标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联结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纽带和桥梁。本文仅就会计目标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大家。

一、会计目标的客观基础

会计目标,是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结果的一种期望,无疑是一种主观上的要求。但这种主观上的要求,是以一定的客观基础为依据的,而不能超越一定的客观现实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从另一个方面看,会计目标作为一种诱发会计行为力量,首先在于会计目标的意义,其次在于会计目标的可行性。科学的设置会计目标,必须充分考虑与其相关的诸因素。只有把会计目标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之上,这个会计目标才是有价值的和实际可行的。因此,有必要对构成会计目标的客观基础进行充分的研究。

1.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一般把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决定会计目标、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会计发展水平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称为会计环境。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享德里克森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的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着直接影响,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都与会计相关,有些方面明显相关,有些方面只是间接相关,而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则是直接相关,某些在一定时期是相关的,在另一时期则可能是不相关的,反之亦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会计环境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即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文化教育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等。

首先,是经济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类型与经济水平是影响会计目标的两个方面;经济类型不同对会计信息特征的要求也就各有其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会计目标的要求也不相同。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变革时期,新旧体制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相当的明显。在过去旧的经济体制下,会计目标主要指向国家,其重点是通过向国家提供财务会计报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对国家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但却忽视了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促成了新的会计目标的确立。但不得不指出,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只给出了笼统的财务会计目标(见第十一条),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其次,是科学技术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引起社会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相对应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结果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为会计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大量先进技术方法在会计上的应用,对会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必将引起一场新的会计变革。再次,是文化教育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从事会计实务的人是一定文化教育环境中的人,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必然对会计实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计目标通过信息服务于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接受和使用会计信息者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必然对会计目标的实现和信息的使用效果起制约作用。最后,是政治、法律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国家的特殊地位,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治、法律手段来约束经济活动,借以反映一定的国家意志。会计目标也必须对之作出一定的反映。从现实看,会计目标的确立,并不单纯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时还属于政府行为。政府行为的法制化是会计管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这决不是无充分根据的断言。

2.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的首要特点是它具有一定的功能,即通常所说的会计职能,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由于会计职能没有实体存在的形态,因而是抽象的,不太容易把握,人们只能不断地加深理解和认识。但会计目标就比较明晰,容易把握。一定的会计目标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会计功能作用的发挥,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之间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计职能也随之发展。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会计的职能和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会计目标也很难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马克思:《资本论》),即反映和监督。其它会计职能是在会计基本职能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这种延伸和扩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的,与会计目标发展方向基本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职能。但是,到了五十年代以后,企业会计系统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于是,会计的职能远远地超出了原有的职能的范围。由于管理会计系统功能的特点,其具体目标同财务会计目标有所不同。其一,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相关信息;其二,管理会计主要着眼于未来,提供预测的会计数据,以制约长短期决策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三,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灵活多样。因此,管理会计目标直接导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利润和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但管理会计在中国仍然处于低谷。

3.财务会计目标理论上的争鸣

没有明确目标的理论研究,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会计目标的研究在西方受到了全面的重视,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前已述及,在讨论和研究财务会计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流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派对会计目标的观点有着较大的分歧,但都以一定的客观基础作为依据,因此,能够形成争锋的态势。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目标在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报告,解释、解除受托经营管理人员的“受托经济责任”。这种观点的客观基础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者说“受托责任”是在企业组织形式变革中形成的,只要存在两权分离,“受托责任”也就必然存在。两权分离是“受托责任”存在的前提条件。决策有用学派则强调会计目标在于通过向企业内外部各利益主体提供与使用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以提高其使用者的“决策差别能力”。决策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经济决策的前提条件,在于存在市场机会的选择性与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就他们的经济活动来说,几乎都要遇到同一性质的问题,即如何选择最有利的市场机会,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佳的匹配,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必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在历史上、逻辑上都是一致的,其本质是提高会计主体的经济效益;会计的一切工作也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从宏观时空角度上看,贯通古今的是:无论哪个阶级,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十分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凡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最终都要归于失败。由此可见,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是比较现实的,也是客观的。

我国会计理论界在讨论会计目标时,强调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者,迄今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不同观点之言。如有这样一种观点:受托责任会计目标与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环境相吻合;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导致了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的形成。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中,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企业的影响有限,并且,宏观管理政策对资本自由流动存在一定的限制,也削弱了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同时,国有企业的主要资本直接来自国家,因此,受托责任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财务会计的目标(资料来源《当代财经》1995.11)。上述不同观点, 从会计目标客观基础的不同角度研究和阐述会计目标的某些规定性,有益于我们对会计目标的充分认识。

笔者认为,受托责任目标与决策有用目标的存在,都与具体的经济环境相关联。经济越发展,经济现象越复杂。就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全面影响方面来看,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性有重要意义;但就某一发展过程,具体的经济环境而言,受托责任会计目标有其实用价值。因此,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结合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相得益彰。

二、会计目标的实现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会计环境作为形成会计目标的客观基础,从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开始,通过会计目标约束机制的“过滤”有条件地满足有关方面的合理需求,就表现为会计目标的实现。当然,在这个实现过程中,还要借助于客观上存在的实现会计目标的技术,通过强化会计工作的质量,才有可能达到既定的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目标的实现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

1.会计目标实现的适度性。会计目标,一方面随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用户)需求变动而变动其内容和结构,使之相适应。会计信息的质和量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其质量取决于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是从经济活动的需求出发的。另一方面,会计目标还要根据会计信息生产者(供户)的能力提出对会计信息输出(供应)的质量标准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会计目标起着调节会计系统输出与会计信息需求的平衡作用。因此,会计目标所体现的这种需求是有条件的合理的满足,反映了会计目标实现的适度性。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提供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1)会计信息的成本。一般情况下,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越高,对经济决策就越有用;但有的会计信息尽管有其一定的有用性,但应该不应该提供,应考察该信息所得(效益)是否超过提供信息的费用。这样,可以避免盲目追求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过剩。(2)会计信息的误差。会计目标应包涵允许会计信息误差的程度, 只要这种误差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这种会计误差就是允许的。(3)会计信息的数量。一般而言, 相关性大的真实的会计信息越多越好;会计信息量与其价值成正比。但信息量太大,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处理不及时,反而使会计信息失效。只有适可而止,才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保持最佳使用效率。会计目标的需求满足应该体现这种适度性原则。(4)会计信息提供的时间。 会计信息能否被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形成和传递的速度。会计目标应含有时间标准的要求,以引导和制约会计系统的运行。会计信息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加工、整理、输出、传递的时间成反比;在有效的时间内,会计决策信息有百分之百的价值,过后它就逐渐老化过时。不应否认,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手段还比较落后,普及会计电算化还需要一个过程;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不很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方面需求的满足。

2.会计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在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针对当前经济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和普遍性的问题,朱镕基副总理提出的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首先就提出了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虽然近几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1993年全国查出违纪金额就比1992年增长78.4%(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1996.29),严重阻碍了会计目标的实现。 会计信息失真,不但使决策无用,还往往误事造成很大损失。1929年资本主义大危机,有其内在原因,而触发这场灾难的,却是会计报告的普遍失实。在接受这个教训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竭力在会计的真实性上下功夫,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已大为提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如低于95%,审计即通不过(资料来源《财会通讯》1993.1)。可见,会计信息失真后果的严重性。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原因比较复杂,简单地说主要是由利益驱动、环境影响、监督脱节、制度有隙、操作失误等就因素造成的。

3.会计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就要首先确定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具体标准,这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行为的规范,它规定了会计工作质量标准,反映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认量规则,对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提供了必要准绳。会计目标是决定会计准则的前提条件,会计准则的制订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这就为统一认识会计概念和会计行为,提供了基本保证”(葛家澍1995)。会计准则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1993年实施的属于基本准则,迄今已三年了,而今具体准则已起草完毕,实行具体准则为期也不会很远。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大力提高会计工作者和注册会计师的政策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是会计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基本保证。只有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的会计人才队伍,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更好地实施会计准则。如实现会计电算化,现在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既熟悉会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人才。据我国1994年统计资料显示: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培训的会计人员只占会计总人数的3.42%;已甩掉手工记帐,采用计算机的单位数只占总单位数的0.73%。这同国家规划到2000年达到40%—60%的大中型企业和某些重要行业在会计核算业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标签:;  ;  ;  ;  ;  ;  ;  

浅谈会计目标_会计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