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及其战略企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美国论文,战略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中东地区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推翻了塔利班和萨达姆两个政权,取得了在伊拉克、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增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实力地位,凸显了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野心。
美国取得了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一)发动阿富汗战争,取得了在阿富汗以及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
九一一事件后,美、英军队即于2001年10月7日对“基地”组织所在国阿富汗发动了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行动。12月9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垮台,以北方联盟为主的反塔利班联盟接管了国家政权,美国从而控制了阿富汗的巴格拉姆、坎大哈、霍斯特和普尔坎大哈4个军事基地。与此同时,美国以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为借口,在中亚地区取得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哈纳巴德(又译“汗阿巴德”)、科凯德和卡甘等3个空军基地,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国际机场、库利亚布和库尔干丘别等3个机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马纳斯国际机场(甘西空军基地),以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奇姆肯特军用机场等的使用权,其中哈纳巴德和马纳斯机场系正式租用,① 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目前,美国在阿富汗驻有军队1.8万人,② 在中亚地区约有5000名驻军,此外,还有德、法、英等25国的军队和人员约4700人。虽然美国一再声称,美军到阿富汗和中东地区驻扎是“暂时的”,不会久留,但随着事态的发展,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将趋长期化。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曾表示,美国希望在阿富汗建立永久性基地。③ 美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这些基地不仅为美国继续清除塔利班残余势力提供后勤支援,而且可对伊朗形成军事压力,有利于美国在中亚地区推行“颜色革命”,建立亲美政权;还可控制里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俄罗斯的“后院”和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及能源供应线形成威胁。
(二)发动伊拉克战争,取得了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
2003年3月20日,美、英借口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有联系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分别集结了28万部队(其中陆军15万人)和约4.2万部队,④ 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伊拉克自由”的军事行动。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通过这场战争,美国推翻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全面控制了伊拉克。据悉,至2005年8月,美国在伊拉克仍驻有13.8万军队,主要有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4机械化步兵师、第10山地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82空降师的2个旅、第173空降旅、第1陆战师、第2陆战师的1~2个陆战团,上述部队遍布伊拉克全境106个军事基地。⑤ 英军8500人,主要驻扎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土拉地区。此外,还有意大利、波兰、乌克兰、西班牙与荷兰等约30国派出的1.5万名左右军队。
(三)通过伊拉克战争,调整和加强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实力地位
海湾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储藏和生产基地。其石油储藏量估计达7302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57.7%,日产石油1982万桶,占世界日总产量的29%。⑥ 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在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都驻有军队,其中在沙特阿拉伯4408人(主要为空军4050人)、科威特4690人、巴林4200人、卡塔尔3300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390人、阿曼260人。⑦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其驻海湾的部队进行了重大调整:(1)大大加强在科威特的驻军,使科威特成为支援美军在伊拉克作战的重要后援基地。目前美国在科威特驻有军队2.525万人。科威特已成为美国在海湾地区除伊拉克外驻军最多的国家,超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前在海湾地区的驻军总数(17248人)。(2)将驻沙特的空军全部调往卡塔尔,使其成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空军指挥中心。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设立两个禁飞区,驻沙特的美国空军部队负责监视南部禁飞区。伊拉克战争后,设立禁飞区已无必要,美国考虑到沙特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美军安全得不到保证,故决定将空军指挥中心移至卡塔尔,只在沙特留有300名训练人员,沙特在美国对中东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大大下降。目前美国在卡塔尔驻有军队6540人,其中空军约5350人。(3)美国在海湾其他三国的驻军变化不大。驻阿联酋的军队增至1300人,驻巴林的军队减至约3000人,驻阿曼的军队人数不变。
此外,美国在地中海驻有第六舰队,司令部设在意大利的加埃塔,约有1.4万人(包括陆战队2100人),统辖1个舰母编队、攻击型核潜艇3艘、两栖攻击舰2艘、其他各类舰只5艘、海上预置中队1个。在海湾、阿拉伯海和红海驻有第5舰队(司令部设在巴林的麦纳麦),下辖1个航母编队(包括航母1艘、水面作战舰只6艘)、攻击型核潜艇1艘、两栖舰只3艘、反水雷舰艇4艘。这两支舰队的兵力与伊拉克战争前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取得军事存在后,使它的欧洲战区与亚太地区连成一线,对俄罗斯和中国形成包围之势,增强了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军事实力地位。尤应指出,美国所控制的地区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地,除伊朗(石油储藏量约为1258亿桶,日产370万桶)外,整个海湾石油产区都在美国控制之下。美国正在谋求攫取里海的石油产区。美国还控制了重要石油通道海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红海、曼德海峡和亚丁湾,现正谋求控制马六甲海峡。美国以其军事实力地位,以反恐、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由,以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为手段,通过政治颠覆、经济制裁、甚至军事打击,企图推翻所谓“无赖国家”(如伊朗)、“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如叙利亚)和“暴政”国家⑧ 的政权,建立“美式民主”国家,并要改造“缺少民主的大中东地区”。
美国采取的措施
冷战结束后,美国先是提出“地区防务”战略。1993年又提出以一切非西方国家为对象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企图把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推广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世界彻底地变成“美国统治下的世界”。⑨ 鉴于此,美军要应付重大的地区冲突,有能力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战争;要在海外驻有足够的、有战斗力的军队,支持反对恐怖主义的活动,制止对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核武器并不是能够确保美国国家安全的万全之策,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⑩ 于是,美国提出将反恐作为优先考虑的、高于一切的军事战略。2002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式提出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起主动进攻的“先发制人”战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但事实证明,萨达姆政权既与“基地”组织没有任何联系,也的确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使美国政府十分被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美国军事占领伊拉克已有两年了,但是伊拉克局势一直未能稳定下来,大批美军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在全球的兵力机动。
根据反恐新形势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美国国防部正酝酿对美国现行的全球军事战略作重大调整。据悉,主要是准备将“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战争”改为“在打赢一场常规战争的同时,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保卫美国领土和打击恐怖主义上”(11)。有分析认为,这次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核心在于,在继续进行全球反恐战争的同时,通过更加完善的基地配置和军事部署,确保它在世界任何一个区域取得一场干预战争的胜利。(12) 美国2005年发表的四年一度的《防务审议报告》指出,美国必须拥有主动的、多层次的和纵深的防御,这种防御必须在敌人的所在地展开。综合各方材料,为适应全球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美国在中东地区正在采取以下措施:
1.在巨额军事预算的基础上再增加军事拨款。2005年5月1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增加820亿美元的紧急拨款法案,主要用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5月2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6年国防授权法案》,批准了491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比上年度的国防预算增加了4.5%。据悉,美国2004年的军费开支达45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开支的47%,比2003年增加了12%。自九一一事件发生至2005年2月,美国政府为“反恐战事”额外拨款累计已达3460亿美元。(13)
2.压缩美国国内外军事基地的数量,保证重点,减少军费支出。根据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的军事基地调整方案,美国国内外318个大型军事基地将减少10%,美军方在20年内可净节省经费642亿美元。(14) 美国在伊拉克的106个小基地将合并为4个大型军事基地(15),旨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伊拉克的反美武装,有利于保证美军的安全,为长期在伊拉克驻军做准备。
3.建立一支“21世纪的美国军队”,加强军事演习,以适应反恐战争的需要。美军将从大规模军事对抗转向针对恐怖分子或所谓“无赖国家”的高度机动性战争。2005年3月,美国与以色列举行代号为“杜松眼镜蛇”的联合防空军事演习。5月,美军又举行代号为“统一寻求2005”的军事演习,其假想敌实际上都是针对伊朗。2005年,美国还拟恢复参加与埃及联合举行的“明星”军事演习。
4.制订新的反恐战略,将目标从“基地”组织向全球“暴力极端主义分子”扩展。美国政府认为,经过近四年的穷追猛打,“基地”组织的核心力量已被彻底摧毁,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恐怖袭击。目前对美国威胁最大的是“伊斯兰极端主义”。为此,美国国防部于2005年3月制订了《国家反恐战争军事战略计划》,将针对美国把恐怖威胁定义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美国的“主要敌人”是“利用伊斯兰教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逊尼派和什叶派极端分子”。因而美国今后的目标不仅是“基地”组织,而且增加到20多个“恐怖主义组织”,(16) 重点打击恐怖组织中下层中的“新一代恐怖分子”。美国认为,目前伊拉克已成为中东地区训练和培养新一代恐怖分子的“大本营”,成千上万名伊斯兰极端分子在伊拉克结束训练后,返回他们位于中东和欧洲的祖国,并企图在那里制造恐怖袭击。(17) 所以,美国要集中一切可动用的兵力打击伊拉克的反美武装力量。为了加强统一集中领导,美国确定特种作战司令部作为反恐战争中的全球“协调者”,负责“协调”5个地区军事总部(18) 的反恐计划。
5.组建“民主别动队”,为打败敌国后重建新政权服务。美国认为,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美国虽然很快击垮了伊拉克军队,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未能及时派出足够的文职人员进行政治和经济的重建,使伊拉克局势长期动荡。2005年5月18日,布什政府决定建立一支文职“快速反应工作组”,直接介入世界各地的“民主革命”。该工作组由文职官员和外交人员组成,属国务院新设的“重建和稳定办公室”指挥。该办公室2006年度预算为2400万美元,外加“冲突回应基金”约1亿美元。其任务是在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迅速建立强有力的“民主”制度,如新闻自由、宗教自由、独立司法、和平的反对党和自由经济等。这个工作组可在发生危机后几天、最多几个星期派出。
美国军事存在暴露的一些重要问题
美国是通过两场战争确立了它在伊拉克、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的。如果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是为了反恐,它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和国际社会的支持,有一定的正义性质;那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则是师出无名,既未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也未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其性质是不合法和非正义的。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毫无联系,谈不上对美国构成任何威胁。相反,战后的伊拉克已成为“基地”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可直接袭击美国驻军,使美国感到更加不安全。美军长期驻扎是引发伊拉克反美武装活动此起彼伏、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是通过政治压力、经济利诱或直接出兵占领取得的,严重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必然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就中东地区而言,美军要想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国家长驻将面临许多问题:
(一)大批美军深陷伊拉克,打乱了美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计划
布什政府原来设想在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将大量部队撤走,只留少量部队来控制伊拉克。但由于反美武装异常活跃,伊拉克局势一直无法稳定。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承认,美军解散了萨达姆政权的军队,造成严重的安全真空,犯了极大的错误。美军至2005年8月虽已训练17万伊拉克军警,共有107个营,但只有3个营能够作战。美国认为伊拉克军警政治上不可靠、士气低落、领导不力、组织涣散,训练和装备都很差,战斗力不强,不能承担美军撤走后的治安任务。2004年,有1600多名伊拉克军警遭袭身亡。一支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部队,如何能够保护别人。目前美国中央总部所辖的主力部队几乎都驻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且要定期进行轮换,美国所能机动的部队已经不多,如何应对“不可预测的危机”和对伊朗、朝鲜等国家形成军事压力?据英国国防部2005年7月10日表示,美、英正考虑2006年将驻伊拉克联军人数从目前的17.6万人削减至6.6万人,其中英军将由8500人减至3000人。这样的设想看来很难实现。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005年8月23日称,为了保证10月15日伊拉克宪法公投前的安全,美国还将向伊拉克增派2个营,约2000人的兵力。(19) 目前布什政府还面临从伊拉克撤军的巨大压力。据民意调查,要求立即从伊拉克撤军的人数比率已从2004年10月的36%上升到2005年6月的46%。(20) 同时,有53%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有过半数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并没有让美国变得更加安全。
(二)巨额的军费投入,惨重的人员伤亡,使美国不堪重负
据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称,自2001年9月以来所有军事行动的拨款总额为2700亿美元。如果加上参议院给2006年国防预算追回的500亿美元的战争开支,总数将超过3200亿美元。这笔开支已远远超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接近朝鲜战争付出的3500亿美元的代价。(21) 据估计,美军在伊拉克一个月的开支为56亿美元(一说约50亿),已超出越南战争中月均51亿美元的开支。(22) 而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数字直线上升,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约130人,自2003年5月~11月底死亡约200人;至2004年12月,死亡达1300余人;至2005年8月,死亡人数已超过1800人,伤约1.3万余人。据民意调查,近3/4的美国人说,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人数是不可接受的。
(三)虐待战俘、亵渎经书、滥杀无辜,使美国“民主国家”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2004年伊拉克阿布格里卜监狱的虐囚事件,不仅使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焦头烂额,也使美国在世界面前丢尽了面子。2005年5月9日《新闻周刊》刊登的美军亵渎《古兰经》的报道,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大规模的反美浪潮,使美国的民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加之,美军在伊拉克强闯民宅和清真寺,乱捕、滥杀无辜,引起伊拉克人民的强烈不满,不少人由此参加反美武装斗争行列。据统计,两年来伊拉克平民因战乱死亡达2.5万余人,其中9270人系美军和联军所为,占37.3%。据美国国防部材料,美军关押的囚犯已从2004年9月的5400人增至2005年8月的1万余人。(23)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报告中称,这些囚犯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美军关押,显然违反了国际法。
(四)参加伊拉克国际联军的国家纷纷要求撤军,使美国处境更加孤立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2003年10月16日通过的“建立一支统一指挥的多国部队”的决议,除美、英外,还有35国先后派出约2万名军队或工程人员。但由于伊拉克反美武装活跃,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参加联军的一些国家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纷纷撤军。2004年4月~2005年3月,已有11个国家先后从伊拉克撤出3760名军人。(24) 此后,荷兰(1200人)和乌克兰(1600人)决定在2005年底前撤走,意大利也有从2005年9月起逐步撤军的准备。韩国也在考虑从伊拉克撤出其1/3的驻军。上述军队撤出的防区只有靠英美增派部队予以填补,这不仅在军事上增加了美国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对美国造成打击,使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更加孤立。
综上所述,美国虽已取得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但这种军事存在是不巩固的。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有些是难以解决的。美军可能在伊拉克越陷越深,在两三年内难以脱身。
注释:
①参见孙壮志著:《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112页。
②See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4-2005,p.32.
③参见《世界新闻报》,2005年3月22日。
④参见艾敏:《美英参战兵力和伊拉克军队简况》,载《西亚非洲》,2003年第2期,第71页。
⑤参见《环球时报》,2005年6月1日。
⑥See Oil & Gas Journal,Dec.22,2003.
⑦See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2-2003,pp.25-26.
⑧2005年1月赖斯就任美国国务卿后提出所谓“暴政”国家,实指伊朗、朝鲜、古巴、缅甸、白俄罗斯和津巴布韦六国。
⑨参见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美国军事基本情况》(1997年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5页。
⑩参见[俄罗斯]弗·伊·斯里普琴科著:《第六代战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1)[美国]《纽约时报》,2005年7月5日。
(12)参见《环球时报》,2005年7月8日。
(13)参见《环球时报》,2005年6月24日。
(14)参见《人民日报》,2005年5月17日。
(15)参见《环球时报》,2005年6月1日。
(16)参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5年8月1日。
(17)[美国]《华盛顿邮报》,2005年5月29日。
(18)即中央总部、欧洲总部、太平洋总部、大西洋总部和南方总部。
(19)美联社华盛顿2005年8月23日讯。
(20)美联社华盛顿2005年6月16日讯。
(21)[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5年5月19日。
(22)路透社华盛顿2005年8月31日讯。
(23)[美国]《华盛顿邮报》,2005年8月18日。
(24)参见《环球时报》,200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