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跨世纪发展生产力配置战略[1]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江苏省跨世纪发展生产力配置战略[1]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跨世纪发展的江苏省生产力布局战略[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跨世纪论文,战略论文,生产力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优化该省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提出了沿江、淮海两个经济区域的发展思路及其确立沪宁铁路、长江、东陇海铁路、苏北大运河、通榆公路五条发展轴,并在轴线发展基础上,逐步形成沪宁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滨江基础工业带、东陇海重工业带、沿海经济带和苏北大运河经济带的构想;阐明了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方向途径;论述了实施生产力布局战略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产力布局 经济区 城镇

1 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与目标

1.1 生产力布局的现状

生产力布局已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展开。工业布局不断扩展,形成了以省辖市为主体的工业中心,呈现既相对集中又分散的局面;农业生产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的开拓,里下河、沿海滩涂和黄淮海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形成了全局全面扩展的态势;交通运输网络的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全省综合交通网已初具规模;城镇体系和布局日趋完善,大中城市的配置格局已基本形成,由各级城市、建制镇和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江苏省生产力布局又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沪宁铁路和沿江地带,通扬运河以南地区集中了全省84%的工业加工能力,通扬运河以北地区的工业布局稀少,主要集中在几个中心城市;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苏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粮棉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0%和70%,苏南地区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耕地锐减,已经由粮食调出变为基本自给或需要调进,从而总体上形成了南工北农的格局;城市化水平南部高于北部,1994年南部地区已达30.2%,而苏北只有16.2%;科技力量的分布南强北弱,科研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沪宁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广大的苏北地区科研力量单薄。上述情况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从1984年到1995年,沿江、淮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份额由60.9%和39.1%变化为77.4%和22.6%。

地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江苏省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的重要表现,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长江岸线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现有的工业布点也缺乏和港口的有机结合;海岸带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的深度开发,一些具有建港条件的岸线没有利用,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苏北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影响了生产力布局的展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1.2 优化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战略和江苏的具体情况,在跨越世纪的发展中,江苏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确立科学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组建全省新的整体优势;促进相对发达的沿江地区经济的提高和推进欠发达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通道为轴线,以点轴发展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城市推动战略,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培育城市密集地区,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加大区位和资源优势地区开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促进地区经济的新发展。

到2010年前后,江苏生产力布局将实现下列目标:合理布局和辐射全省的发展轴不断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劳动地域分工初步确立;地区共同发展形成新局面,优势互补有大推进,南北发展差距开始缩小;初步实现城镇化,并形成若干个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带;生产要素在全省范围内流动和组合更趋合理,效益有大提高。

根据上述指导方针和目标,今后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想是:划分两大经济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确立五条发展轴线,逐步建立不同特点的经济带;选择有利区位,培育新的经济生长点;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断优化城镇体系。

2 两个经济区域的发展思路

根据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全省划分为沿江地区和淮海地区两个经济区域,采取分类指导方针,确立地区经济新优势,推进地区共同发展。

2.1 沿江地区

本区包括沿长江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泰州、南通八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8%和55%。位于长江下游,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化程度较高,农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荟萃;对外开放程度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发育好,商品经济活跃;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地域已露端倪。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等。

本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合理化,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顺序的转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本区成为全国高科技产业基地和信息中心之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率先实现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成为我国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地区和外向开拓的导航地区之一;稳定提高农业,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创汇农业和规模经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现代化交通建设,形成连接全国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和高效率通信网络;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办好各类旅游度假区,提高和完善太湖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长江风光旅游带;合理开发长江岸线,组建港口群体,建设新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形成新生长点;推进城市化步伐,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功能,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一体化;强化环境建设,太湖水患得到全面整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太湖等重点水域的水质有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有较大的提高;促进本区与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接轨,和长江上游地区联系,使本区成为推动全省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基地。

力争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到2010年使本区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地区,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地区之一,全国高科技和人才培养中心,全国经济国际化的示范区,以及世界上知名的城市密集地区和风景旅游胜地。

2.2 淮海地区

本区包括徐州、淮阴、苏迁、盐城、连云港五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2%和45%。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主轴线沿海与陇海——兰新铁路的交汇区域;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进一步提高了本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多种矿产资源,有占全省近77%的海岸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农业比较发达,工业也有一定基础。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有若干县(市)经济实力较弱,人才、技术缺乏。

本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交通、通讯、电力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新海港,建立海洋经济新优势,形成本区新经济生长点;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培育主导产业,建设一批骨干项目,因地制宜和较高起点地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强发展农业,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把本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建设面向陇兰经济带和周围地区的大市场,使徐州成为苏鲁皖豫接壤地区的商业都会,在连云港发展国际贸易,建设中外商品交流的口岸市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强化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协作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连云港东桥头堡的地位,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实施外向开拓战略,充分发挥连云港对外窗口作用和徐州交通枢纽作用,提高经济的外向度;纵深发展旅游业,把连云港建成以山海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发展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徐州旅游业。

通过上述建设,到本世纪末,使本区成为全国沿海新兴的崛起地区和陇兰经济带的发达地区之一,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沿江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到2020年大部分地区接近或赶上沿江地区的总体水平。

3 五条发展轴和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宁沪铁路、长江、东陇海铁路、苏北大运河以及通榆公路(204国道)是纵横我省南北、东西的交通通道,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的工业、大中城市,2/3的小城市和一大批小城镇,沿线农业发达,第三产业集中。随着交通通道功能的加强,产业还将进一步集聚,城市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是全省经济的发展轴。这五条轴线构成“井”字型的框架结构,形成均衡的布局势态,轴线的辐射将覆盖全省。今后在轴线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下,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调控,将逐步形成宁沪高新技术产业带、滨江基础工业带、东陇海重工业带、苏北大运河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各产业带和经济带的建设要点如下。

3.1 宁沪铁路高新技术产业带

对现有工业改组改造,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压缩、转移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工业和高耗能产品;以苏州工业园等各类开发区为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用现代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现以高新技术支撑的农业现代化,使这一地带成为我国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高新技术传播、扩散的孵化基地。

3.2 滨江基础工业带

发挥长江优势,重点开发太仓、常熟、靖江和南通长江岸线,布局运输量大、耗水多的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大型加工制造业;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沿江铁路、过江通道,形成大江两岸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建设,发展港口城市,组建港口群体;充分利用外国的原料、技术、资金、进口加工、出口产品,大进大出,形成外向型经济的新格局,使这一地带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工业基地。

3.3 东陇海重工业带

充分发挥连云港的对外窗口作用和亚欧大陆桥东出西联、双向开拓的功能,加快外向发展步伐;建设以徐州、连云港为中心,陆、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交通网和通讯网;进一步发展徐州工程机械和其它重型机械,加快煤化工、钢铁、建材的发展,形成徐州重化工基地;利用连云港的海岸、港口条件,建设核电,发展石油化工、造船、钢铁等临海工业。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把这一地带建成以重型工业为主导、外向度较高的新兴工业化地区和陇兰经济带的发达地带。

3.4 沿海经济带

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岸带及滩涂开发,建设我省新的粮棉基地和畜牧、水产养殖基地;开发灌河口和吕泗港,创造条件建设洋口港、王港、中山港;发展电力、石油化工、造船等临海工业,大力发展农业资源深度加工;以利用外资为突破口,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形成外向开拓新的前沿阵地;新建连云港至南通的铁路,扩建204公路国道,开挖通榆运河,形成纵贯南北的复合交通。争取在下世纪初把沿海地带建成以港口为对外窗口,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外向型经济发达,内外交通便捷的我国沿海新兴的崛起地区。

3.5 苏北大运河经济带

确立交通建设的首要位置,完善配套大运河航道设施,建设淮江高速公路本区段,形成南北水陆交通通道,提高轴线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调整沿线工业结构,开发煤炭、石膏、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发展相应的工业门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工业密度;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创汇农业,建设面向大中城市的副食品基地,形成大运河沿线发达的农业带。争取用10年左右,把苏北大运河沿岸建成工农业协调发展,交通方便,城乡经济繁荣的经济密集地带。

4 优化城镇布局

城市是经济、人口的集聚中心,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外国的实践证明,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因此,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城市化步伐,是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

4.1 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目前江苏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适应,很多城市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有大批富余劳力需要转移,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接纳,这种反差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00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0%,2010年达到60%。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下列几方面入手:坚持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的新格局;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加快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设施支撑;采取因地制宜、分片实施的办法,苏锡常地区和滨江地带首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淮海地区要壮大中心城市的实力,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挥大中城市的核心和统率作用,实现城、郊交通的紧密联系和工业的联合,以及城郊农业为城市的服务,首先实现城市和郊区的一体化。

4.2 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目前江苏城镇南多北少,城镇体系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情况,城镇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强化省会南京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确立和提高徐州、无锡、苏州、常州的特大城市地位,将目前为中等城市的省辖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市上升为大城市,在县级市中发展一批中等城市,在淮海地区和南京市优先发展小城市,将有条件的建制镇上升为小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城镇,培育一批中心城镇,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4.3 建设城市地域和城镇带

在经济密集地区和沿交通干线逐步形成城市地域或城镇带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城市地域和城市带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江苏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应当培育组建三个城市群和三个城镇带: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中心,包括三市宁沪铁路沿线城镇的苏锡常城市群;以南京、镇江、扬州为中心,包括三市周围地区城镇的宁镇扬城市群;以南通、张家港、江阴为中心,包括周围地区城镇的通张澄城市群;以徐州、连云港为中心,包括东陇海铁路沿线城镇的东陇海城镇带;以南通、盐城、连云港为中心,包括通榆公路沿线城镇的通连城镇带;以徐州、淮阴、扬州为中心,包括大运河沿线城镇的苏北大运河城镇带。

上述城市群和城镇带的建设,一要增强主中心的经济实力,提高辐射能力。二要建设城市群和城镇带的副中心和卫星城。三要强化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和周围城镇的交通联系。四要加强城市和城镇的产业联系和优势互补,形成经济的一体化。通过上述途径,逐步把城市群和城镇带建成相对独立、完善和各具特色的城镇小体系,形成城市地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5 实施生产力布局战略的对策措施

5.1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1992年江苏省编制了《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对指导这两个区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江苏省今后一段时期生产力布局的框架设想和地区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九五”计划指导下,又编制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徐连经济带规划》。这些规划贯彻了全省生产力布局战略的要求,并将其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今后根据地区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还要编制若干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

5.2 实行政府干预和政策的引导

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合理布局生产力;实施海上苏东工程和淮北致富工程,促进生产力布局的优化;采取鼓励政策,支持苏南地区将农副产品的加工工业转移到苏北地区;改革户籍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制定激励政策,动员和吸收人口密集地区的农民和科技人员开发海洋资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入开发苏北的海洋、矿产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大型骨干工业;通过政策引导,使乡村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城镇的发展。

5.3 实施税收和投融资的调控

实行税收调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和新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收优惠。对国家控制发展的高耗能、有污染和低级的加工工业征收特别附加税;发挥国家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建设实行投资倾斜;对“井”字型框架布局的交通轴线,实行重点建设,以加快轴线产业带的形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联合开发建设长江和沿海重点岸段的港口和产业,促进新经济生长点的形成。

5.4 实行区域协作和优势互补

鼓励经济发达的沿江地区和欠发达的淮海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协作,苏南以相对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援淮海地区,淮海地区以相对丰富的资源支援沿江地区;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搞好沿江地区经济强县(市)对淮海地区贫困县(市)的对口支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政府引导,鼓励沿江地区与淮海地区组建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实行南北联合和共同发展;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和适当补偿的原则,鼓励沿江地区市县到淮海地区开发土地、海洋、滩涂、矿产,建立农副产品和原材料基地;加强苏南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对淮海地区的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

TRANSCENTURY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LOCATION STRATEGY OF JIANGSU PROVINCE

Ding Jingxi

(Planning and Economic Commiss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present sistuation and character of productivitylo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expounded directing policy and target of optimizing productivity lo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points out thedeveloping thinking of two economicareas of alone river and Huaihai,advanced a construction which established five development axis of Hu-ning railway.Yangzi River,east Long-hai railway.Great channel in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and Tong-yu road.In base of axis development,progressively form five economic zones which are advanced and newtechnology industrial zone alone Hu-ning railway,basic industrial zonealone Yangzi river,heavy industrial zone beside east Long-hai railway,economic zone alone sea,and economic zone alone the Great channel.The paper also clarified the way of optimization town location and increase urbanization level,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 of implement strategy of producti vity location.

Key words productivity location;economic zone;town.

[1]来稿日期:1996年11月。

标签:;  ;  ;  ;  ;  ;  ;  

江苏省跨世纪发展生产力配置战略[1]_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