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存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工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科学管理、思想品德、科学开展、
一、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学生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落脚点。
1、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尊重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先后涌现了像董蕊松同学见义勇为抢救落水同学不惜牺牲生命的先进人物。
2、确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在活动中培养品德,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3、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养鱼养水,养花养根,育人养心。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必须用高尚的道德来培育和塑造,必须用圣洁的情感来感召和陶冶,必须用书籍的甘露来滋养和润泽。要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以书籍为友,以思考为乐,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创造精彩的人生、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加强教育常规的科学管理,促进课堂的内涵发展。
课堂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是检验学校内涵发展的载体,课堂能充分体现校长的管理理念、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实施和学校管理的情况。
1、确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确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面的“四全”课堂教学理念。全员,指全体学生,抓落实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类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最后一名学生。还要以中等生落实的效能为标准,定容量,定进度,真正做到“抓两头带中间”。全程,指课堂全过程,从课堂每一秒钟计算,对每个教学专题、教学环节、教学子目标,都要优化落实方法、程序、手段,做到惜时如金,追求落实效能最大化。全方位,指学生、教师感官和教学用具等资源,教学上教师要综合利用手、口、眼、耳、腿、脚和教师的教学用具等资源和阵地;学习上学生要综合利用手、口、眼、耳及其书籍、资料、用具、包括伙伴。落实教与学的目标必须全方位,做到口头与书面表达整合统一,练习像考试一样,训练像考试一样,像考试要求一样抓规范落实。全面,指“三维”教学目标,既要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建构。
2、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学校要引导教师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两个转变”,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由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向育人课堂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创造时机让学生阅读、叙说,提问、做题、思考、合作、辩论、实验、总结、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教材中比较明确的育人素材要重点讲,教材中蕴含的育人素材要挖掘出来讲,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育人素材要补充进来讲。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必须“教有模式”、“教学有法”。各类课型的课堂教学的建模至少包括九个方面:创设情景,展示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示交流,矫正反馈与点拨深化,典型问题和题目解析,巩固性活动,应用性活动,总结与检测。
三、加快课程改革,促进课程的内涵发展。
课程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课程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保证。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认真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校本课程,进而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我校根据实际开设了礼仪、书法等课程,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好评
2、扎实做好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校本课程要包括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发展性课程。要做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的整合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要建立健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重点看教师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成果,如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成绩。
四、开展德育组织的网络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从整体观念看学生道德教育,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独生子女的呈现,社会大众媒体的传播与普及,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很难完成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所以必须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的德育教育阵地,形成德育教育的网络化。
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是否良好,与家长的言行和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1让座 )为此,学校在每届新生中,都要组建新一届家长委员会、组织讲座与辅导、召开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党的政策、传达新课改要求的理念、讲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讲述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子:家长提前接孩子现象),同时,学校设立开放家长日,可以来校参加班队会活动、教学活动、升旗仪式,从而沟通学校与教育、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沟通中不断地培养家长良好的教子方法,正确评价观念,改变家长溺爱孩子,望子成龙的期望值过急、过高等普遍现象。
在利用社会资源中,我们请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教子人士及带动模范等给孩子们做课外辅导员,到校讲法律知识,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领略风光。到工厂去,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到名学府一中去,培养学习的确定目标,树立刻苦学习的强烈意识。
在学生品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它是相互依托、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有效地发挥各方作用,才能使未成年人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开展,促进文化的内涵发展。
文化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表现。学校文化是师生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的聚合体,它决定着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教育行为、物质载体之中。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学校的责任,愿景是学校的蓝图,价值观则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
1、精心打造精神文化。学校的干风、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办学经验、也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更能体现出教育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人生观、价值观。各学校要充实、完善和解读干风、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使之具有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气息,同时,要加强干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广泛开展干部修官德、教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
2、精心打造制度文化。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制度是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制度作用的发挥同样会受到文化的保护和滋养。各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教职工综合评价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教学创新机制、全员育人机制和各部门、各类人员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形成制度文化。
3、精心打造物质文化。建筑和教育教学设备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和设备本身就富有文化气息和鲜明的个性,我们要使它们具有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含量和时代的气息。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在育人和教学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各种设备管理使用的制度,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大设备使用的领导和监管力度,增加设备使用在教职工量化考核中的比重。要让教育教学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服务。要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科学探究室、综合实践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书法室等各类功能室要定时向师生开放。教师上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笔记本电脑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学习、借鉴、研讨和写作的作用。既要抓好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挥各种设备的作用,如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也要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引领社团成员利用教育教学设备开展学习、探究、实践活动。在总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各类教育物质的管理和使用的文化。
4、安全工作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护卫。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安全工作是校园和谐的保证。学校要大力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全力消除学校危房和设备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学校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优化育人外部环境。
5、确立文化管理的理念。学校的管理既是行政的管理,也是理念的管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管理。因此,学校必须精心打造精神文化、核心理念文化、集体风纪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教研组文化、班级文化、功能室文化和各种物质文化等,通过文化的打造,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加强学校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内涵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学校内涵发展提新水平、上新台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不能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先进的、优良的教育来保障。无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肩负起培育和选拔一代优秀公民的历史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一定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德育教育工作的途径,把祖国文明之花植入未来主人的心中,把崇高的理想与境界带给民族的未来。教给我们的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做现代人,为祖国位于世界强国之林,做出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文作者:雷登平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学校论文; 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内涵论文; 课程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