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珠三角改革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发展论文,视角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9)05-0018-07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引领了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回味和体会这种“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模式后,人们会更加关注珠三角这一地区的新增长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在合作方面,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和困惑。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不仅看到未来珠三角发展的新希望和新支点,而且看到它在全国突出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珠三角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二次创业”已经拉开序幕。
一、珠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和机遇
(一)困扰
珠三角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着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对这一地区的繁荣和富裕的阻力在增长,迫切需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
1.经济活力引力趋于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与珠三角之间,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跨境生产贸易体系的形成,带来了三地之间的商品、资本、人员和信息的流动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①,推动了珠三角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但这一传统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内地市场化、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等因素推进下,生产贸易体系受到扰动,合作演变为竞争,重复投入,加工贸易产业萎缩,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资本升级,不仅使港澳处于“尴尬”的境地,也造成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危机。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在全国的地位。
2.土地后备资源愈显紧缺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珠江三角洲工业用地十分紧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现有未使用土地在40多年之后就会全部用光。而广东现在的未使用土地大多分布在东西两翼和山区,其开发利用成本较大,土地的日渐匮乏,使得一些优势项目无法落地,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珠三角以及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因此,转换发展思路,寻求土地利用开发新途径新方向,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整合地块的潜在价值,对现有的生产力布局进行深层谋划,合理利用多种空间资源,开辟和创建新的经济增长基地,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必要。
3.产业结构高度化动力不足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一直存在动力不足,这给经济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外商投资的结构来看,技术含量低、单个企业规模小、单位产出利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是其主要特点,这也成为珠三角长远发展的软肋。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随着金融危机来临显露出来,高外贸依存度也使得珠三角的发展深受冲击。长期粤港澳区域合作形成了“前店后厂”产业分工模式,粗放低效,也造成了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对珠三角而言,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
4.粤港澳合作的效能受限
粤港澳合作涉及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三个关税区,这样三方合作由于制度上的差异和边境的阻隔必然存在一些障碍,如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等,这必然会增加合作的成本,客观上也降低了合作的效率,制约了区域协调、整合的广度与深度。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制度趋同,区域合作需要有一个自由市场竞争机制,因而粤港澳合作需要消除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鸿沟。以往的粤港澳合作,只是简单的、浅层次的产业合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合作中的体制问题,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合作空间和经济能量的释放。
(二)机遇
珠三角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扰,但是也有更多的机遇隐藏在滚滚向前的洪流之中,作为时代弄潮儿的珠三角人一向是善于把握一切机遇,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尝试,善于合作善于借力,在下一轮的发展中珠三角仍然是笑傲世界的金色高地。
1.国际经济贸易区域合作平台日益广阔
除了和亚太方面一如既往的合作,自2002年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就成为我国战略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对外建立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首个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自贸区。2008年广东与东盟的贸易额占全国与东盟贸易额的27.6%,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广东第4大贸易伙伴②。
在金融危机下,与东盟的合作显现出优越的地缘优势和特色,这已构成珠三角乃至广东省外贸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步骤。历来被称为侨乡的珠三角和逐步开放转型的东盟,地缘相近,产业层级有梯度,在经济文化生活模式上较之欧美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发展自由贸易区,改善外贸进出口结构,建立有效的信息流网,开发东盟这个有5.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空间,理应成为珠三角的“用武之地”。“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署,进一步扩大了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和经贸合作,服务领域由40个增至42个。这些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开通了和世界的交往。
2.国际产业链高端转移的趋势在加强
尽管多年以来国家产业转移一直是以制造业领衔的,但是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实施密集型产业,而附加值也从低到高经历了一个飞跃。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正在向外转移,以便腾笼换鸟接纳更多、更高端、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珠三角也正在经历由“中国创造”向“中国创新”基地和中心重大转移。
目前看,国际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的转移逐渐成为新热点,尤以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的转移为突出代表。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转移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步和扩散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开始专注于产业附加值最高层,为了缩短盈利周期,加快收回成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变相向外转移。在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中,项目外包为首的多重模式滚动开打,业务离岸也在持续丰富,甚至出现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的协同转移趋向。
有着优质投资环境的珠三角已经拥有了先天优势,要在后续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就在于把握好产业转移的总趋势,甩掉包袱,主动出击,利用已有的优势资源,逐步强化,有所专攻。
3.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内需空间强大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3200亿美元,人均GDP已达到3266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中国经济社会正步入发展新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这说明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珠三角地处国内外市场交汇处和转换处,一方面,背靠着泛珠三角的其他省区及至更广阔国内巨量市场,一方面面对着港澳台、海外的发达高质市场,沿着梯度推移和产业升级理论的轨迹,便可通过合作或者产业转移等方式来“脱胎换骨”,迅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实,只要珠三角充分把握时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优化内部机制,整合各类资源,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就会得到激发。
4.珠三角深厚的积累效应必然释放
资料显示,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019.9美元。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人均GDP均超过10000美元大关,最高的深圳人均GDP达12932美元,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
走在发展最前列的广东省在近些年来创造出了很多奇迹,也有着深厚的物质精神财富积累,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珠三角为首的广东是先富起来的地区,这里的人们以自己的勤奋,搭载上国家的倾斜政策,依靠港澳台和海外市场,迅速腾飞,走出了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也为自己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物质上的经济积累,加上精神上的智慧和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珠三角的优势体现。按照累积因果效应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新的一轮扩张,珠三角这种由前期积累所带来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放大,更加激发起这里的改革开放热情,形成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
二、珠三角地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珠三角的发展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本身,而是关系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甚至会影响全世界。珠三角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一直以一种爆发式的冲劲,突破种种制度障碍,一再创造奇迹,在新的历史时点上,珠三角当仁不让的承担起“科学发展的试验田,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
1.和谐发展、带动泛珠三角,成为拉动全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引起了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对珠三角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命题和考验。和其他地区比较,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政策优惠,和邻近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而新一阶段的发展则要求珠三角不光自己发展,更要依托港澳,承担起区域增长极的作用。在空间上,珠三角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有规模的城市,而产业结构上要进一步明晰推进性的主导产业,扩大自己高精尖的工业综合体,加强自身的扩散辐射力,也不推拒回流效应。
和长三角经济区不同的是,珠三角区位比较靠南,经济腹地是要小于长三角的,腹地的经济基础也弱于长三角,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珠三角的经济腹地的发展诉求更强烈,发展成本也更低,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珠三角能获得的博弈资本会更多。在泛珠9+2的合作过程中珠三角要注重利用自己经济实力加强对其他泛珠地区的合作与辐射,各取所需,加强和谐发展的联系,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模范试点。
2.改革前沿、创新体制释能,争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试验田
珠三角地区本身所带给人们的形象特色就是敢拼敢闯,胆大心细,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不服输、肯吃苦、百折不挠。粤人独有的精明使得他们不会盲目跟从,人云亦云。这些特殊的气质是改革试验田所最需要的。
因此珠三角的发展经验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到的,珠三角经济发展要找寻新的突破口,应该敢于通过体制创新充分释放能量,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把发展的自主权下放,充分利用人的能动意识,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块试验田中,珠三角更显得任重道远。
3.携手港澳、经济对话台湾,创建助推一国两制新型关系发展的新模式
珠三角的最初发展是和承接港澳产业密不可分的,当然,未来发展珠三角也是无法脱离和港澳台之间的关系,探讨一国两制体系下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情况下,为经济发展放行,合理运用特区,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放下政治偏见,运用经济对话,无疑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在找寻发展的新突破口时,重在经济领域加强合作开发。港澳台地区本身占地面积不大,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资源限制较大,随着这些地区之间的贸易加强,港澳台和珠三角地区联系会更紧密,互助发展的模式也会更加凸显其优越性。以往发展中强调的是单向承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珠三角更应强调双向合作,这也是一国两制的根基所在。
4.开放窗口、融入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沿海地区的新风貌新形象
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度高,利用外资多,是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展示中国风貌的窗口,是中国形象的首要代言,珠三角地区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环境的优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也是为长久发展做后续铺垫的要义。
珠三角的发展,经历初级、中级阶段的发展,即“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阶段,目前进入“可持续发展=全面的人的发展”阶段。全面推动发展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是珠三角成为硬环境优美,软环境丰富的前提条件,不仅着眼于国内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更要放眼国际人才的引进和交流。
三、珠三角提升发展质量的新突破口
国家对珠三角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高标准的发展规划要求,珠三角下一步的发展之路迫切需要有一个或一系列新的支点和突破口,这个支点是内生的核心源动力,它受外界的波动较小,而又能够源源不断的为珠三角的发展提供养料,同时,它又不易被打散,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聚人心笼人气。珠三角的大发展需要找到新突破口。
这个新突破口就是规划纲要提到的建设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后海地区、深港边界区、珠海横琴新区、珠澳跨境合作区等合作区域。这些新区从区位态势、功能作用到产业方向、用地布局,再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占据明显的优势,是珠三角地区的“五朵金花”。
为了做好珠三角新区发展,培育珠三角新的增长极,我们提出下面有关建议:
1.路径认同: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开发路向
上述新区可以说,一般都经过了多次论证和定位,但由于受制于市场环境变化、体制改革等原因,人们在对新区的进一步发展上总是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开发路向上的摸索不定,发展重点摇摆变化不定。诸如,横琴建区以来,先后形成了四个规划,五个开发方案,近十种开发模式。其定位越来越高,从横澳合作、珠澳合作、粤澳合作再到“9+2”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帽子”越戴越高,但没有一个方案能最终实施。这种内部思想的不统一,导致横琴开发的茫然、迟疑、不确定,严重影响了横琴岛的正常发展。
因此,承担重点突破的新区,其发展战略要及早统一思想,坚持谋而后动,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政治动态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可在国际上招投标,引入多家战略研究者和战略投资者,共同探讨新区的开发问题,为新区开发创造思想基础和决策条件。
2.转换方式:高瞻远瞩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鉴于珠三角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扰,以及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新区的开发,应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定位要高,效益要高,在引进项目上,宁缺毋滥,坚持高档次、上水平、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简单加工贸易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自主创新型增长方式转变,真正把新区建设成为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的开发区、广东省扩大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以及粤港澳合作的示范区。
3.新区构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
随着WTO的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些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它不仅处于珠三角核心城市圈地带,而且毗邻港澳,拥有“一国两制”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结合部的特殊区位优势。因此,这些新区在自身的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主动融入珠三角核心都市圈,加强与港澳的合作,成为港澳优势产业的延伸地带和生活居住的后花园,成为粤港澳合作的平台。
新区的开发,要充分利用港澳元素。近年来,尽管港澳经济发展迅速,但其用地空间狭小,已经严重制约其发展。而近在咫尺的珠三角新区土地资源丰富,因此,一旦在开发制度上有新的突破,这些新区的地缘优势和能量将会立刻彰显喷涌出来。
4.产业新置: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由于这些新区独有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它们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口”,它们的功能也将重点从制造业领域转移到服务业领域,这不仅能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有利于承接港澳产业缺位,补充和延伸港澳经济和海外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新区要优化目前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产业选择时遵循生态原则、高效原则、高端原则和精品原则,重点选择会展旅游业、高新科技、物流、服务贸易、创意产业等现代第三产业入驻。
5.制度创新:实施制度创新的新举措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是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谋新区发展,关键是制度创新。这些新区具有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如珠海横琴新区、深港边界区等,因而,要在制度上实行“超越港澳、国际范式”才具有生命力,它们应该成为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区。因此,只有通过大胆的制度创新,超越目前的行政体制架构和两种不同意识形态造成的制度鸿沟限制,才能实现这些新区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功能,才能释放港澳经济的巨大能量,引爆新的生产力要素,形成产业发展的链式反应和制度经济的无穷乘数效应。
——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开发模式
拿横琴岛来说,目前的开发就涉及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三个关税区,由于制度上的差异和边境的阻隔已经出现了一些障碍,影响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需要在宪法和基本法的框架下,把横琴岛设置为一个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独立关税区域,从而实现人、财、物在三个关税区的自由流动。
横琴岛四面环海,与澳门和珠海的陆地各由莲花大桥、横琴大桥相连。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极为有利于形成“境内关外”开放格局。进出横琴的货物与人员,参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进行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粤港澳合作和迅速提升国际化水平。
在具体政策方面可以借鉴港澳、德国度假圣地-赫尔果兰岛(Helgoland)、韩国济州岛的成功经验,通过强授权赋予独立创新的权力,在货物贸易、产业政策、税收制度、口岸监管、人员进出管理等方面实行特殊的政策,以确保生产要素进出横琴的相对自由,促进产业之间的有效国际链接。
——进行“一国两制”政治制度创新试验
粤港澳合作涉及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一国两制”制度创新的试验点,用于探索“一国两制”下一系列合作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制度创新、“一国两制”对接、融合的首选试验区。可以创建“深化开放特别行政区”,该区在公有制基础上,享受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主要权限和待遇。起步阶段建立一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管理机构。
由于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受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制约,因此,须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在法律环境、政府构建、职能转换、人才、土地管理制度方面有所突破。香港和澳门的制度资源优势表现在公共服务领域、公务员管理体制、中介组织培育、法制环境建设等方面,而内地的优势体现在关注民生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要发挥两方面的制度资源优势,突破目前的客观局限性,就迫切需要国家在法律规范、政治体制、思想统帅、组织纪律方面给予新的政策支持,通过授权立法制定特殊的基本法律为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适宜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创建“协调、管理、开发相分离”的管理体制
珠三角这些新区承担着新型管理体制的试验和创新任务,国内外的实践都为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主体和经济开发主体分离”的要求,新区的开发还可结合政治体制改革,组建一个包括粤港澳在内的跨行政区的协调议事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组织实施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构建共同市场和扩大产业协作,以及促进信息交流问题。同时,组建一个经济实体担当开发机构,全面负责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业务,从而使开发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提高了运营管理的活力与效率。
注释:
①罗海平:《“粤港澳特别合作区”战略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构想》,海口:《海南金融》,2008年第7期,第17页。
②《东盟:广东区域合作新视》,http://www.pprd.org.cn/quyu/dongmeng/asean&pprd/200810/t20081021_51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