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学校德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当代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学校德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当代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学校德育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文化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代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同时,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青少年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自然会形成这一代人特有的精神风貌。面对着这样的教育对象,学校的德育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当前我们所习用的许多教育手段,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文化环境下的产物,虽然在当时曾经一度起过作用,但却不能充分适应当今的形势。其结果是:在文化心理层面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经常地处在对立的地位上,双方存在着相当大的精神隔膜,有时甚至导致严重的冲突,使得德育的许多目标落空。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认真分析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心理文化环境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讨论。

一、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当前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影电视。随着影视传播技术的进步,电影、 电视(包括录相)正日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对于外部世界永远充满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青少年,很自然地会对影视文化倾注过分的热情。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当然会对它们的健康成长有利:可以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即使是一部普通的卡通片,透过其中充满童趣的角色和离奇的情节,也往往能使小观众们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但是,伴随着影视作品商业化的潮流,也有一些作品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比如某些庸俗无聊的打斗片、肆意渲染的鬼怪片、格调低下的赌博片、都可能严重地残害年幼无知的青少年的灵魂。至于街头常见的、其片名充满着露骨的挑逗意味的三级片,更使得天真无邪的孩童处处面临恶意的引诱。他们有时还故意地标榜所谓的“儿童不宜”,其真正用心,则是企图造成“禁果”所引发的逆向心理效应。

2、文学作品。 随着文化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和家庭购买能力的提高,青少年手中的读物正在成倍地增长。除了强烈反映家长育才期望的教参、科普类读物外,更多的是各类文学作品。而青少年的阅读倾向,很明显地是偏重于后者。他们的阅读兴趣,男孩一般会追求离奇和勇武精神,于是热衷于古龙、金庸、梁羽生;女孩一般常偏爱曲折和幽婉,于是迷恋于琼瑶、三毛、岑凯仑。平心而论,这其中不乏好的作品,有的甚至是难得的传世佳作。但青少年们却未必能够恰如其分地认识和把握它们。现代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义气和港台言情小说中的伤感情调,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浸染孩子们的心灵。

3、流行歌曲。这是当今中学生最普遍的娱乐形式。 一个阵营庞大的“追星族”正在校园内外悄然兴起。无论是“四大天王”、“小虎队”、童安格、崔建,还是邓丽君、梁雁玲、杨莹钰、韦维,都曾经是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这些明星的玉照,成了他们文具盒中、床头墙上最醒目的装饰物;这些明星的逸闻趣事,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磁带的价格越来越低,由于卡拉OK的高度普及,再加上最具现代色彩的MTV的精美包装,加快了流行歌曲风靡于校园的速度。在传唱中, 他们找到了一种共同的音乐语言,取得了群体内部高度的情感沟通。但是,某些流行歌曲,特别是某些境外流行歌曲中力竭声嘶的演唱风格和无故寻愁觅恨的演唱内容,无疑也会给青少年带来消极的影响。

4、电子游戏。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当代青少年, 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其游戏形式正越来越走向电子化。电子游戏机正以惊人的普及速度走上街头,并涌入千万个家庭。无论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街机”,还是许多家庭都有的“任天堂”、“小霸王”,都足以使缺乏自制能力的孩子们废寝忘餐。在忘情的游戏中,他们暂时缓解了由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升学压力所带来的精神焦虑。但是,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以及闪烁不定的电视屏幕,都足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休息时间乃至学习时间的大量被占用,常常也是学生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某些游戏具有赌博、暴力、色情色彩,对青少年的毒害作用也显而易见。

5、物质文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 我们社会的物质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个越来越体现着现代物质文明的精神世界。琳琅满目的商品、精美无比的包装、眼花撩乱的广告、装饰华美的店堂,再加上林立的歌厅、喧腾的夜市、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讯,都足以激起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热爱。但是,这也易于诱发他们过高的“物欲”。特别是当这种欲望膨胀,严重超越了学生的实际经济能力时,其害处会非常明显。从一般性的攀比服饰、炫耀家财,到摹仿“款爷”、自命“公主”,都不是罕见的现象。女孩子们对于各种新潮化妆品的熟悉程度,常常会远远地超过其母亲,男孩子们衣兜里偶尔被发现的香烟,其牌号竟然有可能令其父亲汗颜。至于某些学生因追逐钱财而走向犯罪之类的事,在新闻报道中也时有所闻。

二、我国当代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特征

存在决定意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情之下,我国当代青少年必定会形成他们这一代人既不同其父辈,也有别于境外同龄人的特殊文化心理。根据笔者的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

1、重视精神追求,高于重视物质追求。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家庭在经济上正在逐渐步入小康,或者已经实现温饱。在这种情况之下,青少年一代心目中所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而更多地偏向于精神领域的追求。他们手中零花钱的用途,已不再是主要用于购买食品,而主要是用于购买书籍、玩具、礼品等心爱之物。过年——这个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如果说它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还有吸引力的话,也已经主要不是因为“吃”,而是因为“玩”。许多家长都曾经抱怨说:在尽可能隆重的年夜晚宴上,孩子们常常是心不在焉地匆匆扒下一碗饭,便急急忙忙地要去找同学朋友。文学书籍、圣诞卡片、音乐磁带、生日礼物等“精神类”商品,是他们最突出的消费重心。为了给过生日的朋友送上一份像样的礼品,孩子们会不惜省去两个星期的早餐。他们对于自己或朋友的生日活动越来越重视,还常常临时要求父母“回避”。虽然餐桌上会因此而比较清淡,可心理上的确会减少一些拘束。因此,孩子们稍加权衡,往往还是毅然地选择后者。

2、重视情感经历,寻求情感寄托。由于成绩名位、 升学指标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过早卷入社会竞争。这种竞争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损害,加上独生子女固有的孤独感,加剧了这代人的情感饥渴。他们的情感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喜欢人情味,崇尚温馨和谐的友情。这种友情如果存在于异性同学之间并且失去控制,还有可能转化为早恋情绪。无论男女同学,一般也都会有自己的同性密友。这些密友之间无话不谈,相互之间的精神影响极大,其影响力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家长和老师。他们对这种友情极为珍视,会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它。如果不出现意外,这种友情一般都可以维持终身。

当代青少年比较地外向和不保守,会寻找适当的机会、运用适当的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仅仅依靠学校生活中惯常的形式是不足以达到这一目的的。一部分学生将注意力转向选择余地很大的各种业余爱好。文学、艺术、体育、科技,乃至各类收藏,都可能成为青少年们迷恋的对象。一旦迷上了某一个项目,他们便会以超常的热情去积极投入,以便尽早地品尝到一份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如果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去寻找的话,其难度是要大得多的。

3、追求精神刺激,热衷游乐活动。繁重的课业负担、 单调的学校生活,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厌倦情绪。为了摆脱或缓解心理压力、渲泄和释放心理积郁,他们会由衷地去寻求一种方式,只要它能够造成全新的精神兴奋中心、哪怕是暂时地帮助自己逃避一下日常的巨大心理压力。

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是很多的。比较典型的方式有:观看影视作品、参与或观看体育竞赛、旅游探险、电子游戏、卡拉OK等。影视作品中的枪战打斗场面、神秘恐怖气氛、重大赛事中的胜败得失、陌生环境中的涉险探胜、电子游戏中的紧张激烈、明星演唱时的狂热奔放,都足以使长期处于巨大心理压力下的孩子们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

这一类活动,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有益处的。问题是青少年一般缺乏足够的自控制能力,在精神高度兴奋时可能“走火入魔”,作出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料想的事情来。比如聚众闹事、破坏公私财物、打架斗殴、自我伤害等等。

4、渴望社会变革,崇奉追逐时尚。 当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机遇,但目前的现状又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年轻一代强烈意识到未来属于自己,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幼想,对当前的现状强烈不满,迫切地期望尽快改变现状。他们对一切可能的社会变革都愿意支持,甚至对某些是非难以判定、前途未必乐观的改革方案,也往往会无条件地加以认同。他们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动力,是改革创新的天然盟友,却同时又是政治阴谋家们天天都梦想着要利用的社会力量。

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心理几乎是永恒的,在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中国尤其如此。社会上一种新的事物出现,无论是服饰、发型、娱乐方式还是新词新语,首先起来仿效的,往往便是青少年。实际上,他们是一切新鲜事物的不倦的推波助澜者。限制他们这种欲求的唯一因素,只不过是他们极为有限的经济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卡拉OK、欢歌狂舞是他们投资最省的追求时髦的方法。

青少年的这一特点有其可贵之处,但也包含着不安的因子。他们肯定是改革的中坚,也可能是动乱的载体;他们能助成新潮,也可能会流于怪诞。

5、强调自身价值,期望出人头地。欣逢盛世的自豪感、 比起长辈来得天独厚的生命充裕感、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得这一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我感受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期望能够处处超越别人。为此,他们中的许多人的确会勤奋努力,积极上进。但是弄虚作假、不责手段,也是个别人惯用的手法。其中的脆弱者,在竞争失败或者受挫之际,还有可能草率地作出自杀之类愚蠢的行为。一个十七岁的妇同学,一向成绩很好。只是有一次,外语测验没有达到80分。父母见其情绪不好,还来不及加以过问,等到稍后发现她时,她已经服毒身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中包含的沉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既然被卷入了社会竞争,就不可能指望全部成为胜利者。这给从小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独生子女们造成了难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一部分人在解决难题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另一部分人则由于不能协调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可能陷入困境。

三、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的几项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国情造就了这一代青少年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在他们身上,既饱含着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也不乏使人忧虑的固有缺陷。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学校的德育工作只能加强而不能有丝毫的削弱。但是,这种加强并不一定意味着时间的增加,而主要是应当强调效率的提高。这只有通过比较深层的改革才能实现。这种改革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改革,没有改革所造就的富于时代气息的新德育,我们的事业将是没有希望的。

根据笔者的体会,当前学校的德育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彻底更新教学语言。语言是教师对学生施行教育的主要工具。 多年以来,人们最乐于采用的语言模式,是那种在绝对的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一刀切”的、八股味十足的、行政命令式的、生硬空洞的说教。这种教学语言,即使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效果也是可疑的。如果被搬用到当今的时代,则肯定是不行了。所以说,新时期的德育改革,首先要面对的是教学语言的改革。

教学语言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转变语言的态度风格,一是更新语料库。首先,要逐步地抛弃过去所习用的那一套居高临下的生硬的说教,而改用平等交流式的、幽默生动的谆谆诱导。要放弃令人生厌的老祖母似的唠叨,而代之以言简意赅、语短情长的提示。要允许学生提问或反驳,要养成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习惯。其次,还应该检点分析自己习用的教学语料库,将那些生硬的、不文明的、带有训斥或贬辱色彩的词语进行永久性的删除。经验证明,对于犯有错误的学生,温婉而不失力度的个别谈心,其教育效果总是比雷鸣电闪似的当众训斥要好。

2、提倡相互理解与尊重——寓教于情这一代青少年渴求感情, 渴望理解。虽然他们是得天独厚的“天之骄子”,但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他们与其长辈之间自然会有种种的不同,一般人往往习惯于将其称之为“代沟”。但这不应该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德育工作者首先要作的,便是如何去填平这道沟,或者至少要在这沟上架起一座桥梁。只有消除了心理上的隔膜,其后的实质性教育才有可能生效。

要真正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沟通,主要的责任在教师。首先,我们应当理解这一代青少年的特殊心态,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不要总是认为,他们这一代比起老一辈要幸福得多,因此就不该再有任何新的希求。要知道,他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许多社会压力,也是老一辈人所不曾经受过的。其次,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习惯于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要认真而诚恳地听取他们所倾诉的苦衷,朋友似的给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你已经是一个“哥们”,那你的任何意见的影响力将会无可估量。不必担心学生会对你有不尊重的言行,要知道,他们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友谊的珍惜程度,常常会远远地超过你。只要不发生意外,这种友谊一般也都可以维持终身。

在这样一个情感的平台上,教师已经有可能去从容地构拟并实施自己的长远教育计划了。

3、尽量参与学生游戏活动——寓教于乐。传统的德育, 似乎总是被笼罩在一种凝重的气氛当中。这很容易在师生之间造成了一道无形的心理屏障。再加上比较单一的、以课堂为主的教育形式,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必须努力突破旧有的单一模式,将教育场景扩大到课堂以外的广大领域,包括青少年们最热心参与的各种游戏过程中。

爱好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但游戏绝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消遣。动物学家指出:大多数高等动物在幼年阶段,都必须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而这种学习的过程,总是以游戏的方式在进行的。它们之间的追逐、撕打、逃避和躲藏,都是标准的游戏,也都是最有效的学习。人当然不是一般动物,但通过游戏可以学习、锻炼、培养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精神极度亢奋,心情高度愉悦,对于愿意参与他们游戏的老师,那种在一般场景下往往难以避免的防卫心理将会消失殆尽。这时候,正是教师深入了解孩子们心理底蕴的最佳时机。

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当努力使某些常规教育多少带上些游戏的色彩。这将使教育的实效得以大大提高。比如1994年暑期,北京市教委和团中央组织了一次“勇敢者”夏令营活动,让100名十岁左右的少年, 离开家庭,到山区去自主生活10 天, 以便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据1994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其成效非常显著。 这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戏,但毕竟或多或少地带有游戏分量,于是促使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吃苦耐劳精神。

4、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美。 由于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代青少年的审美意识较为强烈。“尚美”成了这一代人的重要心理特征。当前的德育改革,也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应当努力地使我们的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和日益美化。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富于教育意义的教材。壮丽的山川、幽美的校园、精美的艺术、甜美的友情,都足以使沉浸其中的青少年的灵魂得到净化。无论是诗还是歌,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也不管是工艺制作还是植树活动,旅游登山还是体育竞赛,都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尽可能多地开展这些有益的活动。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征。对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来说,最难得、也是最可贵的是和谐美好、正直真诚的师生情感。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值得付出一切努力。让师生双方共同协作,在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最后臻于“行不言之教”的最高境界。

时代在呼唤高质量的人才,学校的德育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德育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广大德育教师应该感受到肩头的分量,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尽快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之路。

标签:;  ;  ;  

当代青少年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学校德育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