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论文

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论文

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

王余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苏 欣(鲁迅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辽宁 沈阳 110015)田 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 摘 要 ] 本文阐述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沉浸、真实、交互的特性,结合叙事性的表达手法将其应用于遗址博物馆展陈模式中。对已被历史时空压扁、折叠的文物历史事件及场景进行重构、再造与复原;对造物发生过程及其行为逻辑进行合理推演。使人能够通过拟真化的交互体验与文物所要传达的文化价值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文博载体的文化内涵与传播价值。

[ 关键词 ] 虚拟现实; 遗址博物馆; 叙事性

随着《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博类节目的不断涌现且观众好评如潮,具有独特的叙事角度,结合文物的“前世”“今生”,能够生动演绎文物背后隐藏历史事件的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并推崇。

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大众对传统文物的固化认知,颠覆了对刻板展陈模式的沉闷体验,使具有严肃、厚重的文物历史跳脱出固守的历史设定,转而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段传奇故事。这种演绎方式同时也重新延展了博物馆的功能和社会价值所在,使民众对当下遗址博物馆的展示与体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随着国家对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环保监测设备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大气采样器主要是定量采集大气样品,以用来分析气体成分,在环境监测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将针对以膜流量计为主要标准器,对大气采样器在检定过程中所需注意事项及常见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遗址博物馆展陈现状分析

遗址博物馆作为遗址环境场中集中阐释和展示遗址内涵与价值的场所,除了具有历史、见证价值之外,应兼具科普、教育、游憩等功能,是普通公民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体验人类悠远深邃文化的场所。文物一直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链接了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用的各种“物”,并指向“物”背后的多层次文化体系[1]。浸透了中国人生活方式、审美心理以及价值观与方法论在造物行为中所留存的种种深厚积淀。在既往的传统遗址博物馆展示叙事研究中,大多重形式,轻内容;重展示,轻叙事;重硬件建设,轻文化阐释;重复原文物,轻沉浸体验。以遗址出土文物为主要展示内容,配以学术性较强的图片解读,单一枯燥的展陈内容和深奥晦涩的讲解完全不符合受众的观看体验需求。造物文化与古代生活方式往往被折叠并“压扁”,中间更为鲜活而多元的人文层面却出现断层。遗址博物馆无法充分体现其历史教育、文化传播的现实作用,其存在价值也被无限压缩。造成了遗址博物馆空有外部形式,缺失文化内涵的现状。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猛的发展,沉浸式交互体验是其关键,借助一些介质或设备把虚拟世界嵌套于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它提供给人们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感知与体验方式。这种交互方式正渐渐渗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甚至有可能成为又一次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简言之,人们可以在现实与虚拟情境的交织中跨越时空感受彼时彼地的“真实”世界。这对遗址博物馆展示研究来说,则提供了一种全新体验的可能性。

同样,虚拟现实对遗址“场景”的高度模拟、还原及推演,对营造历史氛围,讲好遗址故事具有先决意义。逼真的历史环境搭建、合理的生活场景演绎、自然的交互行为发生给游客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暗示会加快其融入故事角色和历史情节中去,对更好地理解和探索遗址文化内涵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将遗址中零散式、碎片化的历史信息通过整合推演进而架构起完整的叙事链接,然后辅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对遗址情景中的叙事主体一一复原、重组、再现,给观者模拟一种充满故事性的情景体验且营造出紧密历史连接的时空感。虚拟场景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本身独立的叙事倾向和故事导引,而整个情景逻辑的搭建又是由这些独立的故事支线组织穿插构成的。这样就可以有效衔接每个再生“角色”的历史断带,使之完成历史场景再生的同时给观者营造一种更为完整的叙事性环境。所以说,“场景”的再生不仅仅是对当时遗址生产生活情景的虚拟再现,也是在探求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叙事性连接,更是对讲好遗址故事较高形式的探索和尝试。

SAFA利用VR技术和互动体验让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浸入”到北宋赵佶的《听琴图》中,置身并体验画中的情境。一人端坐于树荫下焚香抚琴,左右各有一位听众和一个侍童,在美妙的琴声混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声中听众都流露出陶醉的神情,轻摇蒲扇或身体随着韵律摆动,当参与者与侍童四目相对时,他会欠身施礼,然后跟随在参与者身后,这些互动体验都是自然发生的,参与者置身于古画的时空场景中可以近距离观看画中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把玩器物的精美以及感受从香炉中飘出缕缕青烟所营造的古色古香的氛围,切身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以及画者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带给世人的无限惊叹。

三、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分析

2018年于英国约克郡博物馆举办的“侏罗纪世界”VR展览,将参观者带回到约1.5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游客使用HTC Vive设备,可体验在高度拟真的虚拟环境中漫游观赏白垩纪丛林风景,体验从最深的海洋深处到古老的海岸和沙滩,与硕大而逼真的恐龙相遇并进行近距离接触、喂食,也可化身为曾经漫游于风景中的巨兽,体会不曾感受过的王者气息。虚拟现实在博物馆中展现了三维立体的虚拟仿真空间,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活动,建立起了跨时空的交互行为,使游客可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历史。

1.感受“场景”的再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处理,创造出一种拟真的适人化多维信息空间。根据遗址保留的历史信息,重构、再现当时的生活、劳作、祭祀场景,使人们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情境中,并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自由的实时交互操作,如打招呼、劳作、狩猎、祭祀等环节。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感受到真实的工艺过程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叙事性表达为演化遗址博物馆中“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趣味性提供了可能,叙事的本质是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是解读和重构人文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2],其手段是讲故事,而人又乐于听故事。所以,遗址博物馆展陈的文物需要被重新的解读和认知,其折叠、压扁的历史需要叙事性的表现手法使之铺展开来。而虚拟现实作为辅助叙事的全新“语言”,因其沉浸式、交互性、构想性的特点也极大增强了叙事的立体性、真实性和观者的沉浸体验感。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层次:

“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作为驿站文化的主题博物馆,主要展示二连浩特的历史遗址和口岸因路兴盛的演变历程,以虚拟现实的手段模拟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观者作为“亲历者”骑马置身其中,重走沙漠商路,探究当地的人文风情,体会历史变迁中茫茫大漠的繁华与落寞,感受特定历史情节渲染的文化氛围。同样,首都博物馆对妇好墓分层展示的拓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墓中的场景,观者佩戴VR眼镜后可以360°观看墓室情景,并且可以深入了解每一层墓室中的陪葬品,进而理解当时的墓葬形式和等级划分原则,相较于实体展示的墓室可拓展内容更为丰富、立体、直观。

尼·康·米哈伊洛夫斯基指出,“地下人应该捆起来”……他的回答非常透彻地理解了地下人的本性,但却全然无力反对他的辩证法。[2]490

2.叙述“发生”的逻辑

造物与工艺文明初始应该有多种可能的解读视角,只有“物”对于历史来说是事实。借“物”为线索,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印记,以及隐含于“物”背后的现象、知识和解释。例如红山文化遗址中采玉治玉的过程,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体验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逻辑。“发生”既承载着故事发生的时空,也指向了故事的内涵和意味。这种研究角度可以虚拟回溯并再现历史,实现造物工艺发生发展的多种文化解读。瑞典工作室的Space Plunge制作名为Art Plunge 的VR项目,旨在重建经典名画作品的场景内容、动态情景模拟和情感带入体验。体验者佩戴VR设备,进入该应用,即可看到多幅名画作品《蒙娜丽莎》《窗边读信的少女》和《最后的晚餐》等。凝视其中一幅幅画作,即会进入到画作的时空,以旁观者的角度观赏、体验、探索隐藏于画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及其创作的过程,进而解读作者创作的逻辑发生过程。例如《蒙娜丽莎》,体验者会置身蒙娜丽莎所在的房间,可走动查看房间内的物品及装饰,窗外不时有鸟雀飞过,蒙娜丽莎也会偶有眨眼、微笑、捂嘴的动作,达·芬奇与其细声交谈的轻松氛围弥漫整个空间。脑海中固有的历史性的一刻不再只是神秘的微笑,透过画作去感受、体验完整的创作流程发生的逻辑更值得让人铭记。

遗址“场景”的再生是给观者搭建一种真实的叙事环境,“发生”的逻辑则是给观者演绎遗址故事发生的多重历史解读。遗址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凝结着古代造物行为的发生条件、生产流程和历史意义。“发生”指向的是造物背后一系列生产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探究一种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遗址博物馆因其本身极具故事性的文化特质,决定其具备较强的叙事表达潜力,在发掘遗址文物背后潜藏的历史信息的同时对其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拓展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到不同的历史可能性,进而构建多样化的文化表现,使观者可以有多重历史选择的可能。这一过程是对遗址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事件整合、推演、再现的前期必要准备。在构建起完整的叙事框架、内容后,加之虚拟现实手段将已被折叠、压扁的历史事件铺陈开来,以构建遗址多重的叙事空间、还原造物发生的过程、链接人与历史的情感互动。这种技术特性加强了遗址的叙事感染力和观者的历史带入感,对观者探究造物发生的始末,感受遗址文化内涵更多层次的理解至关重要。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提升了遗址展陈的可读性、观者的体验感。但更重要的仍是对历史文化深入剖析、梳理后从中提炼出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以及对文化起源、过程演变的探索追求。

中国糖尿病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有糖尿病的手术患者并不少见[1]。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基础疾病发生风险,糖尿病存在多种并发症,会损害多系统、器官功能,从而导致手术耐受下降,切口感染、循环紊乱、低体温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风险明显上升[2-3]。糖尿病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医院尝试强化此类对象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实施细节护理质量改进。2018年2—9月,共处理患者104例,现报道如下。

3.体悟“价值”的意义

当遗址博物馆传统的展陈模式无法精确传达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信息,被压扁、折叠的历史将会被慢慢遗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价值意义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承。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结合遗址本身的叙事模式在扩展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是在为发掘遗址文化的历史价值做铺垫。

当最传统的历史文化遇见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借此为人类的过往生活提供一种全新的认知、观照视角。在当下和历史之间建立一种“体验”的链接。不再只用学术性的时间轴历史叙述结合碎片化的图像资料方式,阐述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距甚远的古代造物行为,而是通过科技手段让人们穿越时空,真正进入对于被时间“折叠”的造物发生,工艺过程,心流体验等情境,进行必要的互动探索与体验实践。让遗址文物与生活方式建立链接,真正活化起来。

图2表明,脱脂奶粉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很大,感官评分随脱脂奶粉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奶粉添加量为6%和9%时,酸奶有大量乳清析出,凝乳不均匀;奶粉添加量小于12%时,增加奶粉的添加量可使酸奶更具稠厚感,凝乳更均匀,口感更细腻,酸奶品质明显提高;但当奶粉添加量大于12%时,奶粉添加量对酸奶的品质影响不显著,感官评分差值不大,因此以12%奶粉添加量为最佳值。

Design and analysi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super high-rise structure

遗址博物馆不仅是遗址及文物的展示场所,同时也是发掘文化内涵,传承历史价值的圣地。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价值的呈现载体。遗址文物的历史性、叙事性是其存在自身价值,将这种价值外放就是遗址所要带给大众的“价值”意义。通过对遗址文物历史事件的探究、解读并展现其背后的价值内涵是遗址博物馆的目的。再通过虚拟现实的沉浸、仿真、虚拟交互的表现手法对遗址故事进行模拟再现,让观者可以与模拟的历史场景建立特定的交互连接,体验重新造物,把玩古代器物,并尝试体会这些造物技术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传统中如同信仰一般追求材美工巧极致的精神价值。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高于物质载体样貌及其工艺精微性的精神价值体系,如果不通过叙事性的表达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不通过虚拟现实的模拟交互及体验,我们便无法感知这种价值与方法共同体所带来的身心共振。

4.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构想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作为展介红山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中女神庙和积石冢是最具红山代表的文化“符号”,运用虚拟现实沉浸、交互式的表达手法对女神庙传说和积石冢祭祀等场景、事件进行深度的还原、模拟、再现,为观者搭建一种全新的体验情境。通过对女神庙和积石冢相关历史事件的归纳、整合,梳理出一条完整的故事线,然后通过虚拟现实手段搭建叙事的历史场景,演绎红山事件及其造物发生的过程,观者在沉浸体验的同时可以与情境中的人或物产生自然的交互发生,进而加强与历史情感的链接。

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下透过破碎的女神头像窥视古人的信仰活动,通过积石堆砌的圆形墓冢回溯当时神圣宏大的祭祀场面,观者可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回味、参与早期人类的仪式、劳作与工艺体验,置身其中体验真实感受,发掘更为深刻、有趣的历史细节,进而领会红山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讲好遗址故事是所有遗址博物馆的职责所在,虚拟现实沉浸、真实、交互的特性结合叙事性的表达方式对全面展介遗址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了新模式。通过对遗址场景的模拟复原,以及对造物发生行为的再现、推演,进而建立起观者与历史的情感连接,引导其探求文物背后蕴含的价值意义。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作为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这种展介形式以弥补、完善不断流失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涵。总之,遗址博物馆只有根据自身内容表现的需要和文化特性善用、巧用新技术,才能为大众打破文化的藩篱使其感受每一件文物的存在价值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萌.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28:123-125.MA Meng.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J].Cultural Relic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2018,128:123-125.

[2]苗岭.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叙事性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包装工程,2018,39(4):16.MIAO Ling.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Museum Narrative Design[J].Packaging Engineering,2018,39(4):16.

[ 中图分类号 ] J61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75(2019)03-0199-03

收稿日期: 2019-02-27

作者简介: 王余烈(1970- ),男,辽宁大连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数字媒体与动画。

①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虚拟现实语境下遗址博物馆展示叙事与体验研究 ——以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为例》阶段课题(L17BKG002)。

(责任编辑:梁 田)

标签:;  ;  ;  ;  ;  

虚拟现实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叙事展示与体验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