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体育研究 论中国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中国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哲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养生体育研究
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养生体育是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和精气神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完善,已具有鲜明的特征:1,形神俱养,首重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2,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3,清静养神,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并协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养生体育 哲学基础 基本特征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Health-Preserving Sports
Huang Shengyong 1995,15(3):17
(Xi'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Xi'an,China 710061)
Abstract It was discussed from historical viewpoint that the Chinese health-preserving sports,taking the doctrines of Yin and Yang(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the five elements(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xpla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henomena),and the energy and tranquility as their phi-losophical basis,have in themselve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1.repos-ing both the shape and the mind but placing primary importance on the mind,and striving for the best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as a whole;2.reposing the shape by movement,stressing on moderate amount of body exercises;3.resting the mind by quiet-ness,striving for the cooperative and parallel development ofthe two main nervous systems.
Key words health-preserving,philosophy,China
养生一词,原是广义的。《吕氏春秋·节丧》说:“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又称摄生,就是保养生命,保是护利御害,养是扶正祛邪,也就是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保持平均和适应,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国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完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如饮食、起居、劳逸、导引、情绪等等,包括了全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的内容。东晋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就包括了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其中的啬神、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由于它以养生保寿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
1 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用方法性质对于所产生的理论的特点,又往往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国养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吸收和应用当时的一些重要哲学思想和概念来阐明中国养生体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建立在朴素唯物论的基础上,内含辩证法思想。
古人从向太阳与背太阳的差异中发现了阴阳,并不断地用这个概念来联系和分析其它事物,认为它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结合养生有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1.1 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而且它们是不断地在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着的,以此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同时,阴阳还相互制约,以求在这种动态中的“阴平阳秘”。如果一方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1.2 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阳两个方面,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称互为其限,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即是此理。反之,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1.3 阴阳的相互消长。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在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它或是“阳消阴长”,或是“阴消阳长”。在这种绝对的消长过程中,包含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中,又包含着绝对的消长。如果这消长的过程超出一定的限度,甚至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时,就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就会出现阴阳基本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1.1.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素问·天无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与“极”就是一定的条件。
《内经》中认为就人体而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阴阳平衡,标志着人体健康生存,平衡的破坏则意味着生病。一切不同种类的疾病,都是机体阴阳不协调的表现,而一切养生、治疗方法,都着眼在恢复和维持肌体的阴阳平衡。
1.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把握了宇宙万物和人体持续不断地变化和转化规律,亦被古代认为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之一。
五行的“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指行列顺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的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的,所以世界上的万物或现象都可以根据“五行”的属性归类。反映在人体上的部分五行归类举例如下(见表1)
表1
五 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人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体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所以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中就有“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主四肢”的观点和“暴怒伤肝,暴喜伤心,暴恐伤肾,过悲伤肺,过思伤脾”的说法。
五行学说不仅是一种分类方法,而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的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这些基础上体现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其基本内容如下:
1.2.1 相生。
是表示事物间正常的相互资助、养育和促进的关系,也就是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的积极作用。五行相生是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依次相互资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见图1)。
图1 五行相生
1.2.2 相克。
又称“承制”,是指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承袭、监制作用,简言之就是一事物对它事物有着消极作用。五行相克是按木、火、土、金、水的相间顺序依次相克的,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见图2)。
图2 五行相克
由于五行之中的每一行都是通过“生”、“克”的方式和其它四行发生联系,它既要对其它实行制约,又要受到另外其它行的制约,从而维持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使五行成为一个有机的、严密而又稳定的整体结构。
1.2.3 相乘。
是乘袭之意,即乘虚而袭之,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就是相克超过了正常范围的克制太现象。所以五行相乘的顺序和五行相克的顺序是一致的,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见图3)。
图3 五行相乘
1.2.4 相侮。
相侮是由于五行盛衰超出了正常允许的,而引起的一种异常制克。它和五行正常克制的方向相反,所以又称“反克”,其顺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见图4)。
图4 五行相侮
有人认为,五行学说与现代系统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当代国外学者亦释谓“五行动力模型”,具有动静平衡的“负平衡调节法则”等内容。它在养生体育中的应用,就是五行特性揭示了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复杂联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五行的调控,促进人体机能的正常有序,从而达到健康益寿的目的。
1.3 精、气、神学说。
精、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指最细微的物质存在。《道德经》中曾有“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之说。《周易·系辞传》中也有“精气为物”的话。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内业》篇中还说:“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这样由于精气沟通形体,而产生了生命,有了生命才有了人的思维,也就是“神”的功用。
在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对精、气、神的基本认识如下:
1.3.1 精。
精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精,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是指肾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精的来源,即禀受于先天父母生死之精,又赖于后天饮食水谷精微的培育。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要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又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所以,精充盈,生命力强,抵御外邪的能力亦强。故《黄帝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而纵欲过度是损伤精气的重要原因,因此,历代养生学家都告诫人们要节欲以固精。
1.3.2 气。
气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它的重要性,正如《难经·八难》中说的“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由于它分布的部位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故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名称。如禀受于先天的称元气;得之于呼吸饮食的称为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表为卫气,气在脉中为营气,气在心为心气等等。它的根本在元气。
1.3.3 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知觉运动等。《黄帝内经》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神的生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不断给养培育的。只有精充、气足、神全才是健康无病之人,才有可能长寿。神又为五脏所主,即五脏与神都有关系,中医称为“五脏神”,因为任何一脏的病变都会出现神的异常。其中以心神最为重要,心神的病变能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即《黄帝内经》云:“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保养心神的重要。而欲无涯,情志过激,常使人神躁扰不安而耗神伤精,影响健康。因此,清虚静定,少私寡欲就成了保养心神的主要手段了。
综上所述,精、气、神之间是互相资生的,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健全,才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所以,中国养生就以保养精气神为首务。
2 中国养生体育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养生体育几千年来形成有着显明中国特点的独立体系。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个体系的认识和研究还很不够,有待于深入开掘。
2.1 形神俱养,首重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
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是一切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意、志、思、虑、智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中国养生体育思想讲求形神俱养,讲求构成人体生命功能的两大要素,即物质的形、体、命,同精神的神、性、心的协调发展。西方比较注重于物质的体,其名言是: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中国古哲则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嵇康《养生论》)。范缜在《神灭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认为两者是合二而一的辩证关系。这同佛教、基督教等主张灵魂可以脱离肉体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中国养生体育一贯主张形神俱养。
中国古哲还认为,在人的生命机能中,精神意识又居于主导位置,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有意识。“人之质,质有知也”,即是此理。《七部要语》中也说: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所以在中国养生体育中就把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置于首要位置。南北朝时齐梁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兼医家陶弘景曾强调说:“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全由意识主导,养生保寿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若无正确的意识主导,不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长寿必难实现,且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喜怒情绪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作为人的生命基础的细胞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国养生体育在神形、心身的协调发展中,更注意利用一些特殊的运动方式来锻炼、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机能,以利于人体整体功能的优化。
2.2 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体外运动。
动以养形,始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伸,为寿而己矣。”《天道》又指出:天道运而无所积”,至西汉时已有《导引图》行世。之后子华子从理论上阐述说“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吕氏春秋》也引子华子的观点,并结合人之生理、病理发挥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又曰“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蒉。”《黄帝内经》反复强调营卫气血的“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反对“久卧”、“久坐”。以上都说明了动以养形的道理。
以动养形,但又应适度。所谓“常欲小劳”(孙思邈),“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黄帝内经》),“不当使极耳”(华佗),“莫太疲及强所不堪耳”(孙思邈),都是指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的问题。并要人们认真掌握“不当使极”、“觉劳即止”的原则。运动量和强度要适可而止,避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这是中国养生体育同竞技体育所不相同的。
以动养形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导引运动。《道院集》中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导引是模仿动物的动作,针对人体生命发展的需要而编制的动作组合,是现代医疗体育、健身体操之祖源。这种运动是个体自觉进行的自我运动,主动按照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活动,不主张参加竞技比赛,认为比赛竞争“忿争尽意,邀名射利,内伤骨髓,外消筋肉”,于养生保寿并无积极作用。导引动作强调在意念引领下进行,意至动随,心身融汇,身体运动同意念活动合养而为一,心身并动,神形共练。导引在我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体育运动系列,不仅发展出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门类,也发展出上千种的气功动功套路,对中华民族的体质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清静养神,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并协发展。清静养神始于老庄,之后《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10余部书中均强调了“静胜躁”的观点。《黄帝内经》则更全面地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清静养神,就是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并协发展。古人把人的神经活动分为元神、识神两神、“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就是说主导人的生命活动的神经为两大系统:一是主导人的吸收、排泄、循环、生殖等基本生命功能的神经系统,这是人的生命体先天俱来的神经机制,是为元神,实质上就是植物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二是主导人的信息、意识和运动等功能的神经系统,这是人在后天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叫做识神,就是关于意识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西方体育注重运动系统功能的锻炼和训练,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在于增进和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技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中国养生体育认为“善养生者养内”,养内就是使五脏六腑及所有生命基本功能的脏器系统都要得到合理的运动锻炼。
为此,中国养生体育在运动方法上,运用并创造了一套对神经系统进行训练与锻炼的内动、静动及两者相结合的运动方式。所谓静动,就是调心,主要是对大脑机能进行整合锻炼,以保持大脑处理信息机制的健康与活力。其主要运动方式是调息入静,暂时关闭一切信息通道(如闭目、止听等),把呼吸调节为“纳唯绵绵,吐唯细细”,使大脑处于“关门盘点”状态,进而达到大脑细胞在自我静态控制下的自我复原、修复和自由思维活动。内动则注重于植物神及其调控的脏器的功能锻炼。其主要方法是在调息入静中运用腹肌收缩,形成腹式呼吸。其作用,首先是推动腹腔内的脏器进行内外摩擦,造成脏器蠕动,相互刺激,增强脏器活力,促进体液流转,强化消化、吸收和循环等功能。其二是按摩刺激肾上皮质等腺体,激活各腺体分泌各种激素的机能,加强对体内各种细胞的活动程序、状态、活力等进行监督、调整的能力,以保证生命体的内部协调。两者结合的运动方式,就是静动与内动相结合,在半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意念领动的肌肉收缩方式。
清静养神,并非叫人心如死灰,无所事事,而是教人尽量减少各种私心贪欲,这样透过“清静”的功夫,才能少费神气,深蓄厚养,储藏能量,即《管子》所谓“内聚以为源泉之不竭”,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智慧来。《管子》又云:“去欲则宣(宣,通也),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明至贵也”。
清静养神,也不是叫人如山林修道,去世离俗,那样纵得延年,于世何益。《黄帝内经》教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行不欲离于世”,只是要求人们“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而已。《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说得更具体,“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倭妄,六者去妒忌”,这样既能清静养神,利于健康长寿,又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
以上概述了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总之,它主张凝炼内在的生命深度,充分调动自身体内潜在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内省力的高度发展;它主张节与和,无过不及,使人体各种机能不受伤害,体现了防止“物极必反”的中和思想;它追求“形神俱养”而“尽终其天年”,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它讲究道德修养,始终奋斗不息,体现了人们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鲜明的中国特色,日益为广大人民所熟识,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而历久不衰。
(收稿日期:199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