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邓小平民族理论综述_民族问题论文

世纪之交邓小平民族理论综述_民族问题论文

世纪之交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民族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必须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切实做好各项民族工作,这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理论界的一项共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世纪之交的1999-2001年期间,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仍是我国民族理论界学者所关注的热点,有近百篇专论发表,研究的视角涉及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方方面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以前有较大拓展。下面,本文就世纪之交的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以使广大学者对此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与把握,进而将此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近年来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学者们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比较激烈,观点多种多样,尚未取得共识。陈辅逵认为:1.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发表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所深刻阐述的一系列关于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开始确立的标志;3.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完成和确定是以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标志。江泽民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各民族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前进》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40年来的民族工作,回答了我国民族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对我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具体体现和集中表述。[1]王大昆则认为:《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集中反映了此后邓小平在新时期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的标志。[2]彭英明等则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初步形成是以其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为标志。20世纪80年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全面发展时期,90年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继续发展并最终确立的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总之,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该理论起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逐步发展、完善,最终确立于党的十五大。至于邓小平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所做的重要论述,皆是对毛泽东民族工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陈国新则不拘泥于某个具体“标志”,从宏观上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邓小平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对毛泽东民族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认识,形成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3.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和政策思想。[4]何晓芳则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她将邓小平、毛泽东的民族理论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共同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但由于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不同,两代伟人的民族理论具有各自的特点。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毛泽东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对人们了解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亦有参考价值。[5]宋全等也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6]上述各种观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皆论之有据,深化了对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

邓小平民族理论同整个邓小平理论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在我国民族理论界已经基本取得共识。但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科学体系的具体构成,不同的学者还有不同的看法。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苏丽杰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构架进行了专门探讨,认为:1.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2.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逐步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3.先富帮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7]杨侯第则对邓小平民族理论体系的框架问题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探讨,认为:1.实事求是,一切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哲学观;2.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柱石;3.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4.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邓小平民族理论在国家结构上所坚持的一个基本制度;5.加强民族团结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大主题;6.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个关键环节;7.两个发展战略是邓小平民族理论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战略步骤;8.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个崭新领域。该作者长期从事具体的民族工作,因而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理解颇有特点。[8]徐晓萍也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系统建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1.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论依据;2.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立场;3.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问题;4.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最终目标。[9]金炳镐、银武荣虽然没有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构成进行专门的探讨,但他们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起始于理解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作者进而对此进行了深刻阐释,堪称力作。[10]上述各种观点虽非截然对立,但亦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问题,学者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仍需深化研究,缩小分歧。

三、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虽与其科学体系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因此,很多学者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专门探讨,并做出了不同的概括。李德洙认为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要把民族工作摆在很重要的位置;2.我们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3.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4.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观念,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5.民族区域自治适合中国的情况,是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聚居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6.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在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7.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要注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11]这一概括虽然系统全面但似乎“原汁原味”浓了点儿。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提炼和概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何兴民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三点:1.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2.在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上,主张加速民族地区发展,争取各民族共同繁荣;3.在民族地区基本政治制度的建设上,坚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徐晓萍则从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时代内涵进行了专门探讨:1.从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来看,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教训来看,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3.从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来看,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4.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来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主权。[9]柴生祥认为邓小平民族思想包含着一系列新的内容:1.在民族经济方面,明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2.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方面,提出不把经济搞好,自治就是空的;3.在改革开放方面,提出真正兴旺发达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4.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方面,指出我们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5.在西藏问题方面,指出要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6.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方面,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西部大开发确定了基本方面。[13]由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上述各种观点所存在的差异是正常的,并且有利于加强人们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科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邓小平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深化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研究,并自觉以此为指导,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首先就应充分认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穆赤·云登嘉措指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特别是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新时期民族问题方面出现的新情况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总结了建国后我党在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实质、表现形式、解决途径以及民族工作的任务等作了科学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繁荣指明了方向。[14]牛海桢、李占荣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两个阶段,其中前一个阶段的民放理论主要以阶级斗争理论为特色,在解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民族问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彻底解决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的伟大构想,从而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15]康基柱则对邓小平对新时期民族理论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新时期以来,邓小平以求实的科学精神创造性地总结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从而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贡献,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16]李德洙更是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贡献归纳为10条:1.彻底否定了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实质的错误观点,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2.用初级阶段的理论,再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3.站在生产力的理论高度,全面、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的民族问题;4.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6.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7.明确提出要使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8.指出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处理好民族问题的关键;9.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10.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17]由此可见,邓小平民族理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必将长期对我国的民族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五、关于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

民族发展理论在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更是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对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吝禄认为贯穿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一条主线就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构成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奠基石。可以说,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就是发展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任务。[18]和少英也认为民族发展的理论是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论述中的一条主线,经济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但邓小平是把民族发展同民族凝聚力、民族关系及祖国统一等问题综合考虑的。[19]黄东辉、孙继为则对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应包括:1.大力促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3.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坚持国家帮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6.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坚持党的领导等几个方面。[20]王丽君则对邓小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邓小平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了完整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思想体系,既强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又提供了指导性方针和政策思路。[21]耿香玲则对邓小平与毛泽东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既有一致又有差异。一致之处:1.都把“以民为本、民富为先”作为民族经济工作的根本宗旨;2.都把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立足点;3.都把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同少数民族群众商量着办事作为民族经济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差异之处:1.在民族区域发展战略上,毛泽东主张平衡发展,邓小平强调不平衡发展;2.在民族区域发展道路上,毛泽东强调工业化,邓小平主张因地制宜,全面发展;3.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人口数量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人口质量的重要性。[22]此外,陈新建、陈辅逵等还对邓小平各民族共同繁荣思想进行了探讨,深化了对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的认识。[23]上述各种观点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但皆对邓小平民族发展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六、关于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研究

邓小平在新时期不但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新局面。许多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着力研究。郎维伟回顾了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过程,并从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发展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遵循的几大原则(国家统一原则、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平等原则);4.要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5.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的政策;6.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区域自治建设的重要内容;7.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对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邓小平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论述和实践说明,邓小平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实践者和权威阐释者。[24]车哲九等也对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并从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要使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起来,走向共同繁荣和进步;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三个方面作了深刻阐述。[25]曾庆忠则对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和意义进行了专门探讨,认为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理论1.经历了理论形成、成熟和丰富发展三个阶段;2.具有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蕴涵性与独创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三个特点;3.发展了现代行政科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科学行政行为方式的典范,此乃其三大意义。这一研究拓展了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的新领域。[26]吴仕民则理论联系实际,对改革开放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不断激活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2.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3.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4.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5.切实加强民族法制建设;6.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27]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制度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的基本政策制度,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现有研究力度和深度虽较前有了很大进展,但与其重要性相比尚有差距,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深化理论认识。

七、关于邓小平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研究

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是邓小平解决民族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保证。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赵丽认为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石和核心。邓小平民族平等思想是全方位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落到实处的平等,其主要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及宗教信仰自由平等,是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28]周昆云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平等的构想与追求进行了系统探讨。其中,他认为邓小平关于民族平等问题的主张应包括:1.坚持社会主义,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2.摒弃民族问题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恢复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实现民族工作重点的转移;3.坚持实行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4.再次重申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作者认为,邓小平的这些主张在中共所从事的民族平等事业中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9]杨梅、马奎则对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进行了探讨,从1.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2.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关于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等三个方面作了深刻阐述。[30]姜勇则对建立在民族平等、团结基础上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探讨,并从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时间和标志;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4.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深化了对邓小平民族关系思想的研究。[31]上述这些理论探讨对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与现实民族工作的研究

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研究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的民族工作,因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现实作用的探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者对邓小平民族理论与西部大开发这一当前热门课题表示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马俊毅认为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邓小平民族理论在这一现实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高度重视民族问题;2.坚持民族发展的理论,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发展起来;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正确处理和解决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关系问题;4.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问题的解决走上法制化的轨道。[32]郑文杰也认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认真学习邓小平民族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符合邓小平民族理论中关于“各民族之间真正平等”的思想,“处理民族问题有助于巩固国防”的思想和“两个离不开”的思想。[33]胡艳丽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具体演绎和最伟大的实践,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问题。[34]朱在宪则对邓小平民族理论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民族发展的理论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核心,其民族观点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思想准则。作者进而指出,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的侧重点不在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于强调实践中解决具体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方法。[35]李德洙则对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成功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基本经验,明确指出了不断开创新世纪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注意事项,是一篇从宏观和大局高度研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力作。[36]李庆、韦剑峰等也对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做好我国民族工作进行了有益探讨。[37]我们相信,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我国民族工作在邓小平民族理论指导下,必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与险阻,取得新的辉煌。

九、关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继承和发展的研究

邓小平民族理论同整个邓小平理论一样,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我国各项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将邓小平民族理论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思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不但能够推动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且对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解决更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黄苹、李富强即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民族理论:1.充分认识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5.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8]秦位强、刘冰清则从民族工作的地位、原则、核心和保障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江泽民对邓小平民族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1.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2.要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3.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核心问题;4.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9]宋全则从7个方面论证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即1.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作为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南;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族法制建设;4.把握机遇、注重实效,充分发挥政策优势;5.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6.从战略高度着眼,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7.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40]当然,关于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尚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许多方面应该继续作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把握。

十、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其他问题的研究

邓小平民族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上述9个专题显然不能涵盖所有研究热点。因此特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在此作一简要介绍,以作补充。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研究,一般局限于对邓小平论述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的研究,彭英明等则以独到的眼光,对邓小平国际民族问题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认为其核心是要更好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其主要内容为:1.用“一国两制”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2,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3.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应超越意识形成的分歧,要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既要着眼自身利益,也要尊重对方利益。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开创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的新领域。[3]张炯则对实事求是与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基础,其有四个显著特点:1.解放思想、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从大局着眼;2.遵照辩证法办事,坚持矛盾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3.注重实干,反对空谈;4.讲“管用”,讲“实效”。这一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认识。[41]贺瑞、李孝则对邓小平与列宁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发展史上,列宁和邓小平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研究他们的思想,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思想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1.都主张多民族国家应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2.都主张多民族国家应将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立足点;3.都主张多民族国家应将民族地区充分发展起来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着眼点;4.都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点;5.都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目的就是实现各民族的融合。这一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在民族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之间所存在的一脉相承性。[42]杨发仁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同当代中国的民族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与时代特征,即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同当代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同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同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结合起来。这四个“结合”使邓小平民族理论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43]此外,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研究文章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见解,但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和介绍。

综观1999-2001年世纪之交的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可谓亮点不断,新意叠出,成果颇丰,是整个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的一块热土。这一时期,无论是从研究论著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展,其中许多文章或是提出了新观点或是开辟了新领域或是深化了原认识,堪称力作。当然,这一时期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研究也并非已经十全十美,仍需要在许多方面更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取得新的进展。我认为,在今后研究过程中,特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应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历史考察与研究。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在全面科学地总结汲取我国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一项理论政策的形成和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深刻背景,我们只有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和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当前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大多只限于单纯的理论分析,缺乏应有的背景探讨。今后应努力改变这种宣传解释性的研究局面。二是应进一步加强邓小平民族理论与相关学科特别是民族学关系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理论与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与之相联系,邓小平民族理论在哪些方面运用了新时期民族学研究方法,又在哪些方面创造了民族学研究的新成果。像这样从相关学科的角度阐释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三是应进一步加强邓小平民族理论与现实民族工作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邓小平民族理论既来源于又服务于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因此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加强对我国现实民族工作的研究,特别是目前一些薄弱领域如民族团结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问题、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科学文化问题等等,都应成为学者们今后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

总之,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任重道远,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此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标签:;  ;  ;  ;  ;  ;  ;  ;  ;  ;  ;  ;  

世纪之交邓小平民族理论综述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