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进行聋校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究
● 崔亚琴
【摘 要】 诗词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聋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味,体悟诗词之美,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应立足于聋生“以目代耳、以手代口”的学习特点,巧用多媒体,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优化聋校诗词教学互动等有效策略,激发聋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聋生语言能力。
【关键词】 聋生;诗词教学;多媒体
诗词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词之美,美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词的不可解性,主要是指诗词语言巨大的弹性和容量,以及诗词意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1],诗词的这些美学特征为唤醒聋生的审美意识提供了契机。《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学生能在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体裁,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词,可以帮助聋生精炼语言,提升个人语言能力。诗词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的特征也能促进聋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
然而,部分聋校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常常以背诵作为帮助聋生掌握诗词的首要教学方法,课堂上以词意、句意的疏通和诗词背诵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轻视理解与感悟,忽视引导聋生去体悟诗词本身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死记硬背式学习古诗词,让诗词在聋生的记忆系统中成为一个个知识碎片,师生难以在诗词教学课堂中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教师也不能准确了解聋生对诗词内涵的掌握程度,而由背诵带来的压力让聋生对诗词的学习难以产生真正的兴趣。
韩国于1973年2月公布了专门的《少额案件审判法》,该法的立法宗旨是“在妥当性与迅速性当中注重民事诉讼的迅速性,从而更简易、经济地处理案件。注重迅速性能够给诉讼当事人带来利益,而且在处理轻微的案件时不会造成太多的因牺牲妥当性而带来的损害”,“从而使一般国民能够方便、迅速地解决私人间的民事纠纷。”[9]
课堂表达
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实物教具已相当齐全,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今天,也因其先进便捷早已被应用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网络资源更是极大丰富。因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活动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弥补聋生因听觉障碍而导致的知识面狭窄的不足,又能以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准确的教学评价充分调动聋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提升聋生的传统文化品位及综合素养。
一、图文互见——巧用画面创设情境
一个适宜的情境创设能够在教学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创设情境方面,图画有着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且聋生更易于接受直观的图画启发。使用图画与文字对照的方式,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展示图画对聋生进行诗词教学,可以创设出符合聋生学习习惯与认识水平的学习情境。
疗后疾病疗效的FAS分析中,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40%,对照组为94.55%,经校正中心效应的CMHχ2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Hχ2=0.423,P=0.512)。但以对照组为参比组,进行单侧非劣效性检验(α=0.025),试验组-阳性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95%CI),FAS分析为1.85%(-3.63%,7.33%),在非劣界值δ=12%情况下,非劣检验成立,说明试验组疾病疗效不劣于对照组,PPS和FAS分析结论一致,FAS结果见表2。
诗词“形式含蓄,短小精悍,语句凝炼,但又意境深远,寥寥几句,背景、人物、故事、情思等皆在其中,可谓精美绝伦”,“每一首就像是由一幅或者几幅画组成似的。可谓是一句一景,一字一画,景象万千”。[2]李清照的词被誉为“以寻常语绘精美图”,如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首,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时令、景物、人物的关系、心理、生活习惯等信息,仅仅依靠教师的转述难以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图片、视频制成幻灯片,课上逐页展示,创设出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诗词画面。首先,展示“雨疏风骤”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想象“疾风”“细雨”后慵懒醒来的女主人的生活;然后,出示丫鬟服侍女子对镜贴花黄的画面,引导学生揣摩小丫鬟在伺候了一夜之后回答“院中海棠如何”时的表情神态,在由小丫鬟随意回答“海棠依旧”后引出的女主人“知否知否”一句中体悟女主人的语气、表情、心理;最后,出示“绿肥红瘦”的画面,展现雨后海棠花凋零,绿叶却更加肥壮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在这个过程中,聋生通过画面把诗人借助语言表现的生活完整体验了一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聋生运用想象去感知诗词,由于画面的帮助,聋生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也能更加细致深刻。
课堂交流
二、以写代说——及时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应当地政府要求,为当地施工水井一眼。根据分析论证,井位设计在巷道垂直投影范围内。设计井深75m,井径425mm。
比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微信群,在检查诗词背诵情况时,聋生同时在微信中书写发送到群中,教师不但可以进行随堂检查,还可以根据发送时间判断学生的背诵速度,了解每个学生的识记特点。在此基础上,师生还可以设计活动,激发聋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可以仿照时下火爆的彰显传统文化情怀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组织班级诗词大会,师生依然可以借助微信群将“飞花令”的精彩搬到聋生的课堂上,这样一来,既符合聋生“以手代口、以目代耳”的学习认知习惯,弥补了聋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缺陷;又能在快速做答营造的紧张激烈的氛围中激发聋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对聋生进行的任何教育教学启发都应建立在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的前提下。用手语表达诗词时,为了迅捷简便,聋生大多采用首字母代替字词翻译的方法,这样一来,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就被一个个生硬单调的手势字母割裂了。然而,用“意译”的方法为每句诗词选择合适的手语又不太现实,如“西塞山前白鹭飞”一句中的“西塞山”“白鹭”,“转朱阁”的“朱阁”,“低绮户”中的“绮户”都没有相对应的准确手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时,不妨回归最直接的书面表达。而利用微信能够实现信息在师生之间的即时流转与共享,这种现代化的书写方式显示出远远优于传统书写的便捷性与趣味性。
课堂演示
三、开放自主——丰富作业形式
作业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但是,传统的古诗词作业形式无论是背诵还是做题,对于聋生来说既无新意又难以激发兴趣。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用课件设计一个类似抽奖的形式,将作业巧妙地融入进去。例如,在讲授完赵师秀的《约客》后,教师惯常布置的作业多为背诵、做课后题、将诗歌改写为一篇小短文等形式。此时,如若教师能制作一张精美的幻灯片,在幻灯片上设计几个抽奖签,并将这几项作业以超链接的形式隐藏在抽奖签后,当这种带有未知性与可选择性的作业展示出来时,可以充分激发聋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此外,可以结合聋生心灵手巧、善于绘画的特点,设计一些“将诗词绘制成一幅画”的作业形式,并且还可以设计几项类似“检查其他同学的背诵情况”“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打分”等抽奖签,抽到这种签的学生在评判他人的作业情况时有了一定的主导权,为了能够对其他同学作出评价,不用教师提醒也能积极主动地掌握本诗词的相关知识。
与多媒体进行了有机结合的作业设计形式,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又能让聋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练习与作业中。课下,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设计话题,引导学生参与。如《约客》一诗可以设计以下话题,“约客未知,主人以怎样的心态下棋等待”,大家可以到文后留言写出自己对本诗的认知与理解来参加话题讨论,也可以抛出新话题,吸引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可以随时掌握话题讨论的范围,并于讨论结束后将大家的意见统一归纳,形成一篇有总结参考价值的文章,以此指导聋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结合多种教学策略讲读诗词,尤其是引入多媒体进课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思维有余、活泼不足的缺点,但教师不能事事依靠多媒体,忽略自身的基本功。无论是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还是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诗词课堂,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服务于聋生语言发展的手段,对于聋生来说,任何看写都代替不了语言训练,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也要多给聋生开口的机会。当然,让聋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画面与活动进行描述,比起面对课本的白纸黑字更能激活他们的语言储备,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巧用多媒体,利用画面、活动等创设出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诗词教学环境,是对聋生缺陷的补偿与思维的启发,能够激发聋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聋生真正读懂诗词并爱上诗词,养成阅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化感知力,丰富其传统文化内涵并学以致用,这才是聋校诗词教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郁虹.在古诗词教学中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7):11.
[2]任俊峰.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7(45):10.
【中图分类号】 G764
本文是保定市2018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聋校诗词趣味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805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071051)
标签:聋生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 多媒体论文; 河北省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