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物色词浅论论文

汉语物色词浅论

董春香

“形形色色”这个成语高度概括了世间万物的外观是由形状和色彩组成,而色彩依附于具体有形的事物存在,所以人们对于色彩的认知总是基于对有色具象事物的感知经验,这就造成了汉语中许多“物色词”的产生。

物色词是包含“物”与“色”两种语义成分的色彩词,且重在以“物”描“色”,指向一类色彩。这类词在我国文学著作中很常见,以《红楼梦》为例,列举单在描写服饰时所出现的这种构词方式的物色词: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半现代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符合我国农村现实发展、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有力保障。农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层保障。农业合作社的玉米田地大、经济实力足,既便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也有充分的实力引入更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完成整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为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等有效手段,实现农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促成农业合作社的成立,为当地玉米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豆绿、石青、银红、葱黄、水红、月白、水绿、莲青、葱绿、祖母绿、海棠红、宝蓝、佛青。

《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录了这样的物色词,列举部分如下:

[6]Kevin Michael Rudd, “Australia and China in the World”, the 70th Morrison Lectur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pril 23, 2010.

那么,这些物色词是怎么来的呢?一是由比喻造词法而来。什么是比喻法造词呢?“一种事物像什么,就用什么来命名,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造词方法——比喻造词法。比喻造词法,是把修辞学里的‘比喻’用来创造新词。所以比喻造词属于修辞学造词法的范畴。”物色词中的表物语素正是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反映,它们在词中都是作为“喻体”出现的,同时也是“说明”的部分,表示“像……一样”的意思,而后面的色彩语素或语素“色”是作为被说明的对象。如“湖蓝”是指一种“像湖水一样的蓝色”,其中作为“喻体”的表物词素“湖”,同时也作为“说明”的部分,对色彩语素“蓝”进行了说明。再如,“米色”是指一种“像米一样的颜色”,其中作为“喻体”的表物语素“米”,同时也作为“说明”的部分,对色彩类概念的“色”进行了说明。显然,在制造这些物色词的时候,人们运用了“比喻法”,在比喻的同时,也重在说明这类色彩的一般特征。

火红、橘红、肉红、水红、桃红、枣红、猩红、杏红、血红。橙黄、鹅黄、姜黄、橘黄、焦黄、辣黄、米黄、土黄、杏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我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这类物色词:

鸟去鸟来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俄顷风定,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指定阅读对象,学生主体性体现有限,不能体现个性化发展,学生阅读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面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将阅读学习开放化,除教材必修内容外,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阅读材料,可以是互联网上的新闻,可以是好的英文文章,甚至可以是电影字幕,只要落到实处,达到阅读学习目的即可。通过如此开放化的阅读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解放,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云浮的庇佑范围有多大?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说得清。他扭头望了一眼身后,高高的云浮山,半掩在白云与迷雾的背后,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将所有的云浮族人揽在怀中,她远远望着他,带着慈爱的笑,温柔而美好。

表1:运用比喻造词法的物色词举例

二是由借代法而来。传统修辞学将借代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运用借代法造词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练、具体生动的效果。物色词中如“军绿”“学生蓝”“海军蓝”“澳门绿”“刚果红”等,采用的是借代造词法。表物语素所表示的对象并非色彩的直接附着物,“军”“学生”“海军”是色彩的使用团体,这些使用者人数众多且身份固定,久而久之它们共同使用的某种色彩便形成一种“标志色”,而这些使用者在语言中也便作为“借体”用来表示他们的“标志色”了。“澳门”“刚果”是与该色彩有关的地名,它们或代表该色彩的产地,如“刚果红”;或代表该色彩的特定使用地区,如“澳门绿”是指中国澳门特区区旗上的绿色。

表2:用借代造词法的物色词举例

物色词在今天仍被人们广泛使用,足以证明其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存在很大的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决定了物色词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的用语表达,具有很大的现实使用价值。比如:在中国饮食传统中,色彩是评价菜肴品质的要素之一,油光发亮的“枣红色”是北京上品烤鸭的色彩评判标准;色泽“翠绿”,则是小菜炒青豆的要求;“浆白色”的山东焖白藕则是焖得太老的标志,唯有晶莹剔透、微微透明才算焖得恰当。

在文学作品中,物色词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或景物的外观色彩。比如,张天民的《创业》中有这样一段话:“娘把娃叫到跟前,看看这个大肚皮、菜青色的孩子,泪水叭哒叭哒地掉”,“菜青色”表现出油娃极度营养不良的身体状况,引起读者的联想,并赢得同情与怜悯。再如,孟伟哉的《昨天的战争》中写道:“很快,鲜红的大苹果,酱色的炒栗子,浅黄的榛子和焦黄的松子,在围成一圈儿的人们中间,在那盏闪闪悠悠的豆油灯下,摆了一片。”通过“酱色”“焦黄”这些词对食品色泽的描写,可判断出食物的美味,引起读者的食欲。可以说,这些物色词帮助创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并最终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出物色词的语用价值。

★作者通联:呼和浩特市托县一中。

标签:;  ;  ;  ;  

汉语物色词浅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