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乡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攻坚战论文,医药卫生论文,大病论文,打好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我们召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主要是听取医改上半年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审议《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送审稿)》。刚才,国务院医改办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和说明,大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发表了意见和建议,请国务院医改办认真研究采纳。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打好攻坚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年来医改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的工作也如期推进。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的医改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积极的肯定,认为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央和地方同心协力,上下共同推进,医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总结,我感到,最重要的有以下三条。
一是着眼于建机制。按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看法,搞医改就需要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我国的医改不仅仅是增加财政投入,而且注重把增加投入与建机制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要以投入换机制。三年来,围绕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比如,我们基本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虽然现在还有少数人没有进医保,同时存在着三保未合一等问题,但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并且有很多新的探索。所以,无论是推进医保改革,还是医疗、医药改革,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机制。这个经验是很重要的。
二是稳步推动利益格局调整。这次在基层医改中,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逐步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加成,用三年时间调整各相关方面的利益关系,理顺了运行管理机制。刚开始时我们也面临很大压力,做了大量解释和推动工作。如果说30年前的改革主要是突破僵化观念束缚,现在的很多改革则更多需要突破现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格局往往要比突破僵化观念束缚难得多,但要坚定不移地往前推,否则,改革很难突破,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难保持。在许多情况下,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不动或少动既得利益,面向未来重点调整预期利益,这样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小一些。今年开始推动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探索,都要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必然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需要通过建立新的机制,逐步调整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这样改革才能全面深化。
三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次医改从一开始就考虑了政府购买服务的问题,考虑了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政府主要职责是保基本,而对于非基本医疗服务,则注重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发挥市场的力量,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现在地方非公立医院比例不断提高。如果在医疗服务这样特殊的行业,我们都能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那还有什么行业不能清除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呢?当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不等于鼓励其营利。世界上一些国家医疗机构以非公立医院为主,但一般都是非营利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表现在购买服务上。反映到这次医改中,最典型的就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百万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构筑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一些地方政府还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基本医保经办业务,这也是一种购买服务。
这几条经验,不仅对医改,而且对社会其他领域乃至经济领域的改革,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尽管国际社会一些专业组织对我国的医改评价比较高,但我们自己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要看到,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全民医保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等诸多方面改革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调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遇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对此,需要同志们从大局出发,增强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二、建立城乡大病医疗保障制度
这次医改从医保入手,现在看是正确的路径选择。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民医保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目前,三项基本医保覆盖人数超过了13亿,参保率达到了95%;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支付限额达到6万元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全民医保还是低水平的。城乡居民住院费用基本医保实际补偿比例仍然较低,特别是一旦一个家庭有人患大病,就会使全家陷入困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一些患有大病的特殊困难病人出现的情况,令人痛心,经媒体报道,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关键是大病保障没有跟上。大病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下决心抓紧把大病保障纳入全民医保范围,拓展和延伸基本医保的功能,从制度上筑牢、织密社会安全网,切实解决大病患者的特殊困难,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希望、带来温暖。这样也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消费和自主创业,并可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进一步加强测算工作,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责任,适当扩大社会救助范围,确保每一位大病患者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这是社会道德的底线。
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大体上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逐步扩大和提高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和最高限额,这对于群众一般大病的医疗能够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二是针对超过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和限额的部分,通过建立大病保险制度予以补偿。目前部分地区建立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大体属于这种情况。三是商业大病保险,通过企业、个人购买商业大病补充保险,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大病保障需求。四是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主要是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无主病人的大病医疗进行救助。社会慈善也是医疗救助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障制度,要注重创新机制,把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用于支付群众看大病。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探索利用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提高统筹层次,放大基本医保的效用,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形成政府、个人和保险机构共同分担大病风险,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机制。这样一个新的机制,不仅要求政府经办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而且要求商业保险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开展大病保险,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从低水平起步,逐步完善提高,积极稳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大病保险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切实加大对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协调,强化对商业保险机构的监管。
在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医疗救助基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解决了一些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要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以及商业补充保险之间的衔接。慈善事业不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要通过税收等政策,进一步鼓励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推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全国311个县(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全面展开。现在地方积极性很高,主动要求将第一批没有纳入试点范围的县级公立医院加入改革。可以考虑适当扩大范围,适时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改不仅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而且是当前扩内需的有效举措,对扩大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抓住破除“以药补医”这个关键环节,进行利益格局调整。从今年7月1日开始,北京市在友谊医院进行试点,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四个档次的医事服务费,将医事服务费定额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初步运行情况看,各方面对此反映较好。医院通过取消药品加成,把药价降下来,群众可以得到实惠;医事服务价格提上去,是对医务人员技术劳动的尊重和鼓励,可以合理提高他们的报酬;大处方少了,医疗成本和医保负担也能减轻,还可以避免过度用药,这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这是公立医院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要认真总结地方的经验,通过机制创新和利益格局合理调整,推动形成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添动力、医疗保障可持续、医院发展有后劲的良性循环。
破除“以药补医”,需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保证医院在取消“以药补医”后能够更加有效顺畅地运行,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改善医疗诊治、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要体现服务的价值。价格主管部门要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包括康复、护理等服务收费标准。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医保要切实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确保患者负担不增加,同时应加快支付制度改革,合理控制医疗总费用。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分配要向医务人员倾斜,合理提高医生报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的改革探索,密切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争取尽快把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框架建立起来。
总之,医改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篇大文章,只要我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改革目标。
标签:医疗论文; 医疗救助论文; 公立医院改革论文; 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论文; 医疗体制改革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时政论文; 医改论文; 医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