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需要。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靠教师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的结果。为此,教学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的化身,应该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幼稚甚或偏激,教师也不能不加思索予以否定,封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而是要进行启发引导,使其步入正轨。对主动发问的学生,要极力赞扬其敢于质疑的精神,即使所问的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思维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教师耐心细致地予以回应,让学生感到老师在认真对待他的问题。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这样就会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必须做到和蔼可亲,不能给学生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不能给学生以畏惧感,尽量少批评或不直接批评学生,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多加表扬气氛下,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新思维就会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二、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奠定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今天要获得力量,需要具备关于知识的知识。”此话讲的就是要创新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基础知识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其它重要历史现象的知识,即史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其中史实性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内容)、评价。夯实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有构建创新大厦的可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缺乏这些基础知识,创新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生的创新火花被激发出来,其创新也只能是低水准的创新,且止步不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视运用史料,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靠的是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启发。历史教科书叙述的史实与结论是相对固定的,这种单一的历史观点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内容是极其神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改变教材主体内容的形式下,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入一些新材料,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作新的视觉观察和分析,以利于诱导学生产生新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可打破教材的平铺直叙,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向学生提出“你若要创办企业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后进而提出“工业革命为什么开始于英国”这一问题,这样使课堂气氛、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经过学生们思考、讨论,归纳出唯独英国当时具备政治前提、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市场条件,并进一步认识到“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实,历史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培养学生创新的素材。人类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从结绳记事到电脑录入存储,从鲁班的飞鸟到宇宙飞船的上天,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人类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正是通过自身创造活动而不断提升着生命价值。通过对人类文明史的学习,可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规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迸发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
四、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到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难点和重点;设问要新颖,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比如在讲到《辛丑条约》时可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思考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找到了。若在设问时能够环环相扣,就更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层层深入地剖析使学生从中得到思维启迪,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推动思维发展
历史史实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就历史发展过程看,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是密切关联的,称为横向联系;就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方面看,自然呈现前后继承性,这属于纵向联系。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通过联系,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大大增强了“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
总之,在创新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教学民主,保护个性,加强课堂教学创新性、时效性的研究,。通过上述实践,学生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其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较迅速,解题能力较强,更加适应学习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论文作者:于俊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思维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