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措施_外汇论文

论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措施_外汇论文

试论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措施论文,我国论文,方向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进口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亟待改革。

1.进口体制的不完善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推动因素 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有效需求情况下,进口增加必然导致均衡价格的下滑,但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由于有效供给的不足,进口特别是一直难以抑制的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却成为结构性物价上涨的诱导因素。进口商品质高价廉,而国内同类商品却借机攀比涨价,引起相关商品价格的攀升和市场价格的共振。另外,改革进程中,有效的灵活性和统一性兼容的宏观进口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加之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定,分散进口的体制致使自相竞争,这种重复进口影响国内市场有效供给的形成和供求的协调运行,弱化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使进口价格大幅度上升。

1994年开始的汇率并轨和本币贬值,一方面扩大了国内市场要素资源的需求,给出口企业提供了出口获利的良机,另一方面提高了国内相关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在我国企业经营机制转轨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难以消化成本增加对价格上扬的压力,实践中必然引起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

2.对进口的严格控制不利于人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我国一直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认为出现逆差则形势不妙,实际上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一定程度上的“负债经营”是经济起飞的必经道路。从宏观范围来观察,贸易出超只表明我国的消费水平低于生产水平,我们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去了,出超越多,本国消费越少,目前的福利水平就越低。我国进口的相对减少,从商品结构来看,减少的大部分是经济起飞所必不可少的资本货物和高新技术,限制了国际贸易新理论中所谓的“溢出效应”的发生,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从长期均衡考虑,我国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而引起的双边贸易差额矛盾和纠纷加剧了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延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

3.现行的进口管理体制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措施。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促使企业自觉地关注经济效益,追逐经济效率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采取先进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适应市场需求。外贸管理的目标之一也是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而现行的管理体制却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在作为外贸管理重要内容的商品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管理中,商品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就是一种资源,由不同的企业开发经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对进口的计划控制和垄断往往扭曲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阻碍了外贸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进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汇率改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外经贸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我国现行的进口管理体制却对我国汇率机制的协调高效运行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根据目前我国的进口政策,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际市场垄断性强、价格敏感的大宗原料商品列入目录,实行核定公司经营管理,这种进口管理体制加大了外汇需求的压力,某些进口商品的国内外差价进一步扩大,如小麦、大米、棉花、化肥等的CIF价比并轨前提高55%, 平均高于国产同类商品价格1倍以上,造成外汇供求关系的不稳定。 但是另一方面,汇率并轨后我国对进口商品的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外汇流向能够带来近期收益的进口商品上,而对国内必需、难以近期见效或收益不大的商品则很少进口。

二、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进口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对外贸易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在新一轮改革中应加大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基本的改革方向是:弱化行政干预,强化经济和法律的作用,按照国际规范对进口商品的品种、数量和途径加以管理,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的改革,逐步实现外贸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停留在配额管理商品品种的简单增减,分配权平行转移或垂直下放的旧体制内。具体来说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突破性改革。

1.首先应重新认识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除极少数必须保护的幼稚工业产品外,其他商品的经营放开

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一直以鼓励出口为重心,对进口采取审慎的态度。虽然在改革开放和复关的“入门费”中,我国已降低了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放松了垄断范围,取消进口替代目录,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增加外贸透明度,国民待遇,统一外贸政策等,但总的外贸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就进口体制而言,从非关税保护覆盖率占进口总额的比率来看,进口指令性计划加指导性计划仍达30~40%,进口许可证范围为40%,机电产品实行特殊审批制度,所实行的进口限制占全部机电产品进口的50%,从关税制度看仍表现为一种高关税壁垒。这种保护性的进口管理体制是基于幼稚工业保护的理论,但是实践和国际贸易的新理论都证明一味地保护并不能有效促进国内相应工业的发展,甚至有阻碍作用。近几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如杰拉德·麦耶尔和马丁贝尔等对第三世界国家中受保护的工业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受保护的工业的生产成本的下降速度并不比不受保护的工业快,而保护的代价则相当于由此而节约的外汇的两倍。我国主要运用高关税壁垒、非关税进口限制和产业扶植政策等各种措施限制进口。关税对国内工业的保护是以消费者的损失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损失为代价,因为进口关税作用于市场价格形成了对生产和消费的扭曲,从资源配置上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是一种资源的劣化配置。非关税壁垒在我国一直起着重要的进口限制作用,在缺乏透明度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计划与配额分配的不公平会助长经济腐败行为的发生。对进口竞争产业实施产业扶植政策也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干预,也会形成价格的扭曲,导致低效率。

所以无论从我国外贸进口管理改革的实践还是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都表明: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仅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而应转变对进口管理认识上的偏见,从国际经济环境中考虑我们的贸易政策,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进口的管理应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除了极少数必须控制进口的商品外,应对绝大部分商品放开经营。在关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降低关税水平。在使用产业政策的同时要变被动为主动,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在下一步进口管理改革的方式选择上应采取一步到位的做法。我国前一阶段的外贸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进口管理和开放国内市场而言,渐进式的改革也带来许多问题。在我国,保护时间长、保护力度大的工业比保护时间短、保护力度小的工业竞争能力弱,发展缓慢。以汽车、家电、造船三个行业来比较,在非关税控制上以汽车进口的控制最严,在关税壁垒上,进口汽车关税税率为180~220%,进口家电为100%, 而进口船舶关税仅14~20%。从这三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增长情况和出口能力来看,显然造船业取得的成就最明显,家电行业次之,而以汽车工业最为落后,在政府补贴及进口方面,显然汽车工业花费的开支又最大。由此可见,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加快解除对多数进口品的限制是提高我国居民福利,培养民族产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2.对国家紧缺商品的进口要加强管理,对生产资料尤其是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

今后十余年,我国进口结构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向资源类产品和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两个方向调整,这两个方向上的进口需求的增长将是刚性的。由于人均资源不足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我国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度增长。仅石油进口年用汇到2000年即将接近百亿美元,食品、矿石进口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由于国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需要和国内装备工业的薄弱现状,近期内我国很难摆脱一代接一代引进的被动局面。为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改造传统工业,进口的技术、设备和零部件将大量增加,其用汇量远大于上一代家电产业的用汇量,因其对国民经济影响深远,用汇数额巨大,所以国家应鼓励引进软件,摒弃多头进口,避免恶性竞争,降低交易成本。对于大宗的、需求稳定的重要商品(如化肥、粮食、原油等)的进口应集中到国家专业进出口公司经营,重要的热点引进项目应由专门机构审批和协调,由需要引进的企业提出申请。本着平等竞争的原则,逐步取消目前大量极不规范的和实际执行中很难控制的按地区、按企业的类型给予的关税减免政策,尽快改变高关税、高减免、低征收的局面。

3.完善和进口管理相关的配套改革,发挥汇率、关税等的经济杠杆作用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进口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汇率、关税、信贷等的改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各种改革措施只有同步协调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994年我国外汇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从1996 年3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江苏省和上海、深圳、 大连市进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的试点工作。但是目前的汇制并不完善,对我国的进口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人民币贬值过快,使进口成本上升,依赖进口原材料生产的企业成本随之上扬,导致贸易条件的某种恶化;其次,新汇制对售汇程序缺乏明晰规范,频繁结汇售汇客观上削弱了外贸企业自我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其三,50%的外汇台账制规范过于笼统,对用汇大户拓展进口贸易不利;其四,售汇制对进口贸易项下先有进口有效单证再售汇的规定,使外贸企业贸易程序倒置,运作艰难。

为了促进进口的发展首先要稳定汇率,可以使人民币适当升值,逐步向购买力平价靠拢,保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的设备和原材料进口的用汇需求。简化和明晰结售汇程序,对专业外贸公司实行100 %的外汇台账或全额现汇账户。允许专业外贸公司之间自愿拆汇或拨汇,提高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在我国的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总量34%的大环境下,汇制改革也应充分考虑三资企业在进口用汇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今年的试点工作之前,我国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平衡上不是采取企业外汇自求平衡,而采取限制性的外汇配给体制,这是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同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主要差距。目前我国已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银行结售汇的试点工作,这是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环境并使其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重大举措,也促进了我国进口管理体制的完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我国的关税一再调整,但进口商品的加权平衡关税率为22.5%,仍高于世贸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关税税率的水平。今后的进口关税改革中不但应按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调低关税率,更重要的是按国际惯例对进口关税做出统一的规范化的规定。据1994年世界银行报告分析,中国1991年的实际关税征收率仅为当年进口商品CIF价的5.6%,可见我国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差距很大。从长远看,我国实行的各种临时性的不规范的关税减免措施不宜继续使用,而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进口关税税率做出合理安排,统一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除了对部分加工再出口及外资企业自用物品实行优惠政策外,一律执行统一的关税率。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工业,可以采用一些非关税措施,如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目前许多外国公司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的向中国市场大举进军,对此我国应根据世贸组织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条款、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条款等来制定我国的进口管理法规,保护国内市场和工业。

4.发挥进出口商会的积极作用

随着政府部门宏观职能的加强以及微观事务的弱化,经济社会必然要求把一些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社会中介组织,由它们进行自觉性或自律性的管理。在我国,五大进出口商会起着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1994年商会对13种出口商品配额实行有偿招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进口管理的改革中也应由政府委托商会对放开经营的进口商品实行配额招标,在“公平、公开、效益”的原则指导下促进进口业务和秩序的进行。

标签:;  ;  ;  ;  ;  

论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措施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