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胡仁_安禄山论文

唐代的安姓胡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胡人论文,唐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唐代的安姓胡人,中外不少学者在论述昭武九姓胡人时多有涉及,也有过专门论述的文章(注:较为集中的论述有:桑原骘藏《隋唐时代に支那に来住した西域人に就いて》,载《东洋文明史论丛》,弘文堂1934年版;又见《桑原骘藏全集》卷2,岩波书店1968年版;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2期;章群《唐代的安、康两姓》,载《港台学者隋唐史论文精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但由于论述侧重点不同以及时代和资料等方面的限制,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唐代的安姓胡人进一步作较为全面的考察。

一、唐代安姓胡人的来源

文献中关于唐代安姓胡人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记载:

(1)《新唐书》卷七五下《宰相世系表》载:

武威李氏,本安氏,出于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赐姓李。

安息为西亚古国,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始与中国往来。史称“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2万骑迎于东界。……因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牛靬眩人献于汉”(注:《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而其遣子安世高入汉,则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的事。此后汉灵帝末年,安息商人安玄也游贾洛阳,并以功封骑都尉,又与他人合作译经。论者多认为,安兴贵兄弟先世出于安息的记载不可信。但是既然安息人从汉以来就曾移居中国,想必定会有子孙延续下来。除安兴贵兄弟外,唐代自称为安息人后裔的尚有高宗时蜀王府队正安师(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册龙朔075,《唐故蜀王府队正安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维州刺史安附国(注:《文苑英华》卷920李至远《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武则天时处士安令节(注:《唐代墓志汇编》上册神龙004《大唐故公士安君墓志铭并序》。)、德宗时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即骆元光,本姓安)(注:《旧唐书》卷144《李元谅传》。)等多人。这里不能排除有许多是冒牌者,但恐怕其中也确有一些是真正安息人的后裔,笔者颇怀疑安兴贵兄弟即属于后者。

(2)《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录《唐故陆胡州大安君墓志》载:

君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凶奴衙帐,百姓归中□国。首领同京官五品,封定远将军,首领如故。曾祖讳钵达干,祖讳系利。安国为昭武九姓之一,《隋书》、《北史》西域传均云“其先安息也”,对此学界尚有不同意见。不过安息国亡于公元226年(三国魏黄初七年),在这之后来华的安姓胡人,应当属于安国人。唐代的安姓胡人,大都是从北魏以来迁入的,因此他们大都是安国人或安国人的后裔。

(3)《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传》载:“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新五代史》卷五一《安从进传》载:“安从进,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沙陀三部落,史称“不见其名处”(注:《新五代史》卷4《庄宗纪》注。),论者认为系指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而萨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译。粟特为中亚古国,所谓昭武九姓指的就是粟特人(注:参见前引张广达先生文。)。作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当然亦应是粟特人。因此,安叔千、安从进其先世仍为安国人。至于他们如何迁移到代北地区,本文将在后面予以论述。

以上是史籍中关于唐代安姓胡人来源的几种主要的记载。需要指出的是,唐代的安姓人并不全都是胡人。安姓出自胡人之说,始于南宋郑樵。《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云:“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为汉人,故其族出凉州。《风俗通》:汉有安成;《庐山记》:吴有安高。唐赐抱玉为李氏,其余即安氏也。望出姑臧、河内。”这段记载主要根据唐人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只是林宝将安成放在安息王子入侍之前,而郑氏则放在之后,因而给人们造成了安成亦为安息王子后人的感觉,后人遂多认为安姓出自西域胡人(注:如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氏就认为“安姓大体是由外国出身者兴起”,或“安姓大体是西域胡人或其后裔”(见上引桑原氏文)。)这实在是一种误会。

如上所述,中国与安息的往来,始于西汉武帝时;安息王子安世高(即安高)入汉,更晚至东汉桓帝时。而在东汉以前,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安姓(或复姓)人名。仅以《汉书》为例,即有秦末人安期生;著有《未央术》的待诏臣安成(此或即《风俗通义》中所说的安成);义渠人安国;霸陵人安国少季:《古今人表》中的安陆君、安陵繵;武帝时廷尉安;卫青长史安;与霍去病同时的昌武侯安稽;昌邑王相安乐;被楼兰王所杀的卫司马安乐等等。这些人名有的是以安字打头的复姓,如安期、安国;有的或许只是名安,如廷尉安、长史安;但其余如安成、安陆君、安陵繵、安稽、安乐等,当都是以安为姓的人名。而且即使是以安字打头的复姓,后来改为单姓安姓也不是没有可能,这种改复姓为单姓的事例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上并不罕见。汉武帝通西域后,大概就有安息人迁居中国,但他们中的极少数人才能在史上留名。因此,《汉书》中出现的安姓人名,应当主要出自中原,他们的后裔,也就成为包括唐代在内的后世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唐代安姓胡人的分布

许多材料表明,唐代安姓胡人主要分布在河西、河南(洛阳)、六胡州、京兆(长安)、河北、代北等地区。

(1)河西地区

河西地区包括今甘肃、新疆一带,唐代这里设置了凉、甘、肃、爪、沙、伊、西等州及北庭、安西都护府。在古安息国和安国人的东迁过程中,这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和第一站。他们中的一些人继续东迁,到达了中原和河北地区,但大多数人定居到这里,成为当地居民,这在吐鲁番和郭煌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的反映。如《吐鲁番出土文书》第7册第468页所载的《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祥》中,有户主安胜娘、安浮台、安德忠、安义师、安善才、安师奴等;同书第8册第433页所载的《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籍后高昌县户等簿帐》中,有安君进、安思俊、安忠亮、安法式、安那尚、安忠秀等安姓人名。高昌为西州属县,这说明西州一带居住着许多安姓胡人。敦煌文书所载唐天宝年间郭煌郡(即沙州)敦煌县从化乡的差科簿(伯3559[,三])中,有安奴子、安薄鼻、安也希等39个安姓人名(注:见唐耕耦等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论者认为,从化乡是昭武九姓胡人的一个聚居点,而安姓则是这个聚居点中仅次于康姓的大姓。河西地区的其他州县中,虽然没有见到如此集中的户名籍,但在唐代的安姓胡人中,占籍河西的最多,如前面提到的安兴贵、安修仁、安令节,太宗时开府上将军安延,肃宗时商胡安门物,善吹觱篥歌的胡人安万善等均为武威(即凉州)人;德宗时盐州刺史李国臣(本姓安)为河西人;高宗时陪戎副尉安怀为河西张掖(即甘州)人等等。只称凉州“诸胡种落繁盛”(注:《旧唐书》卷55《李轨传》。)在这“诸胡”之中,必定有相当一部分是安姓胡人。《通志》云安姓“望出姑臧、河内”,姑臧即为凉州州治。

(2)河南(洛阳)地区

洛阳为东汉、魏、晋、北魏首都,因此从东汉以来,包括安息国和安国在内东迁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贾,纷纷涌向这里。《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城内胡商云集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为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百国千城”的“商胡贩客”,当然应该包括安息和安国的商人在内。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占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师、高宗时处士安静为河南洛阳人;处士安神俨为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贯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许多卒于或葬于洛阳,如前面提到的安怀,高宗时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时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节等。这说明他们生活或活动的地方已经主要在洛阳了。《通志》所云“望出”河内(洛阳)的安姓,也主要指的是安姓胡人。

(3)六胡州地区

六胡州是指唐设置在灵、夏二州之间(今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鲁、丽、塞、含、依、契六个胡人州。关于它的设置时间,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贞观四年(630年)唐平东突厥后,这一地区就迁入了大量的昭武九姓胡人,而安姓作为昭武九姓中仅次于康姓的大姓,其迁入这一地区的当亦不在少数。《文苑英华》卷九二○李至远《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载:“侯讳附国,其先出自安息,以国为姓。……父胐汗,……贞观初率所部5000余入朝,诏置维州,即以胐汗为刺史。……(侯)亦以贞观四年与父具诣阙下,时年一十有八。……(永徽元年后)拜为使持节维州诸军事、维州刺史。”此维州,据张广达先生《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一文文意,似应在六胡州一带地区(注:见前引张广达先生文。文中注[27][28]云:“此处之维州显然与剑南道所属之维州维川郡无关。”)。周伟洲先生则认为此即剑南道之维州(注:《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按据碑文,安附国一家其先本在突厥任职,其祖父乌唤为“蕃中官品称为第二”的颉利吐发。其父胐汗率众入唐应在突厥败亡前后,即是作为突厥“降户”的一部分。突厥降唐后,唐将其部落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朔方广大地区,似不大可能唯将安胐汗所率的部落安置到剑南之地。碑文又称,安附国“龙朔中随府易名,政(改)为左戎卫将军”。所谓“龙朔中随府易名”一事,当指的是“龙朔三年二月十五日,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部落,仍改名瀚海都护府;其旧瀚海都督(护)府,移置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仍以碛为界,碛北诸蕃州悉隶瀚海,碛南并隶云中”(注:《唐会要》卷73《安北都护府》。)这件事。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既然安附国的任职与这次都护府易名有关,那么维州设在关内道确信无疑。又,剑南道之维州,据《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维州下,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领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羌叛,州县俱罢。二年,生羌首领董屈占者,请吏复立维州,移治于姜维城东,始属茂州,为羁縻州。”此维州虽系贞观二年(下文云为三年)“复立”,但却是在“生羌首领”董屈占的请求下建立的,可以想见,该州的刺史必定是羌人董屈占,而不可能是昭武胡人安胐汗。《旧志》还提到维州所属的小封县,是咸亨二年(671年)“刺史董弄招慰生羌置也”。而据《安附国碑》,安胐汗、安附国父子从贞观初年到调露二年(680年),一直相继担任着维州刺史。既然咸亨二年剑南道维州刺史为董弄(当为董屈占之后),当然安附国也就不可能同时担任该州刺史了。因此,安胐汗及其子安附国所任刺史的维州,应该在六胡州一带地区,此维州当或为史文失载,或为他州之误。安附国之子安思恭后任六胡州之一的鲁州刺史,这也说明安附国一家主要活动于六胡州地区。

(4)京兆(长安)地区

长安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同样吸引了包括安姓在内的大批胡人,他们或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或利用了自己的经商头脑、一技之长。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向先生提到的入居长安的安姓胡人有安兴贵、安附国一家;安令节、安万善以及高祖时舞人安叱奴、昭宗时舞胡安辔新等。此外,前面提到的六胡州首领安菩,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卒于长安金城坊私第,亦应为入居长安的安姓胡人。占籍长安的载初年间(689年)的太常工人安金藏,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氏怀疑其为西域胡人(注:见前引桑原骘藏氏文。)。按前引《唐故陆胡州大安君墓志》,安菩有“孤子金藏”,其所处时代正与太常工人安金藏相吻,故二者当即一人,桑原氏所言甚是。而太宗时云麾将军安调遮、高宗时奉乘安毕罗,从其姓名及履历情况看,似亦为安姓胡人。

(5)河北地区

唐代河北道主要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和东北地区。安姓胡人进入河北地区,最晚在南北朝时已见诸记载。《魏书》卷三○《安同传》载:“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安同一家后来又回到中原任职,但同其一起“避乱”迁徙到辽东的安姓胡人当不止安同一家,而他们当亦不可能全部返回中原,想必定有子孙延续下来。

唐代河北地区的安姓胡人,主要是来自昭武九姓中的安国人,对此,陈寅恪先生的大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陈先生所举的昭武九姓胡人中,有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杂种胡人。按安禄山本姓康,其生父应为康国人(注:见前引桑原骘藏氏文。),但其继父安延偃应为安国人,安禄山的占籍营州柳城,亦应随其继父。除此之外,安禄山反叛时,安史叛军中有不少安姓部将,如安守忠、安泰清、安岱、安神威、安晓、安武臣、安思义、安守一(注:分别见《旧唐书》卷110《王思礼传》;卷106《杨国忠传》;卷111《崔光远传》;卷122《曲瑰传》;卷10《肃宗纪》;《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以及《唐代墓志汇编》下册贞元086。)等等。这里不排除有一些是安禄山的胡人和非胡人养子,但必定也有一些是真正的安姓胡人。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弑父自立,范阳(即幽州)城内大乱,阿史那承庆和康孝忠率领的蕃、羯兵与高鞫仁率领的城傍少年展开激战。结果前者失败,高鞫仁令城中“杀胡者皆重赏,于是羯胡俱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死者甚众”(注:《通鉴》卷223上元二年三月《考异》引《蓟门纪乱》。)。“羯”、“羯胡”都是指昭武九姓胡人,当然也包括安姓在内。安史之乱结束后,魏博节度使田悦部将有安墨啜,从其姓名判断,亦应为安姓胡人。

关于河北地区昭武九姓胡人的来源,陈寅恪先生认为似有三因:“其远因为隋际之丧乱,其中因为东突厥之败亡,其近因或主因为东突厥之复兴。”(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4-45页。)陈先生指出了河北地区的昭武九姓胡人与突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见极是,不过他在这里没有展开论述。

按昭武九姓诸国在公元6世纪时臣属于突厥。昭武九姓胡人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又善于经商理财的民族。他们臣属于突厥后不断向突厥腹地迁移并进入突厥的最高统治层。史称“突厥本淳易可离间,但由其内多有群胡,尽皆桀黠,教导之耳”(注:《隋书》卷67《裴矩传》。);又称“颉利每委任诸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翻复,以故法令滋章,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携贰”(注:《通典》卷197《边防十三》。)。所谓“群胡”、“诸胡”,主要指的是昭武九姓胡人。前引安菩、安附国之父安胐汗,也都在突厥任职。东突厥败亡后,昭武九姓胡人除被安置在六胡州地区外,侨治于营州南五柳城的顺州,亦是他们的一个聚居点,这从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康阿义屈达干等人都占籍营州柳城可以得到证实(注: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旧唐书·本传》);史思明,“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与安禄山同乡里”(《旧唐书·本传》),则亦应为柳城一带人;康阿义屈达干,“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全唐文》卷342颜真卿《康公神道碑》)。)。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叛唐后,顺州一带的部分昭武九姓胡人当随突厥叛离或臣属于突厥。开元以后,后突厥汗国衰落,遂又有一批昭武九姓胡人前来归唐。安禄山即在开元四年(716年)由其继父安延偃“携以归国”(注:《新唐书》卷225上《安禄山传》。按《新传》云:安禄山“及生,……范阳节度使张仁愿遣搜庐帐,欲尽杀之,匿而免。”可见安禄山生在幽州(范阳)一带地区,后来到(或臣属)突厥。)。天宝元年(742年),康阿义屈达干亦率众归唐,安禄山奏充为“部落都督,仍为其先锋使”(注:《全唐文》卷342颜真卿《康公神道碑》。)。因此,笔者认为,包括安姓在内的突厥中的昭武九姓胡人进入河北地区(也包括其他地区),主要是在突厥衰败之时,这也是他们东迁的另一条重要通道。

(6)代北地区

代北地区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以及内蒙古中部一带地区,唐代在这里设置了代、朔、云、蔚等州及振武节度使等机构。代北地区安姓胡人的出现,主要在唐末五代时期。见于记载的除前面提到的安叔千、安重进外,还有代北人安金全,代州人安彦威,应州人安重诲,云州人安重霸以及沙陀人安仁义等。

代北地区安姓胡人的来源,主要是从六胡州地区迁徙而来。《通鉴》卷二三二贞元二年十二月末载:“又命马燧以河东军击吐蕃。燧至石州,河曲六胡州皆降,迁于云、朔之间。”至于六胡州人何时来到石州,史文缺乏记载。按六胡州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就改为宥州。宝应(762年)后,唐废宥州,这说明宥州(即六胡州)一带的昭武九姓胡人已大都离去。六胡州人的去向,一部分随安史叛军到了范阳,另一部分当迁到了石州一带地区,德宗贞元年间又迁至代北地区。

以上是唐代安姓胡人较为集中的几个地区;事实上,还有许多地方居住着一些安姓胡人。如前面提到的安思节及安度籍贯为长沙人(注:《唐代墓志汇编》上册显庆116《大唐故陪戎副尉安君墓志铭》。);武则天当政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叛,其部将有安摩诃,从其姓名看,亦似为胡人(注:《旧唐书》卷76《李贞传》。);鉴真东渡日本时,随行的有扬州胡人安如宝(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5页。);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部将安仁义,是沙陀突厥中的安生胡人(注:《新唐书》卷189《田頵传》。),等等。

三、安姓胡人在唐朝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中,对包括安姓在内的西域胡人对唐朝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作了精辟的论述,这里仅就安姓胡人在唐朝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一些考察。

安姓胡人对唐朝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他们在河西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从以下几个事件中可以看出:

隋末,武威人李轨占据河西五郡之地称帝,以胡人安修仁为户部尚书。时安修仁之兄安兴贵在长安。武德二年(619年),安兴贵“表请诣凉州招慰轨”。唐高祖说:“李轨据河西之地,连好吐谷浑,结援于突厥,兴兵讨击,尚以为难,岂单使所能致也?”安兴贵对曰:“李轨凶强,诚如圣旨。今若谕之以逆顺,晓之以祸福,彼则凭固负远,必不见从。何则?臣于凉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为轨所信任,职典枢密者数十人,以此候隙图之,易于反掌,无不济矣。高祖从之。”安氏兄弟“职典枢密者数十人”,或许有点夸张,不过事实确如安兴贵所料,李轨并未接受唐朝廷的“招慰”,率兵抗拒,但最终还是被安氏兄弟擒获,送往长安,“河西悉平”(注:《旧唐书》卷55《李轨传》。)。安兴贵因功被唐朝廷授予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安修仁亦被授予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而他们的后人李抱真、李抱玉,又在打击藩镇跋扈割据、维护唐朝廷的统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唐朝廷任命安姓胡人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治凉州)。4年以后即天宝十载,唐以高仙芝代安思顺。安思顺不受代,“讽群胡割耳面请留己”。无奈唐朝廷“判复留思顺于河西”(注:《通鉴》卷216天宝十载正月。)。这里的“群胡”,当主要是以安姓为首的昭武九姓胡人。他们能迫使朝廷收回朝命,足见其在这一地区影响之深和势力之大。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杀节度使周泌,聚众6万叛乱。“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注:《通鉴》卷219至德二载正月。)。赖支度判官崔称和中使刘日新的全力抵抗,“旬有七日”,才平定了这场叛乱。这次事件发生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曾派其将高嵩“以敕书、缯彩诱河、陇将士”(注:《通鉴》卷218至德元载七月。),因此不能排除这是一次响应安禄山叛乱的行动。

安姓胡人对唐朝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亦表现在六胡州地区胡人制造的几次事件上。

如上所述,贞观四年唐平东突厥后,突厥中的昭武九姓胡人多被安置在灵、夏二州之间,即后来的六胡州地区。经过近百年的生息,他们已成为“章程须依国法”的“熟户”、“王人”(注:《册府元龟》卷992《外臣部·备御五》。)。随之而来的则是唐政府对他们剥削的日益加深。开元九年(721年),“兰池州(按即六胡州之后身)胡苦于赋役,诱降虏余烬,攻夏州反叛”(注:《旧唐书》卷93《王俊传》。),引起唐朝廷的极大恐慌,抽调了几道的兵力,历时一年多,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至德元载(757年)九月,安禄山部将阿史那从礼率5000骑出塞,“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数万,欲迫行在(按指肃宗即位的灵州)”,被郭子仪部将仆固怀恩等击败,“斩获数万”(注:《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余部由阿史那从礼率领,投入到安庆绪部下。至德二年底,安庆绪从洛阳北走,其大将李归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罗、六州胡数万人皆溃归范阳。史思明“遣使逆招之范阳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注:《通鉴》卷220至德二载十二月。)。

以上两次事件中,第一次六胡州“反叛”中,当时称“叶护”的有二人,一个是康待宾,另一个是安慕容。第二次六胡州叛唐中,史书中尚无留下安姓胡人的姓名。不过如前所述,安姓是六胡州地区仅次于康姓的大姓,贞元二年唐迁六胡州人于云、代地区后,到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沙陀李克用也迁到这里,并成为这一带的霸主。在李克用的部将中,有许多的安姓,如安福迁、安福顺、安福庆、安休休、安远、安金俊、安景景、安知建、安元信、安仁义、安金全、安重霸、安怀盛等等,他们大都当是从六胡州地区迁来的昭武九姓胡人。如果说在安史叛军中,一些安姓将领为安禄山多种养子的话,那么在李克用部下的安姓将领,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安姓胡人。这说明当时六胡州地区安姓胡人的众多,而发生在六胡州的所有事件,安姓胡人必定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安姓胡人在唐朝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最重大的影响,当然首推安史之乱。安禄山的生父虽然姓康,但同属昭武九姓胡人,而且安禄山的臭名昭著正是以安姓获得,以至安兴贵、安修仁的后人李抱真、李抱玉耻于姓安而改姓李氏;安禄山在发迹以后,对于其先人的赠官,亦不是他的生父康氏,而是其继父安延偃;安禄山反叛后,受到株连而被唐政府杀的亦不是康姓,而是与他并无血缘关系的安思顺、安元贞兄弟。因此,我们将安禄山的反叛看作是安姓胡人在唐朝历史上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事件,当不至大错。

标签:;  ;  ;  ;  ;  ;  ;  ;  ;  ;  ;  ;  ;  ;  ;  ;  

唐代的胡仁_安禄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