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的个性与旅游主题_杭州经济论文

西子湖的个性与旅游主题_杭州经济论文

西子湖的个性与旅游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子论文,个性论文,主题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题论

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它要求每个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都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国内许多城市刻意营造和锤炼旅游主题的做法不同,杭州西湖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需要锤炼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主题。这恰恰从某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西湖风景区的个性特征的内涵并没有真正把握。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的价值基本上可分为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自然美作为一种存在,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个别形态表现出来的。个性愈强烈,审美的价值愈高。黄山的自然美,表现在它的“奇”、“险”上;桂林则以其“山、水、洞、石”的有机结合独步海内外。西湖向以自然美名世,但它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历来一直没有归纳出众所公认的确切提法。“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倒是道出了西湖风景个性的真谛,因此,我们不妨袭用传统的提法,将西湖的主题归纳为“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八个字。在过去的一千余年的悠长岁月里,这个主题曾经有过极强的号召力。但时至今日,这个提法即使无可指摘,至少也远非上乘。为什么?约略言之,原因有三。一是“秀丽”概系一种气质性的术语,不仅很难尺度(黄山之险、泰山之雄则是可以尺度的),而且缺乏现代人所喜爱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二是“秀丽”也可以说是江南湖泊风景区的共有特征,大凡山青水秀,皆可以秀丽名之,而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和环境保护水准的提高,“山青水秀”正在从个别的特例走向普遍化。第三,最重要也是最带致命性的一点,即不能不看到:经过有唐以来一千多年的人类活动,西湖及其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的空间尺度、地形地貌、自然生态已非复当年可比。它的秀丽,它的“晴方好”、“雨亦奇”的魅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已经大大弱化。打个不太成熟的比方,昔人眼中的西湖,约略和今人见到千岛湖的感觉相似。那种朴素的江南田野的天真和野趣,那种空阔和深邃,那种清新和变化,那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创造和稍加点缀的人工布置结合起来的意境,在刚刚从纯自然状态出来不久的千岛湖,这种美感可以说是处处体会得到,而在越来越浓妆艳抹的西子湖畔,则已是一个不能再圆的梦。

大家知道,西湖并非只有自然美,而且有非常丰厚的人文之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后两句,即已点出了西湖之美,含有人为加工(文化)的成份。综观历史,至少从唐代开始,西湖就和崛起的杭州城一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大诗人白居易振臂一呼,第一次集中地、大量地宣传了杭州的形胜和西湖的山水之美,唤起了全国各地对东方海岸线上这座新兴城市的美丽和富庶的注意。从那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止,杭州不仅一直以“东南第一州”蜚声海内外,而且营造了一种强固的文化优势和氛围。可以这么说,唐宋以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门类,如诗词、戏曲、小说、绘画、篆刻、书法的发展历史,很少和杭州没有密切关系的,也很少不涉及西湖风景题材的。钟灵毓秀的西湖山水,陶冶了众多的杭州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不论是否和西湖有渊源关系,无一不对它心仪已久,在他们眼里,西湖既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华所在,又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寄托和标志。它是那个时代的一块圣地。所以说,西湖是一个自然美和人文美结合得非常密切,融洽得非常得体的风景区,在这一点上,国内其它风景区是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西湖最大的特色,最强的优势。“江山要有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编者按:指岳飞和于谦)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曾经是多少代人形成的共识!只是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文美由于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有脱不尽的干系,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宣传西湖的自然美成了一种既安全保险又恰到好处的选择。久而久之,遂使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成了西湖唯一的美学座标,而西湖真正的主题,即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和溶融,却鲜为被人提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许多能充分体现西湖人文之美的实物遗存已经难以觅其踪迹。这当然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再现西湖人文之美的困难。但是,实物遗存的消逝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化积淀全部失落。因为文化信息传递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文化资源不能凭空创造,但可以积累,可以再现。西湖丰厚的人文资源,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网罗、搜集、重组、展示,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再现。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旅游资源,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以做到的。

西湖要想成为国际性旅游热点,必须在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上做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西湖,把它作为宣传西湖的着落点,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最有现实价值的把握。如果一定要拟一个西湖的主题词的话,姑且可以说它是一个“充满东方文化魅力的风景湖泊”。它的特点如果一定要用广告味很浓的语汇来加以概括,是否可以说成三句话,十二个字,叫做:风景秀丽、传说美丽、文化瑰丽。诚然,这只是些值得商榷的提法,只要我们循着正确认识西湖风景区的性质的路子走下去,是一定会找到宣传它的最佳主题辞的。

发展论

发展离不开建设,但建设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事物内在规律的建设项目,其在促进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在《主题论》一节中提出,西湖是民族文化的圣地,既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精华所在,又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它不是一块普通的城市公共绿地,也不是缺乏人文历史内涵的自然风景区。它的发展,应当根据国家对风景名胜所下的定义,坚持把对风景区历史文脉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使景区的个性特征得以延续和强化。历史文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西湖风景区来说,可以说自然美和人文美和谐和有机的统一是西湖历史文脉的根本特征。从历史上看,西湖风景区相对杭州城而言,不是单个景点简单的叠加和缀合,而是包罗在“三面云山一面城”之中,是一个整体。在六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山不高而多蜿蜒,水不广而多分割”,寺庙、祠墓、民居、园林、石窟、碑碣等人文遗迹,象星星一样洒落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之间。与别的地方相比,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更难以一个和几个具体的景点来概括,它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意境,一种氛围身上。在以往的几十年中,我们对于气质、神韵、意境、氛围一类最能体现西湖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指标,则很少有过系统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当然更谈不上将其量化,变成实际工作中可以尺度的原则和标准。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说,缺乏对西湖风景区总体环境的把握与呼应,没有把提高风景区总体素质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或许是导致西湖风景区发展不快的一个原因。自然美是西湖的生命线,几乎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自然美并不等于园林绿化,绿化搞好了,并不等于影响西湖自然美的各种因素就自动消失了。保护西湖自然美的工作,要比搞好西湖园林绿化的范围广得多。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环湖绿地动迁的实施之所以赢得国内外广泛一致的好评,就是因为它是为保护和恢复西湖自然美而办成的一件实事,但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真的要解决西湖风景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就不能回避矛盾,就应当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对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提出恰当的对策,如对构成西湖自然美的山林、水面、植被、溪泉如何保护,由谁保护;风景区人口容量和建筑密度、容积率怎样确定,怎样分布,超过标准以后怎样处置,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如何理顺等等。这些事关西湖风景区兴废存亡的重大问题不动真格,不痛下决心是解决不了的。

在西湖发展的总体上,人文美如何开掘和深化,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难题。从保护、继承、延续历史文脉的意义上来说,至少有两点是必须予以注意的。一是必须强调人文美的文化传承作用,经过发掘整理深化的人文景观,应当是活的、流动的、可参予的,因此,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增加活动内容至关重要。第二,对现已不存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能只袭用一个名字,其余均可以凭空想象,任意创造。在以往的风景区建设中,有不少原来蕴含丰富的人文景点,一修以后,脱胎换骨,竟毫无意蕴可言,从此门庭冷落。这是非常值得吸取教训的。所以,如果将西湖的人文美仅仅归结于少数几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上,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于国内各大风景区都在努力发掘人文资源的情况来看,杭州应该还有很多潜在的文章可做。除了众所周知的南宋大内遗址以外,像望江门直街的胡雪岩故宅、吴山紫阳山一带的石窟造像、劳动路上的杭州府学孔庙,都还是颇具开发价值的。甚至被陈寅恪和郭沫若两位史学大师推崇备至的《再生缘》作者陈瑞生的故居——句山樵舍,和柳浪闻莺相隔只有一箭之遥,实际上是很值得好好挖掘一下的。

活动论

世界各地旅游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旅游要避免那种孤立的、静止的状态,善于把简单的观光化为旅游者能够投入或参与的社会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诸如“杭州艺术节”、“杭州西湖茶会”、“桂花节”、“西湖国际马拉松节”、“浙江丝绸节”等等。其中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当数“西湖国际游船节”。这些节庆活动,丰富了杭州的旅游内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如果从杭州想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前提出发,这些节庆活动尚有不少可商榷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游船节”应不应当成为杭州旅游最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根据笔者的研究,一个好的旅游节庆活动,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四种特征:一是代表性,即最能代表该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习惯的内容;二是参与性,即能够使当地尽可能多的群众能够主动参加,而只有有了当地的群众基础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和外国的游客参加;三是竞技性,即能够让参与的人定出名次,分出高低,以便刺激更多的人投身于它;四是权威性,即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不可移易的典范意义。有了这四条,就可以唤起公众的热情,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节庆活动就会愈滚愈大。反之,只能是苦苦支撑。

按照这四条来分析,现在所谓的游船节,实际上只是一种船只装饰活动的瞬间演示,既缺乏号召力,更谈不上所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游船节来定位杭州全市性的旅游节庆活动,既缺乏高品位的价值意义,又没有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实在是太不理想了。

作为全国的重点旅游城市,杭州应当有一个名副其实是全市性的、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旅游节庆活动。这个节庆活动的名称和内容,应当经过当事者精心策划,有关专家缜密论证,并且得到全市人民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这是现代决策科学化的应有之义。因此,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把以下几点作为战略的总出发点来予以考虑:第一,杭州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重点旅游城市,这个节如果定位过低,就不会对杭州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杭州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城市,不宜把这个节过分地局限在某一种产品和某一门类之内,否则,在开展活动时就不能充分发掘其内涵,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就受到影响;第三,要扬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个性之长,避其所短,必须超脱部门利益和专业眼光,把全市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支持一个能够超越部门“冠名权”的节庆日。

西湖的最大特点,是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紧密结合和互相渗透。我们举办大型的旅游节庆活动,也应该而且可以从这个优势着眼,把湖光山购、风景旅游与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样式结合起来。比如诗词和西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否搞一些诗词楹联方面的内容。浙江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能否在古老戏曲的模拟演出或民族音乐的发掘上搞些活动。浙江有着众多的文化名人,能否在各种理论的研讨上有所开掘等等。节庆活动当然可以有艺术表演,但艺术表演决非节庆活动的全部。与其化重金去搞最多只能烘托一下气氛的艺术表演,不如充分利用各个专业门类的特点,搞一些能够引起群众兴趣的小型活动。政府只要提供节庆活动的总体框架和客观条件就行了。实际上,有很多生动活泼的内容,只要采用适当的奖励措施,就可以使其纳入节庆活动的轨道,使节庆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只要转变思路,搞一个有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许,愈是多搞一些民族性强的活动,愈能争取更多国外旅游者的参与。

至于这个节庆活动的名称,可以由大家来研究确定。即便叫“西湖文化节”、“西湖艺术节”也罢,至少比那让外地人听了颇有点莫名其妙的“游船节”要好得多。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民族,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当我们在考虑如何使西湖的发展走向辉煌的时候,不能不对西湖的过去、现在、未来作一番理论的思考。笔者虽然浅陋,但非常希望通过对问题实实在在的探讨能有助西湖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标签:;  ;  

西子湖的个性与旅游主题_杭州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