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学生面临几大难题或变化:教材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教师教法与学法的改变,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出现数学学习困难,如何实现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提高思想意识、指导学习方法、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衔接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对高中数学学习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高挂红灯,已经开始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初中升上高中,面临着以下几大问题和变化。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教材的变化
高中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它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在必修模块中增加了《算法》的内容,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概率,作为新的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修模块中的数学3的第一章算法是初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二、新课改提供了多样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所有的学生完全相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完相同的知识,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而在新课改下,高中学生不一定要修完相同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模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实行“满堂灌”,而是精讲。教师不再是一台“输入机器”,而是在整个课堂中“提好”问题,提“好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得出结论。高中数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目标要求既包括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以上几大问题,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开始畏惧,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以上变化,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他们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1.提高思想意识。
(1)学生上了高一,应全面了解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
(2)要让学生明确数学的地位,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紧迫感,消除中考过后的松懈情绪,主动去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在初中,老师讲得详细,类型归纳得全面,学生惯于跟着教师转;而到高中,教师教学方法变化大,要求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要认真做好课堂探究工作。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
3.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内容也紧密相联。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所以在高一的教学中,若能深入研究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处理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便能顺利地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使学生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4.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等学习方式。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思考”、“探究”,教师可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去思辨论证,表达、归纳所得结论,从而达到在课堂上启而有发,呼而有应。
5.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过小或难度过高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也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高中数学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习惯的衔接,应当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学好高中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必修1-5)(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姚本先 《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道俊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张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高中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高一论文; 初中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