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建筑工程数量与日俱增,其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在诸多模板支撑体系中,应用较多的为扣件式钢管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影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质量的因素,重点研究建筑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关键词: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前言
新时期环境下,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扣件式钢管高大模板支撑体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广泛的应用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建筑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有效应用建筑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以下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建筑南北宽度、东西长度分别为167米、170米,建筑物总层高为12米,局部两层,地下一层。建筑上部结构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为独立基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混凝土、混凝土顶梁、板、混凝土柱规格为C30、C40、C40[1]。柱帽最小为1950×2675×600毫米,最大为3400×3400×700毫米,临近独立柱间距为12米。建筑物外围为框架梁,模板搭设最高11.9米,板顶标高12米,该建筑采取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
图一 梁模板支撑体系图
2.影响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实际混凝土施工环节,模板支撑体系需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有较强的稳定性、刚度以及承载能力。其次,模板设计结构应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再次,要保证构造措施到位、受力明确。最后,装拆方便并且可重复使用。众所周知,工程施工是物质生产活动,其工程质量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材料、机械、人员。所以,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搭设质量,应满足其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从而减少因质量原因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为此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叙述:
在材料管理上,应重复检验连接件以及承重杆件的检查报告、生产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书,还要抽检相关物理指标,如重量及表面光感等。对于18毫米厚的胶合板,要求其防水性、耐酸碱性、耐磨性满足使用要求且表面平整光滑,同时还要容易脱模,胶合板在进场时应具备质量合格证明[2]。对于木材也有较为严格的使用要求,不可使用存在裂痕、霉变及腐朽等质量问题的木材。严禁使用存在裂纹、弯曲、锈蚀等问题的钢管,钢管扣件需要有现场抽样检测报告、生产许可证以及出厂合格证明,保证其抗破坏性能、扭转刚度以及抗滑性能均满足使用要求。扣件不能存在气孔、沙眼以及裂纹等问题,并且应保证扣件能灵活转动等。
在机械的使用上,水准仪、砂轮机、电动扳手、垂线等机械的使用,应符合现场使用的实际要求,同时还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以保证机械性能具备可靠性,实际使用期间不会存在安全问题且使用方便。
在人员的管理上,做好施工人员的资质管理工作,对于不具备资质的人员禁止进入现场,通过实名验证后方可进入。由公司指派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材料员以及安全员,并成立相应的项目管理机构,进行现场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为保证工作效果还应配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巡视,人数至少为3名。在劳务队伍的选择上,应首选具备相应资质的队伍,架子工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还应进行岗前培训,在培训合格后才能开展实际的工作。
3.建筑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1材料选取
在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中使用的材料为钢管、扣件及模板,材料选取阶段需对其尺寸、材质、规格严格把控,同时依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等有关规范,对模板支架材料系统进行检测,确保其满足使用要求后方可进场。编制材料质量控制方案,对材料质量严格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模板支撑性能。实际施工阶段,模板支架主要使用的两类材料为扣件及钢管,在实际施工时会对二者反复拆卸,因此极易发生质量问题[3]。针对此类情况,可依据项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优化。施工阶段,常常出现钢管壁厚和直径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情况,模板支撑体系会由于钢管壁厚有偏差,而导致整体荷载面积有所改变,直接影响立杆承压能力。因此,在施工设计阶段,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通过抽样的形式对钢管及扣件系统检测,同时进行有关计算,明确模板支撑承载力,从而选取合适的材料。材料进场前期,对扣件及钢管的弯曲情况及损耗程度仔细检查,材料满足质量标准方可进行使用。此外,倘若扣件腐蚀情况较为严重或抗滑能力不足,则需换为滑丝的螺栓,不可使用该类扣件。严格遵守行业规定使用扣件及钢管,钢管在多次周转过后,要对其质量加以检查,对立杆稳定性再次计算,依据项目具体情况对钢管进行适当折减。
3.2地基处理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地基施工期间,于两侧基础位置分别挖深1.5米,并打入三根木桩彼此间隔为30厘米,木桩直径需大于70厘米。浇筑混凝土在打桩完毕后进行,混凝土规格为C15,厚度、高度分别为1.5米、2米[4]。当混凝土强度上升为1.2MPa时,即可于混凝土上部位置砌筑片石墙,墙厚度、高度分别为1.5米、2米,并于片石墙顶部浇筑规格为C15的毛石混凝土,厚度为40厘米。最后于片石混凝土顶部位置,使用钢管在合理位置设置横向支撑,从而使挡土墙侧向支撑力有所提升。实际施工时,施工场地需开阔平坦,对施工场地碾压夯实后,使用夹石对基坑进行回填,回填厚度为2米,回填完毕分层进行碾压夯实,随后砌筑梯形片石,在新护壁的基础上设置搭设支撑。
3.3搭设支撑
搭设支撑时,首先明确各部尺寸,比如翼板的横、纵向间距、底板支撑高度、底板下尺寸横、纵向间距等,实际施工时普遍选取阶梯式基础平台翼板,确保水平杆之间可靠对接,对接采取交错布置的原则,不同跨径临近水平杆对接时需将接头错开超过500毫米,主节点和接头中心需距纵距1/3以外,将立杆及横向水平杆通过直角扣件紧密相连,搭接时确保搭接长度超出1米。此外,在等间距的情况下设置3个扣件。使用规格为200×50×2000毫米的垫板,垫于立杆底部位置,立杆布设选取横向连续布设的形式。另外,不可在同一高度将邻近立杆进行对接,剪刀撑位置设置在中间纵向位置及外部侧立面,每隔5米或6米的位置即设置一道剪刀撑,地面水平线和斜杆之间夹角保持为45°,斜杆和斜杆搭接长度大于1米,立杆下端通过3米及6米长的立杆使其交错,在等间距的情况下设置3个扣件。随后使用力矩扳手拧紧扣件,力矩范围需在40—65N·m之内。实际施工阶段,通过力矩扳手对扣件进行抽检,抽检扣件数量需占扣件总比例10%左右。固定位于主节点处的纵向杆及水平杆,保证剪刀撑与其之间距离在150毫米内。在对接扣件安装阶段,扩建开孔要保持向内或向上的状态,杆件端头深处长度相较扣件边缘长度,至少超过100毫米。
3.4模板安装
进行梁模板安装时,反复对梁水平线及轴线进行复核,在梁钢管立柱安装时,将底座和长木板铺设在立柱底部,木板截面大于250×50毫米,水平杆间距不大于1650毫米,邻近立柱彼此间距为1000毫米。梁底承重立杆需和梁底中心线互相重合,依据设计标高适对立柱标高加以调整,随后利用拉线找平的方式安装梁底板。将梁钢筋绑扎在底模之上,对绑扎情况验收合格后,对周围杂物彻底清扫,随后安装侧模板,使用铁钉将底板和两侧模板钉牢,通过钢管扣件将二者扣紧。柱头模板和梁口的连接尺寸要符合立柱净距设置要求,在镶模阶段,避免出现截面变形、漏浆、涨模等情况。安装楼板模板时,需依次逐排安装,利用大龙骨对支柱高度进行找平,依据设计要求设置小龙骨木方。模板铺设时从一侧起铺,使用铁钉在木方上固定胶合板模板,利用海绵胶条或胶带纸将模板接缝处贴合,确保接缝严密,不会出现漏浆的情况。
4.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管理方法
4.1搭设质量控制
首先,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组织施工人员对搭设技术要求、作业难点、要点,施工工序、工艺等进行认真交底,确保实际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严格依照有关要求进行操作。此外,管理人员应严格依据规范要求,对工程予以审查及检验,检查地基基础处理情况、立杆底部垫块及支座安放情况,不可存在悬空、横纵向扫地杆设置高度超出40mm的问题。其次,为确保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需在立杆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在立杆底部设置垫块或底座。确保剪刀撑受力大于横杆受力,在实际设计及施工期间,应注重剪刀撑的设置,特别是位于扫地杆、模板中间及顶部的水平剪刀撑。确保顶部横杆不直接受荷载作用,特殊情况下需使用可调顶托。
4.2施工方案编制管理
施工方案内容应具备可操作性及全面性,充分考虑各类因素如最不利受荷载、材料原始缺陷等,确保高大模板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审核施工方案期间,重点查看方案中荷载计算及取值是否和工程实际保持一致,计算内容应包括立杆布距、扣件抗滑性能、水平杆挠度、强度等,确保施工方案具备合理性。
5.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中,良好的施工技术可保证建筑的使用质量,同时也是建筑工程安全性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从材料选取、地基处理、搭设支架以及模板安装方面,研究建筑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军.扣件式钢管高大模板支撑施工技术[J].城市建筑,2017(9):86-86.
[2] 叶彤.扣件式钢管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J].四川水泥,2018,No.262(06):354.
[3] 刘如兵,刘富华,钱军,等.某厂房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现场实测分析[J].施工技术,2017,46(22):85-88.
[4] 陈辉,牛学超,董佳节,等.扣件式非高大模架立杆悬臂合理高度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2):77-80
论文作者:陈德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扣件论文; 模板论文; 高大论文; 体系论文; 钢管论文; 材料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