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卒年新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屈原论文,卒年新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屈原的卒年,以前学者们纯粹从《哀郢》一诗反映的历史来推断,由于各家对《哀郢》前半部分反映的事件及诗的作时看法不一,故众说纷纭,莫哀一是。大体有以下九种说法:
1、顷襄王十年(前289),黄文焕《楚辞听直》主之;
2、顷襄王十一年(前288),林云铭《楚辞灯》、刘永济《屈赋·通笺·叙论》主之;
3、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283年),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之;
4、顷襄王十六年(前283),姜亮夫《屈原事迹续考》(《楚辞学论文集》)主之;
5、顷襄王三年(前296)、林庚《屈原生卒年考》(《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主之;
6、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郭沫若《屈原研究》,孙作云《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处置屈原问题》、陈子展《屈原传评注》(《楚辞直解》)主之;
7、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游国恩《论屈原之放死及楚辞地理》(《楚辞论文集》),汤炳正《九章地理管见》(《屈赋新探》)主之;
8、最早者有主死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者, 清王竑(《书楚辞后》)(《白田草堂存稿》卷三)主之;
9、 最迟者有主张在顷襄王三十年以后者(《清王夫之《楚辞通释》),而蒋夫枢《楚辞新注导论》主张在考烈王元年(前261)(《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
屈原的生年尚有《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为据,结论不同的原因只在推算的依据与方法上,故最早者与最迟者相差也只十多年。卒年的确定,则似乎没什么硬性的依据来划定一个时限,所以专家们研究的结果,最早与最迟相差可四十多年。
在屈原卒年的确定上,是不是没有较硬的依据呢?不是。依据是有的,只可惜过去一些学者多根据自己对屈原生平的看法来安排屈原的卒年,也就是说,根据自己有关屈原研究的其他结论,让屈原几时死就几时死,而不是依据客观史料,所以就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下面我们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对屈原的卒年作一探讨。
首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两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确定屈原卒年的依据。第一段为: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文中言屈原死后,宋玉、唐勒、景璟之徒才以赋见称于楚。而今所存宋玉诸赋及有关宋玉、唐勒、景璟的资料,他们主要生活在顷襄王时,《高唐武》开头云: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楚之台,望高唐之观。
《神女赋》开头亦云: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小言赋》末尾云:
王曰:“善,赐以云梦之田。”
则宋玉得宠于顷襄王时,楚都距云梦不远,是尚在纪南,而未曾迁陈(迁陈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据此, 屈原之死无论如何应在前278年以前数年。这是我们确定屈原卒年的第一个范围。
《屈原贾生列传》中的第二段可作为依据的文字为:
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三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弔屈原。
据《屈原贾生列传》,贾谊作《服鸟赋》在任长沙王傅之第三年。而赋中明言此年为“单阏之岁”。《尔雅·释天》:“太岁在卯曰单阏。”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文帝六年,岁在丁卯。”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及《艹二史考异》并定丁卯为文帝七年,言“徐氏不知古有超辰之法,故云六年也。”据此,贾谊之赴任长沙途中作赋弔屈原,是在文帝五年(前175)。 “百有馀年”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属于“模糊语言”的范畴。但是模糊语言在使用上也不是毫无定准,也有一定的使用习惯。一般说来,如果仅仅一百零一、二年,或零四、五年,就说是“约百年”。然如果在一百二十年以上,则一般说“百二十馀年”、“百二、三十年”,等等。司马迁所说“百有馀年”,多一点,可视为百二十年左右,那么,就到了顷襄王四年(前295); 但最少不能少于一百零一年,即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6)。按一般情况, 视为一百一十年左右,较为合适。由汉文帝五年上推一百一十年,为前 285年,即顷襄王十四年。也就是说,当在顷襄王十四年左右。
那么,根据司马迁说的“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馀年”,贾谊赴长沙“投书以弔屈原”的这段话,可以确定屈原死于顷襄王十四年左右。最迟不能迟于顷襄王二十二年。又因为《史记》中所记载屈原被放于顷襄王元年,其九年之后有《哀郢》之作,所以,其死最早不能早于顷襄王十年(289),最迟不能迟于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6)。这是我们确定屈原卒年的第二个范围。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 楚顷襄王十九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正义》引《括地志》:“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江南,今黔中府亦其地也。”则王顷襄王十九年,屈原已不可能还在沅湘一带。屈原之死,肯定是在秦拔黔中以前。这个结论也同我们所确定的第一个范围相合。前289——前280年,这是我们确定屈原卒年的第三个范围。
在这个时间范围之内,屈原究竟卒于哪一年呢
屈原死后,楚国的一个辞赋作者有《惜往日》一首悼念之。其末尾云:
乘骐骥而驰骋今,无辔衔而自载。乘汜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以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诗中的“骐骥”,比喻国家的政治、战略等,“辔衔”比喻法制、政令等。顷襄王政治上腐败,对外的政策也完全是自取灭亡,一切由他任性而为,就象乘了木栰子在疾流中行驶,又没有桨篙之类, 完全乱撞,随时有栰翻身死的危险。由这节诗的前六句可以看出, 屈原是因国事日非,不忍睹楚国败夭之状而死的。这在后四句中表现得最为明白:“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他是看到了楚国的破亡之势而死,而不是在郢都被白起所占之后才死的。
下面来看看前289年到前280年这十年中,列国间,特别是楚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据以确定屈原自杀的年代(以下据《战国策》及钱穆、杨宽、缪文远等人考订,《史记·六国年表》、《秦本纪》、《楚世家》等有关《世家》、《列传》及梁玉绳的考订,并参《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为避繁琐,不一一注明)。
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楚顷襄王十年,秦昭王十八年, 齐湣王十二年,魏照王七年,韩厘王七年,赵惠文王十年,燕昭王二十三年),秦大良造白起伐魏至轵,取六十一城;左史司马错伐魏取垣(秦以垣为蒲板、皮氏)、河雍。
前288年(楚顷襄王十一年),秦攻取赵的梗阳。 十月秦昭王自称西帝,遣魏冉立齐王为东帝。十二月齐用苏秦计去帝号,复称王,以合纵抗秦。
前287年(楚顷襄王十二年),苏秦、李兑约赵、齐、楚、魏、 韩五国攻秦,罢于城皋,无功而退。秦归还部分赵魏之地以求和。
已,秦复攻魏,拔新垣、曲阳。
赵、魏攻齐。
前286年(楚顷襄王十三年),秦攻魏河内,魏献安邑, 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赵攻齐。
秦败韩师于夏山。
齐与魏、楚灭宋,三分其地。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前285年(楚顷襄王十四年),秦昭王先后与楚顷襄王会于宛, 结和亲;与赵惠文王会于中阳,与魏昭王会于西周(王城)。秦主谋联合以攻齐。
魏将蒙骜击齐,拔九城,以为九县。
秦昭王疑蜀侯绾反,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筰及其江南(金沙江以南地区)。
前284年(楚顷襄王十五年),秦昭王与魏昭王会于宜阳。 又与韩厘王会于新城。燕昭王入赵会赵惠文王。皆谋以伐齐。
秦、韩、赵、魏、燕共攻齐,各出锐师,败齐于济西。燕将乐毅遂入临淄,下齐七十馀城。齐湣王走莒。
楚使淖齿将兵济齐,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魏攻取宋旧地。楚、赵各取得淮北地一部分。
前283年(楚顷襄王十六年,齐襄王元年), 秦昭王与楚顷襄王会于鄢。
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
赵惠文王与燕昭王遇。
赵攻齐昔阳,取之。
齐襄王立,保于莒城,齐城之未下者,仅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
其秋,秦昭王与楚顷襄王复会于穰。
前282年(楚顷襄王十七年),秦怨赵不与已击齐,伐赵, 拔西城。
秦昭王与韩厘王会于新城。与魏昭王会于新明邑。
燕将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
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秦攻赵,拔石城。
赵决河水,伐魏。
楚有人以弱弓微缴说顷襄王,于是顷襄王遣使者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击楚。
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司马错攻楚,赦罪人徙南阳。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秦白起攻赵,斩首三万,取光狼城。
赵与魏伯阳。
赵奢攻齐麦丘,取之。
以上十年中七国间的大事,尽量列入,务求其详,为的是便于了解这段时间中列国形势发展的总的情况,推测楚国在这几年中的发展变化与在列国中所处的地位。
纵观此十七年间形势,可以看出以下四点:
一、山东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合纵战线完全垮掉了。前287年, 齐楚等五国尚形成联合伐秦之势,秦国被迫归还赵魏之地以求和。合纵刚一解散,秦即连续攻魏,使魏献地。此后几年中,秦昭王近十次与楚、赵、魏、韩之君相会,形成以秦国为首攻打齐国,及随时攻打六国中某个国家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合纵的性质。
二、原来作为六国合纵中坚力量及作为楚国同秦、越对抗中重要联盟的齐国本来已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在灭宋以后不是设法增强国力和加强六国联盟,而作起天子梦,结果导致亡国之祸(襄王之立,乃是死灰复燃)。
三、秦向中原及南方不断发展,竟至于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三晋之地而攻打齐国,取齐之城而设为秦国之县。六国遏制强秦的发展吞并,已成为不可能之事。
四、楚国之西,秦已完全控制了巴蜀;楚国之北,秦在三晋之地随意穿行,如在自己疆域之内,而且秦国亦已占据了楚北部汉水中游的一些地方;楚国之东北,作为楚国借以遏制秦、赵二国的齐国已瓦解,秦国已有据点随时由淮北进军楚国;楚国之东面,赵国趁机收复部分失地,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楚国的力量,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可以说,齐国今日之结局,即楚国明日之下场。然而顷襄王执迷不悟,成了六国中受秦国支配最顺从的国家。前285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会于宛,结和亲, 至前283年甚至于同秦昭王在楚国故都的鄢郢相会, 真乃引狼入室而不知死之将至,以奇耻大辱为荣耀。
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都是在顷襄王十四年(前285)以后的二、三年中产生激变。到了顷襄王十六年(前283年), 楚国瓦解之势已成,楚先王千馀年中筚路蓝楼、苦心经营之地,很快将成为秦国的郡县;楚宗庙祠堂与先公、先王、大臣坟墓之地,并将成秦军戏乐,养马之所。屈原被放汉北之时就曾拜谒了鄢郢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在那里更加坚定了他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并且由于 在那里缅怀先王业绩和回顾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而先后写成震撼人心的抒情长诗《离骚》和千古奇诗《天问》。但现在,鄢郢却成了楚国国君向秦国国君乞求安全的地方。作为一个对楚国怀着深厚感情,对由楚来统一全国,在全国实现美政怀着强烈愿望,大半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的改革家,政治家和诗人,屈原感到一切都完了,再不必要看下面的一幕,来使自己经受一次更大的痛苦和耻辱。他一生坚强不屈、宁折不弯,所以觉得已无路可走。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郢相会的消息,不是他自杀的唯一的原因,但是促使他立即结束自己生命的一个导火索。以往秦楚相会一般在黄棘、武关,即秦楚之间的地带,今竟至于楚之故都,诗人大约就联想到了上一年齐国瓦解的状况。
关于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郢相会的具体月份,史书无载。《楚世家》云:“十六年,与秦昭王会于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则是在夏季以前。又《秦本纪》:“(秦昭王)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以下才记本年之其他三件事。看来,应是在春季。
这样看来,屈原在孟夏四月得知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郢相会的消息,即北行,到了汩罗江边,选择了五月五日这个传统的修洁之日投江而死,时间上是相合的。
总的来说,屈原死于前283年(楚顷襄王十六年、 周赧王三十二年)夏历五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