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论文,意识论文,高中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9)3-0104-04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所谓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一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到各个学科,充分发展不同学科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不同效能。正是基于此,《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1]。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其中信息意识是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对提升其信息素质有关键性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停留于技术层面的培养,把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微软产品的培训课而忽视了信息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可资利用的三大战略资源。农业社会,人们主要利用的是物质资源;工业革命时代,人们充分地利用了物质和能量资源;而今,人们同时利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三项资源。在现今信息社会中,谁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事物的主动权,先进的技术不在于谁先发明,而在于谁先利用,谁能先利用,谁就先受益,而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人往往能在关键的时候取得主导权。
信息意识是指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它决定人们的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
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敏锐地捕捉信息,并善于“人弃我取”、“人未觉而我先觉”。其次,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的关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张照片、一个数据,甚至一种自然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第三,对信息的价值具有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在错综复杂、混乱无序的众多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识别和选择正确的信息[2]。
二、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策略
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人探索和主体体验,避免将已有知识或经验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信息意识具有内在性的特征,是一种隐性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不像常规的书面知识便于学习和接受,仅凭教师层面的挖掘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感悟习得,教师的教学应重视过程的设计、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关键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
目前,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课余时间和精力有限,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意识变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从具体的教学经历出发,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几点浅见。
1.科学的认知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前提
信息意识首先是对信息时代到来的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自觉认识,在这个新的时代,信息作为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的体现,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必然表现为信息的竞争。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己的信息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从具体的数据出发列举信息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如《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2000年6月30日止,中国上网用户是1690万,但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3];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应选取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及信息意识形成的需要。
2.良好的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土壤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学生的信息意识不是先天就有或仅通过传授就可获得的,而是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而外部环境则是包括师资情况、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情况及使用情况等。
(1)通过问卷调查找教学落脚点
由于个体差异,“内部环境”起点是不同的,以笔者所在学校安庆石化一中为例,位于城乡结合部,是新晋省示范高中。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层次参差不齐,开学初或教学中笔者都会根据需要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摸底,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2007年秋季高一新生调查情况的为例(学生共745人,其中男生378人,女生367人,城镇学生453,农村学生292人)。
调查都是通过在课堂上完成校园网中的调查问卷方式获得,从一系列调查结果看,总体而言,目前我们本市一些初级中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综合环境较差,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强,部分农村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尤其缺乏。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喜欢使用电脑,但是由于信息设备和信息能力的限制,他们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来获得所需的知识,对于网络信息渠道的功能认识不足。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调整课程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需要。
(2)通过营造环境找教学强化点
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有着十分密切联系,浓郁的信息技术氛围,对学生形成信息意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信息技术教学开放性特点相适应。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教师是难以改变学校的硬环境,但是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软环境,通过提供开放性的平台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的做法是,尽量利用校园网和网络教室这两个平台,利用校园网的VOD视频点播系统、学科资源库、课件库、学生作品库等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气息。其一,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网络教室平台的功能,进行文件发送,远程文件运行,ftp文件的上传和下载等,让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的基础;其二,在校园网上创建学生博客,引导学生使用博客,并将其学习心得与困惑在博客中写下来,教师经常通过这个平台向他们提出问题,预留作业;其三,经常和学生用QQ或e-mail进行交流。以上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沟通障碍。
3.正确的需求是激活信息意识的动力
信息意识强弱也表现在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上,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对信息获取方式的需求。信息需求量较大的学生,由于获取和吸收了更多的信息,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而对这些新想法加以证实或深入研究,就需要更多的信息。相反,信息需求量较小的学生,往往不容易吸收信息,难以产生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信息需求最终丧失。在教学中笔者注意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并确定信息需求,如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制定需求大纲,列出需求清单。
4.恰当的案例是开发信息意识的工具
开发和加强学生信息敏感性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关键。而信息敏感性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不易传授、说教。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意精选案例、创设情境,适时地体验、激发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信息技术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其趣味性特点,结合学生喜好,采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案例,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信息及其特征”一节中,笔者使用课件展示:①《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庆油田大庆人》。②《人民日报》一条新闻报道中“王进喜到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田呀!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③《中国画报》刊登的表彰大庆油田炼油厂的照片。④王进喜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图片。请学生说说他们在以上材料中读到了什么信息,开始学生看到王进喜土气的照片忍不住哈哈大笑,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从照片上读到的信息,在肯定了他们的表现之后,我说出日本人由上面的报道获取了如下信息:①通过王进喜的大皮袄,以及下着大雪的照片,推断出大庆可能位于东三省的结论。②通过新闻报道推断出马家窑就是大庆的中心。③从报刊报道的大庆的设备全是肩扛人抬,推断马家窑距离火车站不远;④根据照片上钻台手柄的架式,计算出了油井的直径。⑤根据中国国务院的工作报告推算大庆油田的产量。听说这些,再也没有嘲笑的学生了,他们为日本人信息敏感性和信息判断能力而“惊叹”,接着趁热打铁强调平时要多留意身边的信息,对获取到的信息要能做到迅速的联想和深层的挖掘,从信源、信息、信道、信度等四个方面对信息进行筛选,培养信息敏感性。
5.积极的活动是形成学生信息意识的载体
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相比于单纯听教师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又具有实践性、工具性等特点,因而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活动,与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信息意识形成提供智力背景。同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分析、推理、运用、交流、解释、调查等一系列方法活动,获得知识与现象的内在联系,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这样通过不断地活动、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广泛地迁移知识与方法,提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4]。
为了解决教材内容相对杂而散的不足,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大的综合活动“我的家乡”将几部分内容串联起来,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一个作品介绍家乡安庆并发布,这是一个综合性活动,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每章节的教学都围绕一个子活动来设置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激发学生的信息学习动力,帮助他们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第一步要求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信息源及其传播特点,掌握各种类型文件如文本文件、多媒体文件的特征及下载方法。第二步是分析问题,确定需要哪方面的信息、确定作品的目标形式及所需的信息类型。第三步对获取信息成本估算,选择成本较低的方法。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可触及的信息。第四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时能精确表述信息需求和交流信息需求的语言能力。例如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要求精确提炼关键词等方法来缩小搜索范围,在论坛中寻求帮助时要准确地表述自己的问题。第五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时要求学生带着需求,去接触具体工具软件的某些功能以达到加工信息、呈现主题和表达意图的目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为了工具而工具”的简单思维[5]。
6.积极的评价是激励信息意识的手段
激励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不断前进。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不在于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而在于学生观察、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高中信息技术课上信息意识应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和强化,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会有所成功。
收稿日期: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