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润空间的多重挤压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多重挤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势、商业银行面对WTO后过渡期的自身改革完善、监管改革以及宏观调控等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诸多影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形成“多重挤压”效应。

第一重挤压:上限管理下限放开,“明降”困难“暗中升”

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但没有银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降低存款利率。顶多是变相的降低存款利率,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小额帐户收费。

“明降”迈出一小步,“暗升”迈出一大步。小额账户收费是所谓的“明降”,是拓展盈利空间的行为。但更多的行为是“暗升”:通过理财业务,主动地提高“平均存款成本”,自我挤压盈利空间。当然,这是股份制银行在激烈的竞争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之举,也是应对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练兵之战”,重要的是它还是合规的,但无论如何,目前它是自我挤压了盈利空间。比如,为了吸收外币存款,缓解因升值预期而结汇造成的外币流动性紧张状况,各商业银行还提高了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目前国内银行销售的美元理财产品年收益多在3.0%到4.0%之间,远远高于2.5%的美元小额存款利率。但是,由于升值预期的存在,理财业务量的缩水,使得提高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对于缓解银行外币头寸紧张“作用有限”,但由此导致的融资成本增大从而挤压了银行利润空间却是明显的。

除了商业银行主动性的挤压行为,还有来自央行上限管理的挤压行为,即基准利率风险。基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挤压来自于存、贷款定价基础的不一致。以美元为例,作为商业银行主要负债来源的外币小额储蓄存款,其定价基准是央行管制利率,而外币贷款定价基准是LIBOR,两个定价基准的变动幅度和时间常常是不一致的。

对人民币管制利率曲线来讲,目前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期限溢价(1~5年)高达135BP,而贷款利率的期限溢价(1~5年)只有54BP,这说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曲线和同期限的贷款利率曲线,其历史的调整幅度和将来的调整幅度都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将来央行可能调高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或调低中长期存款基准利率,以达到管制利率期限溢价的一致性,这恰恰形成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风险)。

第二重挤压:下限管理上限放开,“明升”无力“暗中降”

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但是商业银行对于优质企业的议价能力在逐步下降,具体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比例逐渐下降,下浮比例逐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目前我国银行主营业务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逐渐减弱。

明升无力的原因在于:银行无法对风险较大的客户进行合理定价。当商业银行无法给出合理的风险对价时,就缺少贷款利率上浮的风险基础,在与企业的信贷定价谈判中就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底线,价格博弈处于非理性状态。在考虑定价时还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某一类企业信贷的预期损失率应该小于存贷利差(该类企业的贷款成本—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的30%或25%。如果正好在此尺度范围内,可以认为是风险有补偿的信贷;假如预期损失率不在此范围内,便需要提高信贷价格或干脆对此类企业实施信贷限制。以住房信贷为例,其借款成本为5.51%,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假设为1.50%,原则要求其预期损失率应小于1%或1.2%,而实际上住房信贷的实际预期损失率大约为0.6%,住房信贷所支付的风险对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其风险。可以大胆预测,如果贷款利率实施市场化,相对于基准利率,住房信贷利率将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

短期融资券的推出是下限管理放开的一道口子,是“暗降”的表现。从发展态势看,短期融资券将成为蓝筹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需要的融资渠道(预计今年1000~1500亿元,明年2000~3000亿元),这将直接导致这一批蓝筹企业的融资成本从银行贷款的5.58%降为3.5%左右(2.9%的直接成本+各种发行费用)。这一项今年将挤压商业银行整体利润约20.8~31.2亿元人民币,这是直接挤压。同时,还有间接挤压。能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优质企业都通过融资券发行得到低成本资金,不能够获得发行便利的相对优质企业将不得不成为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贷款对象,在商业银行还不能对企业本身或债项进行合理评级并进而进行合理定价的前提下,为市场份额而竞争的结果便是“恶性价格战”,对次优质企业的贷款也不得不实行最优惠利率:0.9倍的同期限基准利率。这就是优惠利率从最优质企业向次优质企业迁移、贷款下浮比例上升的合理解释,也是存贷利差空间受到短期融资券间接挤压的必然结果。

第三重挤压:资本约束、风险责任、放贷减少利收窄

资本约束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是商业银行减少放贷从而使利润受挤压的两大原因。

监管当局要求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2007年1月1日必须达到8%的最低标准,否则将可能限制其业务开展。然而,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来讲还有较大的资本缺口,这种缺口的存在与传统的片面追求规模的增长方式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为:(1)银行资本增长速度始终未能及时跟上信贷规模扩张速度。1999~2003年间,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年均增长16.35%,平均高出GDP增长率8.41个百分点;(2)信贷结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消耗速度。2004年6月底,商业银行批发性公司贷款高达16万亿元,占自营贷款的90%,资产总额的56%,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3)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银行资本。按照原资本监管口径,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可全部计入银行资本;但按新资本监管口径,此类准备金不但不能计入而且未提足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使得不良资产直接形成对资本的损耗。

从根本上来说,商业银行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牺牲对规模增长的追求,一是发展思维和发展惯性不允许;二是被动负债的快速增长暂时不受商业银行的主动控制。但是由于资本或风险资产总额的约束,不管是资本充足率已经达标的银行还是未达标的银行,考虑到放贷多必然快速侵蚀其资本充足率,因此都将进行必要的资产结构调整,从一味放贷逐步向其他资产转移,如贸易融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比如,近一年来,商业银行平均存贷比(本外币)从75%降为70%左右,不考虑风险调整的话,明显是有5个百分点的高收益资产(信贷)转向了低收益资产(债券、货币市场融资等)。

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贷款风险的考核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制度化,在变革过程中,全面风险文化的渗透还未深入人心,导致出现两方面的异化特征:一方面责任追究机制与考核激励的相对不协调导致一线营销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相对不高;二是信贷审批体制的改革加重了审批中心的责任,风险厌恶天性以及与一线信贷营销人员的利益相异性导致出现非合作性博弈,审批更加严格,新增贷款授信通过率不高;再加上项目储备相对于更加严格的风险审批来说显得不足,因此,新增贷款投放与往年相比减少较多。因此,相对于存款增长速度,贷款增长速度较慢,剩余资金涌入收益大幅降低的货币市场,利润空间在此受到挤压。

因此,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的强化,导致与往年相比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同比少增许多。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8月份贷款增速明显回落。8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

第四重挤压:利率下行、流动充裕、不投困难投也难

在当前商业银行的自律与他律约束下,“宽货币、紧信贷”成为常态。3月17日以来,由于超额准备金利率下降和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的不均衡对冲,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过渡充裕,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巨幅下跌,平均跌幅超过150BP。商业银行的平均负债成本大致为:四大商业银行平均为1.25%~1.35%;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1.45%~1.55%。目前货币市场收益率已经跌破商业银行平均负债成本,商业银行进退两难:不投资于货币市场是亏损,投资于货币市场还是亏损,但少亏一点而进行的投资又进一步压低收益率。图1为3月16日、6月30日、9月23日市场收益率曲线。

图1 2005年3/6/9月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曲线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

2005年7月底,商业银行人民币广义存贷比(各项贷款/各项存款)已经降到了68%左右,除去7.5%的法定准备,商业银行大约有24.5%的存款资金投入了以下三项资产(假设比例如下):1年以上的债券投资(12%)、1年内的货币市场运作(8.5%)、央行超额储备(4%)。再假设债券投资(12%)的20%为再投资和新增投资资金,总计为2.4%;货币市场和超额储备的收益损失均按照3个季度来估算。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备付金利率下降63BP,影响收益约51.22亿元;1年内的货币市场利率平均下降75BP,收益损失大约129.57亿元;1年以上债券收益率平均下降150BP,当期收益损失大约73.17亿元。三者合计,商业银行收益损失总计约253.96亿元人民币。(表1)

表1 商业银行市场收益损失(估算)

平均数额

影响程度 影响时间 收益损失

业务类别影响因素

(亿元RMB)(BP) (年)(亿元RMB)

备付金利率从

超额备付金 10840

63 0.75 51.22

1.62%降为0.99%

货币市场运作 23035备付金利率下降75 0.75129.57

1年以上债券投资 6504备付金利率下降150 0.75 73.17

合计

40374 -- --

-- 253.96

第五重挤压:汇率升值、利益损失、汇改成本无对冲

今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以及近2个月来又升值约0.25%。总体来讲,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再加上商业银行没有汇率风险的有效管理手段,造成“在损失方面几乎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汇率升值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售汇敞口头寸损失。根据各种数据进行估算,15家商业银行升值前持有的敞口头寸大约为75~105亿美元,2%的升值幅度,利润损失大约在12.49~17.48亿元人民币。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由于采取了提前避险措施(大幅缩小结售汇敞口头寸、头寸币种转换等),损失相对较小。有的专家说,美元收益与人民币收益之间的利差覆盖了升值损失,这只是半句实话,因为损失毕竟是损失。

(2)外币资本金缩水。商业银行资本金损失较大,如果以工行150亿美元、中行225亿美元、建行225亿美元来考察其核心资本,人民币近期2.25%的升值,其资本金以人民币计价分别缩水达27.98亿、41.96亿、41.96亿,将分别影响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大约0.16、0.3、0.26个百分点。即便三银行通过资本金结汇来规避风险,但由于其结汇量一般不可能超过资本金的50%,其损失仍然不小。对于其余十几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讲,由于或多或少都有外币资本金,相应都会有一些缩水损失,从而影响其资本充足率。

以上为直接损失,还有汇率改革带来的间接损失。即商业银行承担了汇率改革的成本:央行为了挤压投机资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稳定性,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压低货币市场利率,使得人民币短期和长期投资的收益率均大幅跳水,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再投资损失和货币市场运作损失。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持续已经近半年的市场低利率状态还可能持续一年左右,收益挤压仍将持续。

第六重挤压:存款定期化、成本上升、盈利空间被挤压

由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倒挂,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呈现明显的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逐步上升,挤压盈利空间。从央行统计数据可知,2005年7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94242.90亿元,其中定期32156.39亿元,占比34.12%,同比上升3.15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3.26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末上升0.89个百分点,呈现逐步上升态势;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39799.73亿元,其中定期存款93164.48亿元,占比66.64%,同比上升0.68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56个百分点,比二季度末上升0.03个百分点(见表2)。与此相反,企业活期存款和储蓄活期存款占比均为逐步下降态势。

表2 本外币活期/定期存款增长趋势比较(人民币:亿元)

各类存款 占比同比 占比比年初 占比比二季度末

项目 2005年7月余额

占比(%)

增减(%)

增减(%) 增减(%)

各项存款

283733.30 -- ------

企业存款94242.90100.00100.00100.00 100.00

活期存款 62086.51 65.88 3.15 -3.26 -0.89

定期存款 32156.39 34.12 3.15 3.26

0.89

储蓄存款

139799.73100.00100.00100.00 100.00

活期存款 46635.25 33.36 -0.68 -0.56 -0.03

定期存款 93164.48 66.64 0.68 0.56

0.03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一升一降的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据估算,活期存款定期化将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2~3BP,四大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将可能从1.25%~1.35%增加到1.27%~1.38%;股份制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将可能从1.45%~1.55%增加到1.47%~1.58%。以7月底27.1万亿的人民币存款总额来估算,将可能增加商业银行总体存款成本(挤压盈利空间)54.2~81.3亿元。

另外,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所提到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幅下降”问题,因为企业活期存款属于M1统计范围,企业定期属于M2统计范围,活期存款定期化正好使得M1增幅下降、M2保持相对增速。

应该说,以上六重挤压是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盈利困境”。但是客观上来讲,“多重盈利的挤压”正是商业银行逐步走向完全市场化竞争性经营的前奏曲,是我国商业银行在WTO后过渡期所必须面对的困境。能从困境中突围,走出自己特色盈利道路的商业银行,才是后过渡期以后有竞争实力的商业银行,才能在国外商业银行的残酷竞争中顽强地活下去。如何才能从“盈利困境”中突围?可以简单总结出以下几条:

1.实施负债组合管理,进行主动负债,转换负债结构,尽量避免负债成本倒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适度提高门槛,对银行盈利能力提升有损害或造成管理成本上升的负债实行限制措施;第二,研讨主动负债渠道,以适度调和资产负债的期限缺口;第三,对负债利率进行主动管理,做到成本收益与流动性压力的平衡。

2.加强风险定价队伍建设,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从经营风险中要效益。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因此其主要业务是为各种风险进行定价,包括中小企业信贷。一个好的定价能力必须包含三方面:一是有一个全面风险计量与管理系统,能提供相应资产组合的预期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二是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管理会计系统,能对每一笔交易进行盈利分析;三是较为成熟的风险文化和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3.转换资产结构,实施资产组合管理。组合管理中的资产管理,其资产规模的增长追求已经退居第二位,让位于对资产“质”的追求。比如可以规定:只有RAROC达到0.8或1的新业务才值得发展推广。

4.创新业务品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缓解利润空间挤压。预计明年,承销业务、理财业务、基金及年金业务、外汇避险业务以及其他增值业务将会呈现一个大发展态势,可以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来弥补传统信贷业务盈利空间的收窄。

5.控制外币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解决外币基准利率风险的关键在于央行能做到与各国央行(如美联储)的利率调整步伐一致。汇率风险方面,可以通过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的多空组合来进行汇率风险规避。

标签:;  ;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利润空间的多重挤压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