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进展_道德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进展_道德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新进展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8)12-002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30年来,学界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模式与机制比较以及国别比较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研究什么”的问题,学界存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以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主要方法,研究与揭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判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1]这一观点在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教材之中也有所反映。也有学者认为,比较德育是以系统思维和多维比较研究的方法,综合研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德育,揭示各个德育系统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探索德育系统化、社会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一门教育学科;比较德育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关于比较德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于不同类型德育特征及德育过程的纵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关于德育系统的综合教育合力的机制研究、关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德育比较分析研究、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研究等。[2](P25)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比较德育,简单说来,就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德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与特点,从而揭示德育发展的共同规律,把握德育发展的趋势。[3](P15)有学者认为,比较德育是以比较方法作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德育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试图揭示影响它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条件,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探索德育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从而为改进和加强本国德育提供借鉴。[4](P14)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就是: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包括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方面。这是就世界范围内,对一种特定的内容,即对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5](P13-15)

二、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如何研究”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都适应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比较法、调查法和文献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6](P9-12)有学者则认为,德育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主要有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3](P44)有学者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点上,通过比较来获取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包括通观比较的方法、专题比较的方法和综合比较的方法。[5](P20)有学者指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当前的比较方法而言,主要有通观比较、专题比较和综合比较三种方法,这些比较总体上属于异同性比较,要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推向新的高度,还需要进行评价性比较。[7]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学者对西方德育目标理论进行了探索,认为,西方德育目标理论基本上是沿袭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人本主义”强调以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标的”的德育目标“个体本位论”;“科学主义”则强调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标“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思潮贯穿于西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德育目标理论的探讨中。[8]有学者指出,虽然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要求不同,各国的德育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别,但国外在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注重学生智力、潜能、技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精神,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拓宽知识面,培养国际化人才;国外德育目标有着共同特征:鲜明的时代性、普遍的国际性、独特的民族性和全面的协调性。[9]有学者分析了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尽相同之处,认为,即使同一国家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德育目标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就建构方式而言,当代西方国家学校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从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两个层次上来确立的。[10]还有学者对中外高校德育培养目标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及差异性,从中得到了几点启示,以期借鉴与吸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1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有学者对西方各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比较和分析,认为,这些国家普遍注重爱国主义、宗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调查访问等方法。[12]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考察和比较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青少年德育课程有四个共同特点:课程目标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课程设计突出人文性、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课程编排与教学组织不乏灵活性,这对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3]有学者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学生成长的实际,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较好地解决了内容的层次性问题;教材不强求理论的系统性,即使是理论内容也尽可能表述得通俗易懂。[14]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比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有学者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的特点,总结了其共性和差异,指出了其经验和缺憾,认为,借鉴西方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的经验,我国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开拓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5]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育途径,如无灌输教育下的直接德育课程、德育在相关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蓬勃开展的心理咨询与培育工作、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的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管理、大众传媒和公共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宗教教育开展德育,我国学校德育要借鉴西方国家德育途径的经验,夯实和优化直接德育课程、加强德育途径实施中的隐性思考和全面渗透、将加强心理工作队伍建设和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相结合、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着力培育德育的新途径。[16]有学者则指出,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教会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机制和法律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机构、家庭影响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宗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17]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学者认为,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是传授德育知识的基本方法、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严明纪律,务实管理。[18]有学者认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地位提高;途径广阔,方法灵活,借鉴别国经验,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19]有学者指出,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道德发展,通过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对学生施加影响,主张“学校即社会”的开放德育观,重视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借鉴国外的德育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受动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整合德育力量,改变学校势单力薄的局面;转变封闭的德育观,探索开放德育新思路;从育“心”做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20]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机制比较的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中的坐标点,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早在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作了概要的比较。有学者认为,各国基于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建立了适合本国需要、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面向生活,学会生存;英国的德育模式——联系实际,体谅他人;日本的德育模式——丰富多彩,培养素质。国外德育发展的进程中所出现的主要趋势概括起来有:综合化倾向、适应性倾向、可操作性倾向、素质教育倾向、改革与发展倾向,这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21]有学者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和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梳理,认为,教育模式是随思想道德的内容和时代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建构的群众性自教与权威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面临新的形势需要改革;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发展新的教育模式;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是一个思想道德教育与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是一个民主法制模式,是一个群众参与模式。[22]有学者认为,中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指导思想、工作机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队伍、工作法制化倾向、各自利弊诸方面存在系列差异,进行系统比较,对我国高校构建“适应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3]有学者从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同质性是由复杂的时代文化因素决定的,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又决定二者各具特色。[2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比较研究,有学者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进行了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参与主体的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只有建立在相互负责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必然强调政府的责任,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大众媒体的责任,中介组织的责任,其他主体责任乃至受教育者个人的义务。[25]有学者认为,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建设,在社会教育机制建设上注重寓德于教,在社会激励评价机制建设上较有实践成效,在社会传播机制建设上注重熏陶和渗透教育,在社会咨询辅导机制建设上突出德育的主体性,在社会实践机制建设上重视道德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社会制约机制建设中,则体现了各自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包容度,国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建设中的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注重双向互动,具有层次性,对于我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26]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国别比较的研究

1.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历史虽然较短,但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赴美留学,并组织了一些参观考察团赴美访问,学界也有很多学者关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在赴美考察后认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注重政治意识的灌输和渗透,充分利用学校阵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利用各种社会设施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熏陶,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与各种管理手段、与经济利益、与法律纪律手段紧密结合。[27]有学者发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其总的特点是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浓厚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学校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政治导向上的明确、坚定、一贯和方法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经验。[28]有学者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论和整体形态进行了研究,指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合格公民、传输意识形态、实现政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取得很大的成效,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总体认同、促进了公民意识的不断发展、培养了爱国主义的基本情感、形成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直接统一的领导、导致政治冷漠的增强、引发利己主义的膨胀等。[29]有学者对美国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考察,认为,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大体上有以下一些特点:爱国主义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运作分别进行;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的问题上不允许有杂音;爱国主义教育无孔不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传统的历史教育进行。美国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有许多可以借鉴吸取之处,但是,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缺憾。一是教育的方法无论怎么巧妙,最终难以弥补教育宣传与现实中的民众信任的裂痕。二是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干涉,严重削弱了美国民众对国家利益的认同。[30]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又称为公民教育。有学者对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析,认为,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关于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不仅对美国本土,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公民教育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1]有学者指出,培养民主社会的负责的公民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高校在公民教育方面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名著讨论模式,二是服务学习模式,三是将理论探讨和服务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32]

2.关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日本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亚洲国家,其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就有学者开始介绍日本企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日交流的增多,国内有不少学者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些学者到日本参观访问,直接了解和接触了一些日本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明朗、爱和、喜劳”的教育内容和具体、生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33]有学者分析了日本青少年德育的社会背景和青少年德育的运转机制,认为日本德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重视第二课堂,重视个性培养,强调学生自我教育,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日本青少年德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综合治理。[34]有学者认为,现代日本学校的全部德育活动是通过三个途径开展的,即专门的德育活动、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和特别活动中的德育,这三条途径在方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35]有学者分析了日本德育的历史和现状,发现日本德育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色:以新思想传统为基础、具有不断西方化的趋势、东西合璧创造性地发展。[36]有学者认为,面向21世纪的日本学校实施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诸多方面,给我国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37]有学者通过考察和了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主要途径,认识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前进,尤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进行“东西合璧”的方法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集团主义”教育的精神,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无借鉴之处。[38]

3.关于苏联及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突然在一夜之间解体,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很大,也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教训。研究苏联及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学者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形式进行了总结,认为,苏联为了适应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针对青少年的现状、特点和他们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与社会问题,千方百计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施加思想政治影响。[39]有学者认为,长期的思想建设实践,形成了这一国家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育的序列化和形式的多样化。[40]有学者认为,对全体苏联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苏联学校的基本任务;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体,以相互协调的教育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为配合,辅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共产主义教育体系;苏联学校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少先队及共青团组织、社会文化机构等多种途径进行。[41]1991年,苏联解体,其社会主义制度倾覆,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留给世人的思索是凝重的。苏联解体后,我国学者开始认真总结其兴衰的经验教训。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度集权和僵化的党政领导体制及因此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权威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左”与极右,造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僵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作用;忽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对象;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方式方法简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实说服力。[42]伴随着俄罗斯的发展,在社会转型初期,俄罗斯社会的思想道德秩序一度陷入极端的混乱无序之中,传统价值观的合法性受到了公然的挑战。有学者认为,为了带领国家摆脱精神危机,俄罗斯的前两任总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为思想道德教育建构了新的理论依托,重新恢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而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应对现实复杂挑战能力的不足,还将制约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欲使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迹,依然任重而道远。[43]

七、简要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重点比较突出。比较注重研究一些热点问题,如在专题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比较研究,在国别方面的中美、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2)与中国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注重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研究,很多都是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3)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和突破。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比较方法,有学者开始运用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案例的方法进行分析、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体现了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30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相比,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相比,客观上看,研究还显得不够,有不少低层次重复研究的成果,还存在一些薄弱之处,需要加强和改进。(1)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当前,还有一些领域和问题研究还很不够或缺乏深入的探讨,如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理论体系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现状、发展中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需要引起学者们的关注。(2)研究方法需要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借鉴西方比较研究的新方法,等等。(3)研究对实践的影响亟待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必须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与实践形成良性互动。目前,不可否认,由于一些研究成果还处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影响还显得不足,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学者们需要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标签:;  ;  ;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进展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