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定义的新解释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定义的新解释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定义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定义论文,新解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本文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与限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与限制互相反对,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另一方面自由与限制又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以互相转化。自由就是人在实践中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限制,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关键词:自由 必然 限制 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试图用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依据,结合哲学史中自由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概念作出新的探讨。

一、传统自由定义的反思

传统自由定义是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斯宾诺莎、黑格尔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肯定性评价中接受的。恩格斯指出:“自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1 〕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了恩格斯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2 〕毛泽东同志科学地揭示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作为自由的经典定义了。

无疑,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但这只揭示了自由丰富内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仅就这一点来界定自由,不免有失全面和辩证。

第一,从经典作家原意来看,它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经典作家的原意。经典作家从来就没有为自由下过什么定义,我们应当注意到《反杜林论》的论战性质,其内容的发挥要受论敌内容的影响,因为杜林没有正确处理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所以恩格斯才在这一方面对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对于经典作家的论断,我们应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才不致于背离其基本精神。列宁同志曾明确指出恩格斯的观点不是自由定义,他说:“恩格斯没有生造自由和必然的定义……他没有提出任何定义。”〔3〕相应的, 毛泽东同志丰富和发展的恩格斯关于自由的思想也不应该是定义了,毛泽东同志自己则明确指出他的观点是一个“命题”,而没有讲过是“定义”。可是,我们的许多哲学教科书却把它说成是“自由”的“定义”。

第二,从辩证法来看,这一定义割裂了辩证法。首先,自由的对立面应是限制。自由就是要克服限制,限制是指一切使人这一自由主体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存在,这种存在既有精神因素,也有物质成分,或者说,既包括人,也包括物,恩格斯就曾肯定这就是自由的对象。他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4〕其次,传统自由定义割裂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限制可以因参照系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形态,如以主客体关系为准,可分为主体限制与客体限制;若以内在根据为准,限制可分为必然性限制和偶然性限制(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谓必然性限制与偶然性限制,其实也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只不过相对于自由的主体来说才表现为限制。必然性限制和限制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定义撇开整体而以部分来界说,人为地弄狭了自由的意义。再次,这一定义也有先天不足,即它割裂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定义只谈认识必然性,那把偶然性置于何地呢?这样就忽视了偶然性的地位、作用,这是非辩证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马克思、恩格斯曾充分肯定过偶然性对自由的意义,他们指出:“这种在一定条件下无阻碍地享用偶然性的权利,迄今一直称为个人自由。”〔5〕很明显, 他们是把偶然性作为自由的一个对象的。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来看,此定义基本属于认识论范围,没有涵盖自由的人本学意义。探讨如何认识必然并把这种认识投入到实践,对于自由的发展来说,这是必不可少和非常必要的,但仅限于此又是很不够的。因为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有其明确的适用范围,它主要表明的是作为认识者的主体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关系,如果把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认作自由的唯一表现形式,把它加以绝对化,并运用到其他场合,那就可能引起理论上的混乱。自由是人的自由,如何实现自由即认识论上的自由只是人的自由中的一个方面。人在实践中,不仅仅只服从“必然”、“规律”等客体性原则,同时还取决于人的价值、情感、需要、意志等主体性原则,这就触及到生命、感情、政治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等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应从人这一世界的主体出发,在继续研究认识论意义的自由的同时,大力加强研究人本学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

第四,从实践来看,坚持此定义,也不能使人获得自由。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要以偶然性的面目表现出来,我们只能通过偶然认识必然。而这一定义却忽视了偶然性,这就会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大量的偶然性现象熟视无睹,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把握不了偶然性,就更谈不上什么认识必然性了。没有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人们是不可能获得自由的。

第五,从哲学史来看,此定义没有完成哲学上的伟大变革。旧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客观的必然性,贬低或否认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在于服从那决定一切的必然性。如斯宾诺莎指出,真正的自由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只要认识了必然性,就可以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理性的轨道,获得自由。唯心主义者一般都否认客观的必然性,反对把人的自由归于服从必然性,认为人的自由就在于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自由发挥。如费希特强调“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二元论者康德看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但把二者形而上学地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二者彼此完全独立,适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黑格尔全面阐明了偶然、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但他的自由是头足倒立的。他所谓的自由,说到底,是绝对精神自身运动发展过程的历史。所以,黑格尔的自由观还不是最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科学地揭示了自由的内涵。但令人遗憾的是,哲学教科书上这个传统自由定义却还是决定论的,强调认识事物的必然性,而对偶然性却未置一词,没有达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辩证统一。

二、自由定义新解

按照自由的词义,对限制的摆脱、解放就是自由,但我们不能由此把“自由”理想化和绝对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自由与受到的限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自由与限制互相反对,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自由就是不受限制,受到限制就意味着不自由,但人在实际生活中又不能不受限制。人只有对限制进行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作了限制的主人,才可以有自由的体验。当人们还不了解限制的性质时,限制就是一种盲目的、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限制着人,使人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恩格斯曾正确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象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 ”〔6〕一旦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这种限制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它就由支配人们的外在力量变成了人的活动的内在依据或根据,这种科学认识可以使我们在观念中消除限制的异己性,使自由的主体对限制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了如指掌,在观念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己进行改造,摆脱那种无知、经验和迷信的状态。因此,人们只有对限制有了科学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在实践中把握、利用和改造限制,人们才可能获得自由。马克思在批判亚当·斯密时指出:“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7 〕马克思科学揭示了自由的涵义:即人在生产实践中克服障碍,实现自己的目的。很明显,障碍就是限制。我们人类要在科学认识限制的基础上把握限制,利用限制,能引者引之,能导者导之,从而改造限制,使其从盲目状态到为我状态,作为我们实现自由的手段,为我们自由的目的服务。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力量完全象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这里的区别正象雷电中的电的破坏力同电报机和弧光灯的被驯服的电之间的区别一样,正象火灾同供人使用的火之间的区别一样。”〔8〕而限制,就是要使自由的发展受到约束, 使人这一自由的主体不可能随心所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既是人们争取自由的对象,又是人们争取自由的障碍,人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一点,然后才可以进行认识和改造,使其从自在的状态变成“为我的限制”,即人们已经意识化了的限制。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不仅认识必然性,而且充分认识和估计到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偶然性,具体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必然性、偶然性表现形式的差异,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

其次,自由只能是有自我意识的人的自由,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存在物的自由。物与物之间没有自由可言;动物与自然环境之间也谈不到自由,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盲目地无条件地服从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限制,只有人才谈得上自由问题。对人的活动而言,限制既是依托,为主体提供生存条件;又是障碍,阻碍主体按自身意志发展。人的主体性恰恰要战胜这种限制,按自己的意志发展,让实践的结果符合自己的目的。人要作自然界和自己生活的主人。一句话,只有人才可以享受自由的美意,成为自由的主体,即自由是人类的“私有财产”。而限制的范围却并不局限于人,它既包括人,也包括物;或者说,即包括精神因素,也包括物质成分,它的范围远比自由的范围大。人在追求自由的实践中,要受到主体自己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的自由实现的程度。在我们人类认识到铀的裂变性质以前,或者在我们虽然认识到铀的裂变性质但缺乏相应的实践手段时,我们是不可能建造核发电站,获取新能源的。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客观条件,内在地包括着社会关系对实现自由的制约,社会关系如何,具体说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对实现自由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自然界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对人的自由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人们必须科学实践,才能减少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威胁,消减自然条件对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匮乏状态,消减盲目的自然力对人改造自然的成果的报复。

再次,自由是主体性范畴,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自由人的不会听凭限制的摆布,而要尽其所能认识和改造限制,实现自由。自主性是自由主体本质力量的表现和主体地位的确证,它表明了自由主体对限制有了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必要与可能。对于自然界来说,自主性表明,人通过生产劳动改变了物质存在形式,实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从而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对于社会来说,自主性意味着社会关系和社会设施等并不是在人之外的彼岸的东西,它们是人所创造的,而且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人是社会的主人;对于自己本身来说,自主性表示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人们借助于实践和交往,唤醒自身沉睡的生理、心理的潜能,有效地选择和约制自己的情感、意志,促使自身特性和需要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实践。自主性是主体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能动性主要是主体对现实的选择,概括地说,主体的能动性首先表现为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主体要根据已知的事实,预先在头脑中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出谋划策。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反映事物的抽象性和预见性,不是感情直观地反映事物,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制作,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循此推测未来。主体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是选择性,自由的主体要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积极的选择自己的目标、方法,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联系起来考虑。主体不仅是能动的,而且是富于创造的。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创造性主要是主体对现实的超越,它的特点就是创新。为了满足不断产生和发展着的人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人,不仅直接利用自然物,而且经常改变它的自然形式,创造着各种物品。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人也创造着自身,人的能力不断发展,人离动物愈发遥远,人也越来越自由。而限制却比较复杂,因为其中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成分,是主客体统一的范畴,因此,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人的特点,即限制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为人不但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人有意识,是社会存在物,他的活动要比单纯的客观事物更复杂,客观事物活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自在的,而人的活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却是自为的,带有强烈的“意志的印记”,意志的自由选择中有大量的偶然性。选择的偶然性就是面对多种可能的自主决断,不同条件下的主体作出的选择,体现着主体所处的不同境遇,也体现着主体本身的不同特点。因此,我们要在实现自由的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限制的成分,搞清它的作用,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自由与限制又具有统一性。

首先,自由与限制相互依存。限制既是自由的对象,又是自由的条件,没有限制就无所谓自由,同样,没有自由也就无所谓限制,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脱离限制的盲目的、绝对的自由,而限制,若离开自由,也就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自在存在了。歌德在其《歌德格言随想录》一书中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9〕歌德天才地认识到了自由与限制的这种辩证统一性,意义深刻。

其次,在一定条件下,自由与限制还可以相互转化。限制被人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以后,就会由自在变成“为我”的存在,转化为人们自由的成果,例如,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相关式 (E=MC[2] 即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从理论上预示了原子能的巨大蕴藏后,物理学家们先后揭开了原子能的奥秘,导致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建造了核电站,提供给人类源源不断的能源。这是人类认识限制、改造限制所获得的自由,这样的限制就转化为我们的自由成果了。而人们自由的成果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限制,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限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自由与限制会互相转化,但人类发展的总趋势却是不断地认识限制,改造限制,扩大自由的范围,从相对自由到绝对自由,总的方向是前进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下定义的方法应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即在它的对立面中把握自身。根据以上所论述的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我认为:自由就是人在实践中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限制,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一句话,自由就是人在实践中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限制。

三、自由新解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出发,扬弃传统的自由定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定义作出合乎时代精神的新的解释,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揭示自由的真谛。笔者臆断的自由定义,拘于各种条件所限,也没有穷尽自由的丰富内涵,但却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作一块通往自由王国的铺路石。首先,拓展了自由研究的空间。过去我们一直停留于自由与必然的研究,对作为自由的对象和条件的限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自由研究的误区。作为人们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把限制这种使人的自由发展受到约束的存在,作为一个范畴,加强研究。把限制作为自由的对立面加以研究,不仅尊重了经典作家的原意,他们一方面“没有生造自由和必然的定义”,一方面又强调指出“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指引人们在克服障碍即限制中实现自由;而且把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拓展为自由与限制的矛盾,必然仅为限制的部分,这样就拓宽了自由研究的视野,扩展了空间,有利于以人为本,既实现人的认识论意义的自由,又实现人的人本学意义的自由,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其次,增加了辩证性。按照对立统一规律,以限制作为自由的对立面,在自由与限制的矛盾统一关系中界说自由,不仅克服了传统自由定义之不足,而且更加全面和辩证。我们并没有否认必然性对于自由的意义,而是主张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且二者内在地包容于限制之中,是必然性限制和偶然性限制,是限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这样就形成了自由与限制、自由与必然性限制和偶然性限制等几个对子,自由要在限制中把握自身,要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必然性限制与偶然性限制中实现自由。新的自由定义扬弃了传统的自由定义,对偶然性之于自由的作用和意义给予了应有的重视,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10〕其三,实现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辩证统一。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从其时代的精神出发,对自由进行了各种角度的探讨和研究,他们虽然没有辩证解决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这对矛盾,但却是辩证解决的思想前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重视必然性,又重视偶然性,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解决了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矛盾关系。

第二,有利于人们科学实践。较之于传统的自由定义,我们以限制作为自由的对象,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实践的目的和手段、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必然性限制与偶然性限制等各种交互作用的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科学实践,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要特别注意认识和把握必然性限制与偶然性限制,我们要实现自由,单单认识必然性还不够,还要认识偶然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偶然性。正是这些偶然性的存在,才为人的自由活动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场所和条件,人们才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和选择偶然性,进行自由创造。只有在把握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导演出一幕幕关于自由的活剧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就要加强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把握,透过偶然性来认识和把握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占据主动,才能推进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机遇往往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作为一种偶然性的存在,机遇稍纵即逝,在市场风云变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我们不重视偶然性,不注意研究和把握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就很可能会使我们痛失机遇,留下深深的遗憾,给我们伟大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作者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

注释:

〔1〕〔4〕〔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154 页,3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27页, 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版。

〔3〕《列宁选集》第2卷,第19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转引自《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1期第1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定义的新解释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