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出版业的双重利益活力_国民经济论文

论现代出版业的双重利益活力_国民经济论文

论现代出版产业的双效益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活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我们着手考察现代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时候,首先注意到这么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单纯从货币价值来看,现代出版产业特别是图书出版产业的年产值与其他产业(如汽车制造、副食品生产等)相比,还只是一个小的数额,它的重要地位因其实物货币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有限而常常不被人重视。实际上,无论在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中还是精神实践活动中,出版产业都是一个令人不得轻视的产业。

美国出版界和文化界颇负盛名的出版家达塔斯·史密斯曾说:图书出版产业的产值虽小,但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就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正像一个能启动并控制一架巨大机器运作的小开关,或像一个能向遥远地域提供动力的电力系统一样,图书出版业也是一把钥匙”。当今,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它可以没有某些方面的现代化产业,但绝不能投有发达的现代出版产业。而那些现代出版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现代化程度也就相对高于那些出版产业不发达的国家。这种归纳并非基于一种肤浅的表层认识,而是基于在现实实际中的理性分析。现代出版产业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革新而发生全面变革,而且它本身还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因为说到底,出版活动是以提高人类的文化知识水平为指归的,它产生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现代出版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从现代产业的总体结构来看,现代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排序上位居前列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从国民经济的大环境来考察出版业,以单纯的货币对比来定位出版产业是不适合的。就拿现代出版产业最发达的美国来说,若单纯从货币量(或年度总产值)上分析,出版产业一年总的销售额还远远抵不过一家大的汽车制造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2000年的销售额是1846亿美元。而2000年美国图书出版全年的销售总额却只有253亿美元左右。单个出版公司与之相比则更少,如2000年在美国出版业中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是42.81亿美元,排名第二的蓝登书屋是41.24亿美元。即使是当年在世界出版业中排名第一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销售额才达154亿美元,排名第二的法国拉加德尔集团为128.65亿美元,这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各国发达的汽车、电器、食品、石油化工等产业相提并论。

这里的根本原因有三点:(1)各产业都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及内在规律,它们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社会的客观需求造成的;(2)出版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地位不能通过单纯的货币对比来体现。任何一种产业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及重要性,它们在一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不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够使所有产业都发达起来。因此,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某些产业的缺乏也相当普遍。但出版产业却不能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出版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而企图超越这一基础是不可能的;(3)出版产业自身的文化产业特征表明了它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出版产业发展水平,是反映该国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80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召集世界50名知名专家学者研究书刊印刷和现代出版业对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出版业特别是印刷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出版业是以较小的投入换取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产业;世界上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重视书刊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而那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般都忽视书刊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产业的这一文化特性是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

尽管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货币占有量有限,但从社会产业的总体结构来看,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排序上并不靠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产业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十大产业之一。2000年,美国图书销售额超过250亿美元,出版产业总值在156个制造行业中位居第三。2000年美国有7家大出版公司的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麦格劳—希尔公司的年营业额高达42.81亿美元,蓝登书屋的年营业额达41.24亿美元。2002年,美国图书销售额达268亿美元。如果加上期刊、报纸以及印刷业的营业收入,出版产业的总产值就更为可观。在英国,出版产业是国内制造业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如果将纸张、印刷、出版三者放到一起,其产值居英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第五位,仅次于食品、机械、电器和车辆。在法国,图书出版得到历届政府的重视。法国前文化与传播部部长莱奥塔尔说:“图书是所有知识与文化传播活动中所无法取代的东西,是法国第一文化产业。”据1984年统计,法国整个文化产业的营业额为1500亿法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而当年图书营业额约为170亿法郎,占文化产业的1/10强,其他为影视、音像、新闻报纸等。如从“大出版”的概念讲,当然都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即是说,现代出版产业的产值虽然不如汽车、食品、电子等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处的领先位置,但已经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二、从各国政府对出版产业的管理角度来审视现代出版产业,可以看到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出版业对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世界各国政府为了加强本国文化的建设,传播本民族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统,都对本国出版业加强保护、强化管理。现代出版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除了有一整套行业制度来对出版产业的正常运行加以规范进行管理外,还设立专门机构对出版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管理。首先这些国家普遍重视法律管理手段,时至今天,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如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版权法》、《反猥亵法》等;法国的《宪法》、《出版自由法》等;英国的《安妮法》、《淫秽出版物法》、《青少年有害出版物法》、《图书贸易法》等;德国的《基本法》、《传播危害青少年之文学作品法》等;日本的《著作权法》、《青少年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使出版产业从总体上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符合人类精神向上的本质,体现了政府的宏观管理思想。其次,因为现代出版产业又是一个可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充满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国家的出版业都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如不出面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扶持,那么这些薄弱环节则容易被其他国家的实力较强的出版产业攻破。这种后果是,其市场不仅仅被强手侵占,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还存在另一层的含义,即造成文化上的被侵略和被殖民。因而,现代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重视在经济政策上给出版业以扶持,重视对出版产业进行资金投入,在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时对出版产业加以倾斜,重点保护本国出版业,鼓励本国出版物对外出口,有条件地限制外国出版业在本国的发展。

一般地说,政府对出版产业的扶持与资助主要是通过贷款政策、税收政策、间接资助、直接资助等手段来进行的。

1.贷款手段。在发达国家,贷款主要针对图书的发行环节。由于发行环节是个微利部门,因而在竞争中经常面临资金不足问题,而那些中小型出版社及发行公司因实力不强而又难以申请贷款,这时,政府可出面为这些出版发行销售部门创造贷款的条件,使其获得优惠贷款。法国政府与出版业相互担保公司和书业相互担保公司建立了特殊的保证基金,以保证出版商和书商能从银行获取贷款。1983年,法国政府成立了电影与文化投资委员会,该委员会筹备有2800万法郎的保证基金,以保证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能从银行获得专门贷款。1985年,法国政府向图书业发放的贷款额为8900万法郎。加拿大出版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属于后起之秀,它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1990年,政府拨款3300万加拿大元,设立文化基金银行,为书刊出版商提供优惠贷款。1995年,加拿大政府还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来促进和提高加拿大图书出版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个计划规定,每个加拿大书店如果购买和安装新的电脑软件,政府将为其支付总费用的一半,其最高资助额为1万加拿大元。

2.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来控制出版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管理出版产业的重要一环。对流向不同的出版物税率征收不等,可以从宏观上使出版资源达到合理配置,使出版产业的发展符合本国自身的利益。

美国出版产业在当今世界独占鳌头。从经营性质上美国出版社可分为营利性出版社和非营利性出版社。美国政府对营利性出版社(商业出版社)按常规收税,主要收取所得税、增值税。其所得税税率在15%-34%之间。对非营利性出版社(如大学出版社、政府出版社)则不征税,相反还给予资助。美国政府对图书进出口免收关税。在日本,出版产业要向国家交纳37.5%的所得税,向地方政府交纳5%的所得税及6%-12%的事业税,还要交纳5%的消费税。日本对图书进出口免征关税。在英国,政府对出版物不收增值税的政策已有130余年的历史。这种长期的出版物“零税”政策使英国出版业得以稳定、快速地发展。1979年之前,英国的一般商品的增值税税率是8%-12.5%,1979年之后,一般商品的税率又增到17.5%,但出版物的增值税还是零。德国对一般商品征收14%的增值税。根据1979年制定的销售税法规定对图书产品、艺术品等征收7%的增值税,对进口图书、期刊增收7%的增值税,而对出口图书、期刊则免收增值税。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把图书、期刊、报纸的增值税率定为7%,之后,政府通过调整计税基数的办法把报纸的增值税又打了70%的折扣,报纸的实际增值税率为2%,期刊为4%。自9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又把图书的税率从原来的7%下调到5.5%,比普通商品18.6%的增值税率低得多。另外,法国对出口图书免征增值税,对进口图书加收7%的增值税。

3.直接资助及间接资助。通过资金及其他手段资助出版业的发展是西方出版大国调控出版产业平衡发展的一个策略。一般地说,政府出面资助出版业主要是资助出版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以保护本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发展优势。如对出口图书进行资助、对学术著作进行资助、对公益性出版物进行资助、对发行渠道进行资助等。

在美国,政府对出版活动的资助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拨款给出版社、杂志社、政府印刷局,主要对一些非营利出版物进行资助。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长期对科技期刊的出版进行资助,国家人文基金会主要对人文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出版和发表进行资助。美国国会在1985年给政府印刷局拨款达2400万美元之多。另一类是通过对学校、图书馆拨款间接资助出版。美联邦基金会几乎每年都要向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提供资金,用于购书。有资料载,美国儿童用书的75%是被学校和图书馆购买的。除了用资金直接或间接资助出版活动外,美国政府还把书刊的邮资级别定为三级,比其他物品的邮资降低了30%。

英国政府对出版产业资助的主要项目是图书出口贸易。英国出版业本来就是把出口放在重要位置上,2001年度,英国图书出口额占全年销售总额的36%左右。图书出口给英国出版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出版物的出口是政府关心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对出口图书并不作狭隘意义上的解释。由于历史原因,英国在殖民时期使英语成了全球的通用语言,英国正是利用这一因素加快图书出口的步伐,使进口英国图书的国家在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其影响,从而促进了进出口双方的相互了解,也促进了英国其他产品的出口。以图书出口来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确是“隐”中之“显”,英国人称其为“贸易紧随在图书的后头”。现今,英国政府对本国出版界举办的国际书展或参加国际书展的摊位费、旅差费及其他一些图书贸易活动的费用进行资助,以刺激并促进本国图书的出口。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教科书及科学研究方面的图书出版进行资助。资助的资金主要为图书的成本所需,即排版、制版、印刷及装订费用。资助的条件是:受资助的图书必须是销售时间相当长的书;第一版的发行量必须小于1000册;作者必须不要第一版的版税。1989年,日本文部省用于资助出版活动的金额达128亿日元。

德国政府不惜财力对学术著作进行资助。在德国联邦研究与技术部领导下,德国研究协会设立“印刷补贴”基金,直接补给出版社,以资助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的出版。除资金资助外,德国政府还明令对图书出版物实行国家统一定价。1984年,联邦德国议院通过动议,确定出版物应坚持限价销售,并认为,“没有限价的保护,图书业和出版业就不能防止对阅读文化的多方面的威胁”。这些措施保护了德国出版业的发展。

法国文化部设有专门的图书与阅读局。图书与阅读局掌握着一笔可观的“图书文化基金”,用于在种种困难情况下资助图书出版,帮助作者、译者的创作活动,开展出版交流活动等。对出版社出版小印数图书,如诗歌、剧本等,或出版引进翻译著作、成本昂贵的文学名著、作家全集及重大纪念活动书籍等,国家也给予相当的资助;为了鼓励创作,政府还设有创作补助费、鼓励创作费、创作准备费等。为了保证中小型出版社及书店的正常资金周转,法国图书与阅读局出版发行处每年都要拨款资助它们,使之在与大出版集团的竞争中维持生存、持续发展。如1995年4月,法国文化部和相关部门共同签署一项资助小书店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法国政府每年从连锁企业上缴的税金中抽取3亿法郎来资助独立书店,以抵抗连锁店的冲击。在图书出口方面,法国政府每年为出口图书提供约1亿法郎的补贴,约占图书贸易额的5%-6%,主要用于对出口图书的运输补贴、书价补贴以及参与国际书展及国际合作出版等活动的补贴。

对本国出版业进行最强有力保护的国家非加拿大莫属。由于历史原因,加拿大的出版市场一直被美、英、法等出版强国占领,特别是1970年,加拿大最古老的出版社里尔森出版社、最大的学校教科书出版社吉格出版社相继被美国两家出版公司吞并,此举引发了加拿大出版业的危机。这一危机促使加拿大政府设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艺术捐赠委员会,专门负责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出版项目,拨出专款进行资助。1985年,加拿大政府规定,外国独资出版社必须在两年的时间内,将至少50%的股份出让给加拿大本国出版商。同时还规定禁止国外企业兼并加拿大出版社,限制国外企业对加拿大图书业进行新的投资。这一举措使加拿大图书产业走上新生之路。除了政策倾斜外,加拿大政府在1992年还制定了一个出版资助5年计划,投资1亿多加元发展出版发行业。每年还另外出资760万加元资助个别图书出版项目。这些扶持使加拿大出版产业由弱变强,目前已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显示出一定的实力。

三、出版产业双效益的活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推动作用来体现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人们去掌握、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而使人们掌握各门知识和技术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的重要性已经被更多的国家认识到。美国出版家达塔斯·史密斯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投资,而图书是教育的基本工具。”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图书的功用及地位。史密斯在他的《图书出版指南》一书中开诚布公地说:“除开民族自尊这一点外,多数国家自然希望有他们自己的图书产业,无论外来的书籍对他们多么合适,发展本国的图书业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丰富其文化所必需的,也是本国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们自我表现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培养民族整体意识和历史传统观念所必需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出版产业的高效益首先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是出版业遵循的首要原则。即便是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出版社,所出版的出版物首先要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有益。实际上,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整体趋势上讲,它们是成正比发展的,即社会效益愈好,其经济效益也愈大,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泽惠后世的出版物,其带来的效益更是不可单以金钱来衡量的。

美国出版商小赫伯特·S·贝利在《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写道:“出版业的不同,首先在于它的文化事业的性质。大部分出版商非常重视各类图书的文化作用……唯利是图而不问其他的出版商是很少的。”这虽然是对出版业性质的认识,但也说明了出版产业社会属性的一个特点,是对出版产业社会效益的一个肯定。

总之,现代出版产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高经济效益上,而且体现在高社会效益上,两者是互生互动的。社会效益的提高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又为社会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连动加快了出版产业的发展步伐。

标签:;  ;  ;  

论现代出版业的双重利益活力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