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产业风险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风险内涵及特征
1.产业风险内涵
国内学术界目前对于防范外资所带来的产业风险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维护产业安全的角度进行的。国内学者对产业安全给出了多种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威胁论、能力论、状态论、权力论、层次论等。尽管产业风险和产业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但是很显然这两者并非一个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产业风险的基本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
虽然“产业风险”一词的使用率很高,但对其进行明确界定的文献极少。张立(2002)的观点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从广义上讲,产业风险就是指在开放格局下,一国产业由于政策变动、环境发生变化、决策失误,以及国外产业冲击或影响,而致使该国产业的增长发展受到阻碍或失去控制,并由此给该国经济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产业风险就是指一国产业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所造成的损失。”(注:张立、王学人:“我国产业对外开放中的风险与控制”,《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由于本文主要分析FDI带来的产业风险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FDI的角度界定产业风险,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给东道国产业发展产生的威胁或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产业风险特征
事实上无论是早期的外部资本涌入,还是现代的FDI,对东道国产业而言都是有利有弊,其所带来的产业风险具有下列特征:
(1)客观性和普遍性。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风险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在各国经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即使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同样也面临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风险问题。二战后日本对外商投资开放的小心谨慎及控制在国际上是非常出名的。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从拉美到东南亚,如何有效规避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风险是许多国家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2)隐蔽性。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风险有一个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积聚的过程,短期内不容易被东道国觉察。同时,由于FDI能够给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动力和利益,比如解决东道国资金短缺、就业困难,带来相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等等,这些表面甚至是虚假的繁荣很容易让人难以看到或者不愿意看到FDI给东道国产业带来的潜在的巨大风险。另外,在理论界还存在一种危害很大的误解,即认为FDI不属于债务,一般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对其管制可以放松。而实际上,“国际上普遍认为,FDI与对外举债无本质区别,FDI虽不用付息,但要允许投资方汇回利润,因此FDI是典型的准债务。”(注:宋志刚、王立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新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第4期。)
(3)传递性。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风险与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传递机制,发展到严重程度,会波及一国的金融乃至经济、社会稳定,影响一国实体的健康运行。
(4)可控性。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产业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隐蔽性,但并非不可控,只要国家通过正确的外资政策引导,注重对本国产业的扶持,完全可以将FDI带来的产业风险降低到不影响本国产业安全的合理范围之内。这一方面已有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二、产业风险的形成机理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对国际实践的考察,FDI主要通过以下4种途径对东道国形成产业风险。
1.市场控制
外资会利用其在资本、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占领和控制东道国市场,并且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阻止东道国企业进入,甚至将东道国企业最终挤出市场。因此,FDI对市场的控制将削弱东道国政府对本国产业的控制力,影响东道国产业的自主发展及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从而产生产业风险。
2.股权控制
外资在进入东道国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以及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多会采取合资的方式,但发展到一定时期,便会倾向于独资或通过各种方式谋求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权,以期形成对东道国企业的股权控制。外资通过股权控制,首先控制东道国的企业,然后控制东道国的产业,从而影响东道国对本国产业的实际控制力,带来产业风险。
3.技术控制
在技术转移方面,外资为了维护技术优势,避免技术扩散,对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往往严加封锁,转移给东道国的技术大多并不先进且不完整,有时甚至是已被淘汰的技术。另外,外资在取得控股后,往往取消东道国原有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使其依附于外资母公司研究开发机构所提供的技术,从而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削弱东道国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两种主要方式,外资会使东道国产业发展的独立性受到威胁,产业风险由此而产生。
4.品牌控制
外商在合资企业中取得控股地位后,东道国企业的产品品牌往往被束之高阁,而被国外品牌所取代。也有的外资企业将东道国原有商标定位于低档产品上,造成东道国商标价值下降。品牌的逐渐流失实际上是无形资产的流失,对于东道国产品与产业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在外资品牌控制的态势下,会加速消费者对国外产品及品牌的认同心理,容易导致对外国产品的崇拜及对本国产品的歧视,在潜移默化中给东道国带来产业风险。
三、产业风险的监测指标
FDI对东道国产业风险的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根据其形成机理及可导致的后果分析,并且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设定了一个产业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指标:
(1)外资市场占有率,用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2)外资股权控制率,用外资企业外方的注册资本占全部注册资本的比重来衡量;(3)外资技术控制率,用外企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来衡量;(4)技术源外生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支出占其购买技术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以上4个指标主要根据FDI带来产业风险的形成机理设定的,可以作为核心指标来衡量外资带来的产业风险。
同时可以设置3个辅助指标:(1)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份额,用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2)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来衡量;(3)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用制成品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来衡量。
以上指标以50%为警戒线,对于特殊情况和特殊行业需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另行设定。
四、我国产业风险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设定的指标,我们在大量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FDI的产业风险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1.核心指标分析及结论
(1)外资市场占有率。外资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分成两种情形:外资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和具体行业市场占有率。总体市场占有率用外资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具体行业市场占有率用外商投资某一行业的销售总额占国内该行业全部销售总额的比重来衡量。下面我们将分这两种情况对外资的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外资的总体市场占有率从1993年的不足10%上升到2003年的30%多,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明显趋势,虽然距离50%的一般警戒线尚有一段距离,但考虑到我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外资的市场渗透将进一步加剧,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表1 外资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单位:亿元)
年份外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外资市场占有率
1993 3290.77 38084.13 8.64
1994 5528.81 42398.57 13.04
1995 9022.61 52936.21 17.04
1996 10815.2057969.98 18.66
1997 13019.5563451.48 20.52
1998 15604.6064148.86 24.33
1999 17966.5569851.73 25.72
2000 22545.7484151.75 26.79
2001 26022.0893733.34 27.76
2002 31189.27109485.77 28.49
2003 43607.63143171.53 30.46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更为重要的是,在某些行业,外资的行业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超过50%的警戒线,这一点在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调查报告中一览无余:2002年跨国公司在我国手机市场占有率为70%,其中摩托罗拉占26.8%,诺基亚占16.7%;在软件行业,微软(中国)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占有率95%;在感光材料行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在照相机行业,无论是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以上海市场为例,传统相机产品,奥林巴斯市场占有率为25%,美能达占20%,位居前列;数码相机市场,佳能占24%,索尼占22%,尼康占20%;在软包装行业,利乐公司在中国控制95%的无菌软包装市场。
另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数据显示,2003年,在统计的总共39个工业行业中,外资工业企业在8个行业中的市场份额(按销售收入计算)已经超过40%,占所有行业的1/5,其中5个行业已超过50%,占所有行业的1/10,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2003年外资在各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单位:亿元)
行业 外资销售收入全国销售收入外资市场占有率
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426.4815876.27
78.2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98.86 1607.2668.3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50.09 917.27 59.97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091.08 2139.1951.00
家具制造业349.70 693.83 50.4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531.52 3239.4247.28
塑料制品业1279.04 2954.9643.2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456.75 11028.57
40.41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2)外资股权控制率。近年来,国内企业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中方国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增资所需后续资金,造成我国企业股份比例不断下降,甚至丧失控股权;另一方面,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出现了独资企业增多的现象,造成了某些行业中外商的股权控制增多。另外,随着入世后外资对国内企业收购的增加,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收购,达到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的目的,从而对国内企业和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我们用外方注册资本占全部外资企业总注册资本的比重来表示外资股权控制率,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外资股权控制率(%) (单位:亿美元)
年份外方注册资本全部外资企业年底注册总资本外资股权控制率
1993 1501.82
2456.3161.14
1994 1963.15
3122.7562.87
1995 2568.84
3991.2364.36
1996 2897.96
4414.8565.64
1997 3029.87
4598.1465.89
1998 3137.12
4672.8767.13
1999 3166.82
4635.4968.32
2000 3371.99
4839.5069.68
2001 3596.83
5057.9371.09
2002 4020.00
5521.1972.81
2003 4657.79
6226.4174.81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3)外资技术控制率。技术是目前各国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经济竞争力的大小。我国引进外资的初衷就是通过引资来快速提高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因此有必要对外资技术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外资技术控制率的衡量标准很不统一,再者,外资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不能一概通过数量来衡量,由于资料的限制,在此我们选用外企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各年度全国发明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对外资技术控制率进行初步的衡量,见表4。
表4 外企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比重(%) (单位:项)
年份外企发明专利授权量 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比重
1993 3922655659.82
1994 2224388357.28
1995 1863339354.91
1996 1593297653.53
1997 1962349456.15
1998 3078473365.03
1999 4540763759.44
2000 650612683
51.29
2001 10901
16296
66.89
2002 15605
21473
72.67
2003 25750
37154
69.31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资在各年度的技术控制率均在50%以上,说明我国通过引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没有实现,这与国际上对我国技术竞争力的评价相吻合,在瑞士洛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下降12位后,又下滑3位,列第28位。
(4)技术源外生率。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03年的技术源外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分别高达90.29%、88.73%、89.67%和88.1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于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仅仅分别为6.7%、6.08%、6.19%和5.9%,所以,从技术源外生率偏高的现状来看,我国技术对外依赖度偏高,面临较大的产业技术风险。
表5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费用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2000 245.4
26.418.2
2001 285.9
36.319.6
2002 372.5
42.925.7
2003 405.4
54.327.1
资料来源:2001~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总体上,FDI给我国带来的产业风险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外资在某些行业的垄断局面已经形成,外资的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和技术源外生率都已经超出了50%的一般警戒线,这说明我国经济与技术对外资的依赖度过高。因此,加强对外资产业风险问题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产业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2.辅助指标分析
(1)外企的工业产值份额。近年来,外企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2003年已经达到1/3左右,必然导致我国产业对外资的生产依存度上升,产业风险加大。我们假定外企的工业产值份额与FD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数据见表6。
表6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份额(%)(单位:亿元)
年份外企工业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1993 3704.35 40513.68 9.15
1994 8649.39 76867.25 11.26
1995 13154.16 91963.28 14.31
1996 15077.53 99595.55 15.14
1997 1042756149.70 18.57
1998 1416258195.23 24.00
1999 1769663775.24 27.75
2000 23145.59 73964.94 22.51
2001 26515.66 94751.78 28.05
2002 33771.09 101198.73 33.37
2003 44357.81 142271.22 31.18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2)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表示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在一国的总进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如果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过高,则意味着一国进出口很大程度上依靠外企来支撑,对外资高度依赖。我国目前一半以上的进出口靠外企实现,一旦外资出现大规模撤离的现象,会使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我们假定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与FD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数据见表7。
表7 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单位:亿美元)
年份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进出口的外资依存度
1993 670.70 1957.03
34.27
1994 876.47 2366.21
37.04
1995 1098.192808.48
39.10
1996 1371.102899.04
47.29
1997 1526.203250.60
46.95
1998 1576.793239.23
48.68
1999 1745.123606.49
48.39
2000 2367.144743.09
49.91
2001 2590.985097.68
50.83
2002 3302.236207.85
53.19
2003 4722.558512.10
55.48
资料来源:中国外资网,WWW.FDI.GOV.CN。
(3)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我国近些年来净贸易条件持续恶化,2003年中国货物出口额的世界排名已从上年的第5位升至第4位,进口则从第6位升至第3位,然而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产品价格上升的趋势却更加恶化。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比重较大,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对中国总体贸易条件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制成品来说,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对于中国总体制成品贸易条件有决定性影响,而外资在华主要的投资领域也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因此我们假定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与FD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数据见表8(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选取的是1993~2000年之间的数据)。
表8 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1995年为基期)
年度贸易条件指数
1993
100
1994
103
1995
100
1996
83
1997
80
1998
80
1999
78
2000
78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研究》整理。
3.对辅助指标的计量分析及结论
(1)数据来源。在统计资料上,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为协议利用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两种,由于协议利用外资额不一定会得到100%的落实,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选取的是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时,本文选取的各变量数据均为1993~2003年间的(除另行注明外),因为1993年是我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目标后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从此我国引资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外资来源日益多元化,这一阶段的数据最能够代表和反映近期我国引资的规律与特点,据此统计计算的结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相关具体数据除另行说明外,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和模型设计。本文拟对自变量X(实际FDI金额)和各因变量(Y[,i])分别进行一元回归分析,探讨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各因变量(Y[,i])的变化程度,即通过初步的计量手段分析外商对华实际FDI给我国市场带来的影响。
为了分析的准确性,我们拟分别用纯线性模型、双对数模型和半对数模型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1:Y[,i]=α+βX+ε
模型2:lnY[,i]=α+βlnX+ε
模型3:Y[,i]=α+βlnX+ε
其中,自变量X代表各年度外商实际FDI金额;因变量Y[,1]代表外企的工业产值份额;Y[,2]代表外企的出口份额;Y[,3]代表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
(3)计量分析结果。我们使用Eviews3.1软件分别用上述三个模型对以上三个辅助指标与FDI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的拟合度最佳的回归方程如下:
Y[,1]对应的回归方程为:
Y[,1]=-18.1015+0.0933X[1]
(5.35)
R[2]=0.7607 DW=1.01 F=28.61
该回归方程的F检验:n=11,k=1,取显著水平α=0.01时,由F分布表查得临界值F[,0.01](1,9)=10.56,说明证明通过了F检验。该回归方程的T检验:取显著水平α=0.05时,查T分布表得T[,0.025](9)=2.262,证明方程通过了T检验。该回归方程的自相关性检验:首先用DW检验,本方程的DW值为1.01,落在无法检验的区间,所以我们用PAC和BG检验法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取滞后期长度为1-9,均不存在自相关性,说明方程通过自相关性检验。
[1]式表明外资每增加一亿美元,外企的工业产值份额将增加大约0.09个百分点,说明外资的增加对于外企工业产值比重具有较大影响。
Y[,2]对应的回归方程为:
lnY[,2]=-0.6815+0.7477lnX[2]
(7.95)
R[2]=0.8753 DW=1.41 F=63.19
该方程可以通过各项统计检验,检验方法同上。[2]式表明外资每增加1%,外企的出口份额将增加大约0.75%,说明外商投资的增加对外企出口份额的影响特别显著。
Y[,3]对应的估计结果为:
lnY[,3]=3.0967-0.2096lnX[3]
(29.80)
R[2]=0.9995 DW=2.41 F=954.87
该方程经过广义差分法的调整,可以通过各项统计检验,检验方法同上。[3]式表明外资每增加1%,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将下降大约0.2%,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说。
五、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外资大规模进入我国,一方面,外资的工业产值份额和出口份额与日俱增,使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对FDI的依存度偏高,给我国国内产业的独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同时,长期的引资未能提高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即“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03年的技术源外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分别高达90.29%、88.73%、89.67%和88.1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于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仅仅分别为6.7%、6.08%、6.19%和5.9%。所以,从技术源外生率偏高的现状来看,我国技术对外依赖度偏高,面临较大的产业技术风险。如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一国产业技术水平不可能通过吸引外资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而只能依靠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主,进行海外投资、海外并购为辅的方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否则,只会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形成对外资及外国技术的更大依赖。
另一方面,长期的引资也未能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反过来,却使我国工业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我国近十年来的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均呈恶化趋势),说明外资来华投资主要目的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对于优化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如此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外资对华投资的目的与我国吸引外资的目的存在根本区别。从长期看来,继续走劳动力密集型的道路会加剧贸易条件的恶化,继续以劳动力优势吸引外资亦不具有可持续性,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势必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消失。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发生在东南各省,产业的梯度转移已经开始,如果有一天我国的整体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消失的话,产业也会从我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自然资源比我国更丰富的国家。
我国引资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但很显然,外资并没有将此作为其对华投资的主要目标,所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引进外资的数量及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一要靠本国产业苦练内功,二须靠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引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