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核医学科 266003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疾病种类将其分为A组(n=43,大血管病变组)和B组(n=42,心脏病变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为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结果:B组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5%、82.9%,差异不明显(P>0.05);A组磁共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7%、48.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大血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临床作用;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疾病因为会涉及到循环系统的一系列疾病,故也被临床称之为循环系统疾病,其主要包括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一直以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尽早做出明确诊断,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磁共振成像在疾病检查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备受信赖与肯定,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不会造成任何电离辐射危害。将其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可达到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类似效果[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诊断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经严格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按照不同的疾病种类将其分为A组(n=43,大血管病变组)和B组(n=42,心脏病变组)。A组男患者23例,女患者20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7±6.5)岁,其中主动脉狭窄5例,主动脉瘤10例,主动脉夹层12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B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25.7±3.5)岁。其中心肌病和瓣膜病各5例,粘液瘤6例,心脏内血栓4例,室壁占位性病变8例,法络四联症7例,法洛五联征2例,房间隔和室间隔5例。
1.2 方法
仪器:1.5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彩色多普勒超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检查方法:首先对入选病例进行扫描厚度为8mm的常规加权横向扫描,然后按照每例患者临床实际需求选择性的予以薄层横断扫描,同时采用Cine MR扫描有价值的层面。任何一个心动周期过程都要扫描,具体是对1个或2个层面实施扫描,一般情况下每个层面的12个时相都要进行扫描,但心率较高的患者可对10-12个时相进行选择性扫描。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取患者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调整探头频率至2.5或5.0Hz,为充分了解患者心脏内部结构具体改变及具体形态改变情况,可对多切面予以检查。
2 结果
A组手术确诊43例,磁共振成像确诊42例,诊断符合率为97.7%,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1例,诊断符合率为48.8%,经统计比较,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确诊4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39例,磁共振成像确诊38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9%、9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诊断符合率评定
将磁共振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同临床手术诊断结果予以对比,其中符合或基本符合:两种方法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相同;不符合:两种方法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不同[2]。
1.4 统计学处理
将此次实验获得的全部数据均录入至SPSS21.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中,采用(%)表示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行x2检验,如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磁共振成像(MRI)近年来已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检查手段主要是在患者屏气的20s内,通过心电图的门控作用充分了解心动周期变化,并获得相应的图像。MRI的主要优势包括: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其对血管内红细胞、水以及对比剂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将组织的特征的增强物质突出显示出来。通过速度映射测定血流流经血管或心脏瓣膜的速度。对血流速度及其和时间的乘积测定瓣膜反流分数、分流比例及心输出量[3]。除此之外,MRI还能将主动脉夹层的破口部位及累及范围充分显示,明确心动周期不同阶段腔内血流的方向与速率,从而更好的反映形态学和相应的功能情况,为临床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信息。MRI不会受到声窗影响,肺气、胸腔、胸骨、胸壁等产生的气体也不会对MRI测定结果产生不利影响[4]。但相关研究发现,应用CUS(心脏超声)MRI诊断心瓣膜并、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疾病时,二者诊断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但MRI价格高昂,再加上心脏起搏器、幽闭恐惧症等患者自身原因的影响,不易将MRI作为临床首选的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5]。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在大血管病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P<0.05),但心脏病变诊断中,二者诊断符合率却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充分说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大血管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但应用磁共振成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时,应综合考虑病情需求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佳,刘桂英,杨曦等.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儿童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56-58.
[2]卢东霞.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39(20):460-460.
[3]杨琨.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4,33(1):174-175.
[4]高柳艳,汤建林.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48(6):96-98.
[5]张武.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62(17):42-42,43.
作者简介;李兆栋(1979-)男,硕士,主治医师,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通讯作者:左书耀(1951-),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论文作者:李兆栋,左书耀(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磁共振论文; 多普勒论文; 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血管论文; 彩色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