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选言命题若干问题的思考
○杨 墨 卓 瑞
(1.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云南大学 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 相容选言命题断定了其选言支可以同时为真,而选言命题没有对其选言支可否同时为真做出断定;判断选言命题的选言支可否同时为真的标准是思维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思维的形式,逻辑联结词只是判断的参考和辅助而已;一般认为的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需要做修改。
【关键词】 选言命题;同时为真;逻辑联结词;真值表
一本《逻辑学》教材(以下称为《逻辑学》)中指出:“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存在’,而没有断定它们‘可能不止一种存在’;只是断定选言支‘至少有一为真’,而没有断定选言支‘可以同真’”[1]159(以下简称“甲论点”)。俞瑾先生在《选言判断及其语言表达》一文(以下称为《表达》)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第一,污水提升方面。其能源消耗与提升的高度以及提升的效率息息相关。正常而言,污水提升消耗的电量大概是总电量的20%,目前,大多污水厂水泵选型过大,因为实际水量常常达不到设计的最大流量,这就严重减低了水泵的效率,直接导致投入过高,能源消耗过大。
笔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相容选言命题①断定了其选言支可以同真;此外,选言命题的选言支相容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思维的具体内容,至于思维的形式(逻辑联结词),只是参考和辅助而已;一般认为的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需要修改,严格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则无须修改。
一、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严格选言命题的定义
甲论点其实是由《逻辑学》一书中对选言命题和相容选言命题的定义延伸出来的。《逻辑学》将选言命题定义为“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存在”的命题,将相容选言命题定义为“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将严格选言命题定义为“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的命题[1]153-156。同时,《逻辑学》认为,选言命题是相容选言命题和严格选言命题的属概念,即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严格选言命题两类。
《逻辑学》试图用“有一种存在”来包含“至少有一种存在”和“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两种情况,然而,“有一种存在”其实就是“至少有一种存在”,二者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所以,《逻辑学》对选言命题和相容选言命题的定义是相同的,又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这是自相矛盾的。
《表达》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真正解决它。该文认为[2]101,严格选言命题就是“断定其选言支有且仅有一真”的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就是“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真,但并未断定其仅有一真”的选言命题。不过这又回避了一个问题:选言命题对选言支是否仅有一真有没有做出断定?1.如果没有断定,那么选言命题就等同于相容选言命题;2.如果断定为“仅有一真”,那么选言命题就等同于严格选言命题;3.如果断定为“不仅有一真”,那么选言命题就无法作为严格选言命题的属概念。
那么,如何才能使选言命题和相容选言命题区分开来呢?笔者认为,解决办法正是《逻辑学》所否定的那样,要求相容选言命题断定选言支可以同真。我们要求:1.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为真,并且可以同真;2.严格选言命题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为真,并且仅有一为真;3.选言命题的选言支至少有一为真,至于可否同真/是否仅有一为真,并没有断定。这样一来,选言命题才能真正作为相容选言命题、严格选言命题的属概念。据此,选言命题的定义应当是“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存在的命题”;相容选言命题的定义应当是“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并且可能不止一种存在的命题”;严格选言命题的定义应当是“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的命题”。
二、相容选言命题断定了其选言支可以同真
《逻辑学》是以句1和句2为论据推出甲论点的。
【句1】爱因斯坦或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专有名词,专指生于1879年,卒于1955年的犹太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是科学家,不是文学家,这些是已成事实的。所以,历史已经证明“爱因斯坦是科学家”和“爱因斯坦是文学家”两个选言支只能是一真一假,而不能同时为真,即不相容、不可同真。既然它们不可同真,那么乙论证在第②步中将它们作为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就违背了第①步“相容选言命题断定了其两个选言支可以同真”的假设。实际上,即使不考察历史事实,第②步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它将两个命题既作为可以同真的选言支又作为不可同真的选言支。
MUSIC算法是现代谱估计中的一种功率谱估计方法,基本原理是对信号Tx进行特征分解,获取两个相互正交的子空间,分别对应信号子空间Ts和噪声子空间Tn,再利用其正交性构造出空间谱函数.过程可表示为
(1)分隔土体。可采用土工膜等防渗隔水材料,或者非分散性黏土及改性分散性黏土,将低溶盐水和分散性黏土隔离开来。
此处,我们将多余的定语省略,使两个例句变得更为严谨和简洁:
《表达》认为它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2]99-100,并且认为这种句例恰好证明了联结词“或者……或者……”只表示“至少有一真”,并不同时表示“可以同真”的意思,否则,“兼而有之”就成了十足的废话。
【句2’】爱因斯坦要么是科学家,要么是文学家。
《逻辑学》的论证过程(以下简称该论证过程为“乙论证”):
①先假设相容选言命题断定了其两个选言支可以同真。②已知“爱因斯坦是科学家”为真,“爱因斯坦是文学家”为假,所以句1’(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句2’(严格选言命题)都为真;③如果句1’为真,则两个选言支可以同真(根据假设),如果句2’为真,则两个选言支不可同真;④两个选言支“既可以同真又不可同真”,违反了矛盾律,所以假设错误,即相容选言命题没有断定其两个选言支可以同真。
【句2】爱因斯坦要么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要么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三、相容选言命题与严格选言命题的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它有失严谨,需要修改。这并非异想天开,《逻辑学》其实已经做过类似地论证了。根据《逻辑学》对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的解释[1]167,“p→q”在“p真q真”“p假q真”和“p假q假”时并非确定为真,而是可以为真②。因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断定了“P是Q的充分条件”,只有当这种条件关系确实存在时,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才是真的;如果事实上不存在充分条件,则不管前后件真假情况如何,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都是假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道理相同)。《逻辑学》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改为:
第一,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或思潮以及明治文学的本质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学研究在措辞和态度上虽然有的略显时代痕迹,[22]但大多本质把握比较到位,如:叶渭渠、唐月梅、平献明、于荣胜等。[23-28]这些研究中,比较醒目的是夏目漱石等文学大家的文学本质研究,如:谭艳红、王志松、郑礼琼。明治文学/文学史抒写研究,如:王志松、庄焰、刘立善、李强等。[29-35]
第一,企业审计人员一旦发现被审计企业存在违规违法行为,要对此进行明确界定,根据客观事实来公平合理地划分责任。
【句3】罪犯或者是张三,或者是李四。
在对该案件进行下一步调查之前,已知张三和李四都有作案嫌疑,并且只有他们有作案嫌疑,句3作为相容选言命题就是真的。而在经过进一步调查之后,确认该案不是同伙犯罪,即罪犯仅有一人,句3就不再准确了,要改为句4:
【句4】罪犯要么是张三,要么是李四。
因此我们可以做如下推理:
有时为了说明选言支之间不可同真,还会给出解释,使原先未知的事物情况变成已知。例如:
【句5】中午或者吃米饭,或者吃面条,但二者不可兼得。
【句7】这些作品或者政治上有错误,或者艺术上有缺点,或者兼而有之。
《逻辑学》指出[1]160,“用‘要么……要么……’来表达本来不严格排斥关系的错误,可以名之为‘强加排斥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说,用“或者……或者……”等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来表达本来严格排斥的关系也是一种错误,可以名之为“忽视排斥关系”。句1’就犯有“忽视排斥关系”的错误。
四、选言支可否同时为真的判断标准
《表达》指出[2]97,“区分两种选言判断只能根据表达判断的语句形式,不能根据选言支事实上是否可以同真”,如果根据选言支事实上是否可以同真的话,“逻辑学家在研究逻辑之前,先得钻研各科知识,并进行各种社会调查,一句话,他得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万能博士,否则他将连一个选言判断是否相容都确定不了”。因此,“逻辑学家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例如,对于句6:
【句6】张先生或者与王小姐结婚了,或者与李小姐结婚了。
《表达》认为,“要确定上述选言判断是否相容,得看张先生事实上是否重婚。如果张先生处在现今的中国,由于我国婚姻法禁止重婚,张先生有可能隐瞒重婚事实,因此,我们还得去做一番实地调查才行”。这其实是将“已知”的词义绝对化了。一般情况下,现在我国重婚是极少出现的,人们只会用严格选言命题的联结词“要么……要么……”来连接句6的两个选言支,故意使用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或者……或者……”来连接就可以说犯有“忽视排斥关系”的错误。而在特殊情况下,人们通过种种迹象发现张先生有重婚的可能,就会因此解除句6的两个选言支之间的排斥关系,所以选言支又变为“可以同真”。
目前加拿大的泰克纳(TEKNA)公司开发的射频等离子体粉体处理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实现Ti、Ti-6Al-4V、W、Mo、Ta、 Ni等金属及其合金粉末的生产[12]。国内北京科技大学在射频等离子球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以试验W、Mo、Ti等金属粉末的球化处理,同时,北京科技大学以氢化钛粉为原料,将射频等离子球化处理与“氢爆”相结合,球化过程中实现脱氢,制备超细球形钛粉,粒度范围可以达到20~50 μm,图6是氢化钛粉末经射频等离子球化前后粉末形貌图[18]。
与严格选言命题不同,一个相容选言命题是否真实并不是一定要严格考察选言支之间事实上是否具有相容或排斥关系。只有知道选言支不同真,才可以视之为严格选言命题;而只要知道选言支可能同真,就必须视之为相容选言命题。因为“必然蕴涵实然,实然蕴涵或然”,只要有“选言支同真”的可能(包括必然同真、事实同真、可能同真)就须视为相容,只有“选言支不同真”的事实(包括必然不同真、事实不同真,而不包括可能不同真)才能视为排斥。选言支或“必然同真”,或“事实同真”,或“可能同真”,或“必然不同真”,或“事实不同真”,这些都是选言命题的具体语境。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则句1’尽管使用的联结词是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或者……或者……”,句1’依然是严格选言命题,那么乙论证在第②步中认为句1’是相容选言命题的观点明显不当。
句3只有在不知道罪犯仅有一人时是真的,这时选言支可否同真还处于未知状态,因此视为相容的选言支更为稳妥;已知罪犯仅有一人后,就已知选言支不可同真,这时仍然视其为相容就不准确了。
根据《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型工业企业标准为20人≤人数<1000人且300万元≤营业收入<40000万元。改革开放后,中小型工业企业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解决就业、贡献GDP、上缴财政收入均有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欠缺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中小型工业企业融资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自身掌握的资源有限,跟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导致中小型工业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
如果以“或者……或者……”为联结词只能表示相容选言命题而不能表示严格选言命题(即完全以逻辑联结词作为判断选言支相容与否的标准),那么句1’就错用了联结词,是个“忽视排斥关系”的假命题;如果以思维的具体内容来判断选言支相容还是排斥,那么句1’虽然为真,但它是严格选言命题而不是相容选言命题,乙论证将其视为相容选言命题就犯有“推不出”的错误。所以,乙论证要么“忽视排斥关系”,要么“推不出”。
这样也许会引发对我们注重研究思维具体内容的担忧,王习胜先生就认为,逻辑学是“不可能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的。
不过,以思维的具体内容为判定选言支相容与否的标准,并不代表我们要专门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而只需对思维的具体内容做一番简略考察和判断即可。要知道,逻辑学考察思维的具体内容并不稀奇。例如,认为一个定义过宽或过窄、认为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犯有“强加条件”的错误,都不可避免地要对思维的具体内容进行考察。逻辑学之所以仍然必须考察思维的内容,就是因为思维的形式与内容不可能完全剥离开来。《逻辑学》指出,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的规律、正确思维的规律和常用思维方法”[1]4的学科,研究思维的形式只是逻辑学的一部分任务而已,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和常用思维方法,就无法脱离对思维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把握。
五、联结词只是判断选言支是否相容的参考和辅助
对于这样的一个例句:
仅仅看“中午吃米饭”“中午吃面条”,我们不知道二者是否同真,只知道二者可能同真,因此只能稳妥地以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或者……或者……”来连接;之后给出了“但二者不可得兼”的限定,使我们知道两个选言支不可同真,因此句5整个地成为严格选言命题。
【句1’】爱因斯坦或者是科学家,或者是文学家。
我们则认为,句7的前半部分“这些作品或者政治上有错误,或者艺术上有缺点”确实是相容选言命题,但句7的整体是一个严格选言命题。理由如下:
句7有三个选言支:(1)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2)这些作品艺术上有缺点,(3)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并且艺术上有缺点。表面上(1)、(2)和(3)可以两两之间同时为真,也可以全部同时为真,但我们需要明确:在句7的具体语境中,选言支(1)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那就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艺术上没有缺点”,选言支(2)的语义也变为“这些作品艺术上有缺点,政治上没有错误”,选言支(3)的含义不变,仍为“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艺术上有缺点”。只有这样,三个选言支才有理由并列成句。
如果认为前两个选言支的含义没有变,那么,只需使用“或者……或者……”这样的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连接前两个选言支即可,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三个选言支“兼而有之”呢?这样,“兼而有之”就会“成了十足的废话”呀!“兼而有之”显然不是废话,它的存在乃是为了强调选言支(1)和选言支(2)可以同时为真。不过这样一来,“(1)和(2)同真”的情况已经完全被选言支(3)“兼而有之”所表示,(1)和(2)只能表示不可同真的两种情况,因此,句7虽然使用了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或者……或者”,并且刻意强调原先的两个选言支相容,但它的整体却成为一个严格选言命题。
本文中的“大学生”是指上大学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仅大学期间在城市求学的大专生和本科生群体。本文把“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定义为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或在自己家乡之外某地区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原籍(农村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创立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的过程。所谓“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要素”,是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实现乡村振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等社会主体提供的政策、资金、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对于句1’和句2’,因为两个选言支都是已知事实,并且不可同真,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使用严格选言命题的联结词“要么……要么……”来连接。但是因为仍有不少人认为选言支相容与否与联结词完全无关、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连接不相容的选言支,所以,即使没有使用联结词“要么……要么……”,一个选言命题的选言支也可能是不相容的、排斥的。并且从句5和句7可以看出,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或者……或者……”在特定语境中可以明确表示严格选言命题。因此,我们不能以联结词来判定选言支是否相容,而要以思维的具体内容为标准对语句进行考察,联结词只是判断选言支是否相容的参考和辅助而已。
六、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需要修改
普通逻辑教材引进数理逻辑的真值表后,为了标示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一般用这样的真值表:
我们认为:对于已知的事物,判断一个选言命题是相容选言命题还是严格选言命题的标准是各个选言支在事实上是否相容、是否可以同真;而对于未知的事物来说,我们应当秉持严谨的态度,不对选言支做出“不可同真”这样严格的判断(即遵循“从弱原则”)。请看句3:
与此类似地,我们认为,相容选言命题断定了“选言支可以同真”,只有当选言支可能同真时,相容选言命题才是真的;如果选言支不可能同真,则即使选言支事实上一真一假,相容选言命题都是假的。乙论证就是因为受到表格1的误导而认为句1’为真。所以,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应当改为:
一般认为严格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如下:
“p真q真”时,p和q明显可以同真,无法构成严格选言命题,因此“p∨.q”必假;“p真q假”或“p假q真”时,p和q事实上不同真、事物情况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符合严格选言命题的定义,因此必真;“p假q假”时,p和q均为假、事物情况一个也不存在,因此必假。所以,严格选言命题的真值表足够准确,无须改动。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就觉得这部戏格局确实小了。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把历史上的改革、工业革命与今天中国所面临的现实(这个现实既有国际的形势,也有国内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天改革开放工业革命所肩负的使命联系起来。不见得写得那么直白,但是这个精神一定要有,要站在今天这个历史高度来看当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多少还有一点就当年的改革开放写那一段历史现实的局限的问题,我觉得思路还要打开。
【注释】
①为了保持统一,本文采用“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严格选言命题”的提法,而不用“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等提法。
2.“产业结构优、发展后劲强”。公司在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上虽然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距公司科学发展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对标分析国际一流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发展模式,打造“长板”补上“短板”,率先在仪器工具、化工产品研发制造上提速提质,抓紧建立完善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结构合理、满足市场的产业体系。
②在真值符号“+”后加“*”,表示“可以为真”。
二是严肃开展责任问责。坚决用好问责“杀手锏”,以严肃问责追究倒逼环保责任落实。对落实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政策措施不到位,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消极应付,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行为,实施一案双查、责任倒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今年以来,共对130名领导干部实施了问责,有力推动各层各级树立正确政绩观,生态环保红线不能触碰的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杨树森.逻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俞瑾.选言判断及其语言表达[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作者简介】
杨墨,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秘书学,逻辑学。
开展“军工品质、大国重器”高端汽机油主题促销活动,利用油润互动、润辅组合,提升店销高端汽机油增量空间。今年“3·15”期间,结合“品质消费,美好生活”活动,大连分公司香炉礁昆仑快速换油中心与油气零售分公司通力合作,以高端润滑油品质体验套餐为卖点,借助加油站引流的客户资源,凭借超高的性价比,鼓励顾客现场换油,当日实现高端机油销售45桶。同时,在原有购买合成油送汽油基础上,加推送玻璃水活动,既增加高端合成油大礼包力度,吸引消费者体验昆仑高端汽机油产品,又带动了玻璃水销量,实现1+1>2促销效果。截至目前,大连分公司销售高端汽机油10373桶,增幅143.5%。
卓瑞,云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1.利用简单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应用简单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公共关系”一词的概念时,就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的问题:(1)作为一个人,你的一生与哪些人发生着怎样的关系?(2)为了自己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你认为应如何与这些人进行交往?(3)作为一个学校或是宾馆,你认为它与哪些人或单位发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