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人论文,三大论文,本世纪论文,中国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理论上做出了三大贡献。
一、在困境中选择马克思主义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并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救国蓝图。但是都没有获得成功,而且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更迫使人们无法活下去,致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触及人类灵魂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中,以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抨击了各种传统观念,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主张,以重建中国文化。并倡导“科学与人权并重”,以摧毁旧传统,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性就需要启蒙,就得率先从引导青年、培养青年入手,因而创办《新青年》,并声言“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建设必先之以破坏”, 只有破坏传统的儒家伦理,摧毁封建的道德体系,才能建立起新时代的人生观。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将能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2〕
正在这时,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能说服人,是彻底的理论;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陈独秀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开展建党活动,并于1920年5 月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由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思想界、知识界影响特别巨大。他与李大钊南北配合、呼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李大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他在对祖国前途和命运作深沉思考后,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胜利不到一年,李大钊就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肯定“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并预言“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于1918年冬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当时中国的实际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此,李大钊在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着重介绍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是革命的依据,又是革命的手段、途径和动力。马克思主义经陈独秀、李大钊的介绍、传播,得到了一大批青年的接受和信仰。
二、在革命中创新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根据中国现实的需要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地传播开来。一大批先进的青年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尤其是毛泽东就是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现状,写出了具有很强说服力的不朽篇章,其中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分析、研究中国社会的光辉范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使全党在理论上明确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使全党在理论上明确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中国革命就能取得胜利。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开始运用辩证唯物论来分析、研究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继承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特色,号召青年到农村去,改造农村面貌,改造人的精神,而谋求国民全体的解放。他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到挫折后,深入农村,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将创造、拓展、保卫根据地的丰富经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并以土地革命作为发动群众的根本基础,从而使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中国的实际和传统相结合而具有了中国的特色。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战争丰富经验的概括论证后,进一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作出更高的概括,形成《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著名的哲学论著。哲学离不开实践,指导实践的哲学,既是一种认识论,又是一种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认识客观规律,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毛泽东一生致力于改造世界,因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了自己的显著特色。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毛泽东思想从改造社会开始到改造思想终结,或是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文化革命,由此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注重思想改造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周恩来、刘少奇同样把其理论的重心落在思想改造、道德建设上。周恩来把“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的斗争”作为自己一生的“修养要则”。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把思想改造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为了革命,共产党员应该“把一切献给党”。而要“把一切献给党”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只有长期地进行这种自觉的思想改造,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
在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巨大创造郑重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三、在建设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苏联为鉴,努力探索适应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由于这十大关系是在与苏联模式的强烈对比中提出来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批评了斯大林,因而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八大的正确决策就是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少奇在八届二中全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就是根据毛泽东关于处理十大关系的方针政策而提出的。”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论十大关系》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毛泽东在同一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一光辉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在深刻概括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丰富的新鲜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典范,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思想和政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基石。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说,“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历史证明这个理论框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有生命力的。邓小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中国的宏伟蓝图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0年12月,邓小平在谈到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时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全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总体上讲,就是恢复了党的八大路线。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进程中,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对这些领域、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索,提出了新的观点,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曾把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列宁曾依据苏联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实践,指出在向共产主义前进过程中出现若干重要阶段,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善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毛泽东在60年代初期指出,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961年,毛泽东在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谈话中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16世纪不算,那还是在中世纪。从17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他还说:“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会有害”。〔4 〕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丰富经验基础上的科学估计。但是,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无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都还不能对这些思想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在中国有了30年的实践经验后,邓小平以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指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并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3月, 邓小平对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予以充分的肯定,说“这个设计好。”〔5〕1987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三大的特点,一个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的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清醒的思想准备,不要急于求成,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深刻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以前的上百年时期里,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2.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对社会主义本质都没有明确的表述。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最初设想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6〕后来,马克思研究了俄国社会, 指出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假如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但在过渡到社会主义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成果,而且“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国家才能赶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7 〕马克思虽然指明了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没有完整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1881年,马克思在回答“社会党人取得政权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首要立法措施应当是什么”时说,“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缥渺的,因为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完全取决于人们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列宁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由于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作理论的概括。1918年,列宁不同意布哈林提出要在党纲中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他说:“我们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造好”,“所以我们还不能来叙述社会主义的特征。”〔8〕毛泽东在27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对其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作过许多精辟的概括,但对社会主义本质仍然没有完整的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思索社会主义本质可谓费尽了心血。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亚谈话时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这本来是可能的,但过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9〕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特别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10〕1980年5月, 他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又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5年6月, 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11〕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邓小平在1979年3 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重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来又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985年4月, 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2〕邓小平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同时,又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和回答这个问题。直到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将社会主义本质完整地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一概述,回答了马克思列宁无法回答的问题,毛泽东没有解答好的问题,因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这是邓小平最伟大的创造,也是邓小平说的最重要的“新话”。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的产品经济。列宁曾在俄国社会主义初期提出社会主义“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但还没来得及充分实践,列宁就去世了。随着苏联回到了由计划直接支配的产品经济轨道上来,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并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在移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后也沿用了这种看法。尽管毛泽东也曾提出过社会主义要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但他仍然始终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总结中国及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才改变了传统的看法,并逐步付诸于实践。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指出:“说市场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 因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新思想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个决定,他说:“比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前天中央委员会通过这个决定的时候,我讲了几句话,我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个评价。”后来,邓小平还反复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作了更进一步的概括:“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至此,中国共产党人写出了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邓小平在他晚年的19年中,艰辛地探索,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这一理论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将带领12亿中国人民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世纪之初,先进的中国人在困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本世纪中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创建了独立、自由、民主、文明的新中国;本世纪晚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
注释:
〔1〕陈独秀:《新青年·通言》。
〔2〕陈独秀:《人生真义》。
〔3〕〔9〕〔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231、312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7—829页。
〔5〕〔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7、63、1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页。
〔8〕《列宁全集》第34卷,第60—61页。
标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论十大关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陈独秀论文; 李大钊论文; 新青年论文;